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整体而言,近三十年中国俄罗斯文学译介呈现出多元与复调并存、学理与商业结合的总体态势,大致表现出六个不同特点:译介选题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同流派、手法和风格的作品同时并存;译介趋势表现出显著的丛书化特点,高质量规模化的系列丛书相继出现;译介版本形成典型的文学复译现象,出现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新译本;译介方式形成翻译系统化特色,先后推出经典作家的系列译丛;译介主体呈现出译者主体专业化特色,诸多翻译名家的译文集陆续问世;译介理念呈现出滞后化特征,翻译技巧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文学理论研究亟待提升.这些成就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提升,而问题则需翻译界、研究界和出版界等各方协同合作,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2.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论证了实现翻译文学及其经典化的可能性。根据语言这一特性,文学可分为本语文学、外语文学和翻译文学三种形式。翻译文学是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之间文字、文学和文化译介实现的特殊文学形式,是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那些内容忠实、表达地道、影响深远的优美译文才能称之为翻译文学的经典。明确翻译文学的定义和发生过程,理清和认识翻译文学、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的辩证关系,凝练出译界优良传统的永恒价值,对认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我国译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洋文学》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办的一份纯文学翻译杂志,它在抗战时期文学翻译史上的角色和地位不容忽视。既往对《西洋文学》的研究大都聚焦于译介内容的介绍,而对杂志的价值取向、译介主题与译介重点呈现出什么特点,它们如何受到"孤岛"政治与文学地理的影响,则缺乏必要的讨论。"孤岛"时期,《西洋文学》给予了文人译者"文学书写"的自由与想象,它不仅是一个表述"自我"的话语空间,也是一个张扬时代政治的文学场域。《西洋文学》的译介有效地演绎了在"孤岛"政治与文学话语秩序影响下的文学翻译的生产、流通和接受特点,忠实地反映了"孤岛"的政治文化与文学地理对文学译介的主动干预,也体现了译介主体对其历史境遇的自觉把握。  相似文献   

4.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极具研究价值,但传统的媒介学未能准确加以把握。随着比较 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新进展,译介学应运而生,成为比较文学迈向新阶段的重要研究范式。它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 现象,探索建构文学变异理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和研究实践的开展都很有意义。本文探讨了译介学的 形成渊源,并对其研究内容、意义和前景给予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翻译学、译介学及翻译文学学科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这除了得益于我国翻译及翻译理论传统的丰厚积累,还靠了像谢天振教授这样的一批翻译理论家的努力.谢天振教授从比较文学切入翻译研究,论述了文学翻译的特性,响亮提出并有力阐述了"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现点,提出了翻译文学史编写的有关理论主张,逐步系统地建构了译介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在比较文学及翻译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加拿大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英语文学的译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沉潜期、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四个阶段。这一译介历程体现了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学范式、读者的审美习惯等超文本因素会对文学翻译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21世纪1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代表性著述的调查,探讨了目前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得与失。文学发生学与文学的现代性辨认、向左翼回归以及知识分子研究与文化研究是目前学界的三大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表现出与西方思想资源译介的对应关系和与中国现实的紧密顒合两大特点。学科的自觉与研究边界的自省当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9.
译介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介学是近年兴起不久的新兴学科,它拓展了比较文学、翻译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展示出极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文章对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史与文学翻译史的关系问题等,更是做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沈雁冰大力主张译介域外文学以建设新文学.一方面,他将此举的合法性建立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怀着世界大同的理想将新文学建设纳入世界文学进化的链条中;另一方面,他的译介思路又体现出弱势文化情境中民族文学建设者试图迅速融入现代世界的焦虑与功利心理.两者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编者对译作的选择上,也使新文学翻译与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呈现出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与译介研究:学科的分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是相关但是并不相同的学科,文学翻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而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是是以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研究,所以它是具有更为广泛内容的学科分支。二者在研究范围、主客体关系、方法与手段方面有本质不同。比较文学并不排斥翻译研究,但是只是相邻与相关学科,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 ,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 ,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 ;2 .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 ,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派在中西学界都曾经形成了持久的冲击,其影响至今犹存。该派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历程,不仅表现出同步性与渐进性、系统性与零散性并存等特征,而且呈现出“中国化”的诸种现象。基于此,以下对于该派在中国学界的译介情况、接受境遇及其对于当下若干问题的借鉴价值等问题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代汉译文学研究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西班牙汉译文学的梳理,呈现西班牙译介文学的汉语化命运——从重视思想内容到关注形式特征再到表现战争心境三个不同的阶段,为进一步挖掘现代西班牙汉译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林纾和庞德是翻译界的旷世奇才,为发展本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翻译活动均是翻译界十分独特的现象.该研究从翻译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方法来对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及其翻译思想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人译介活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是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文学。文学作为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区域内的文化以及民风民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从而在文学上表现出相异的地域特色。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三秦文学影响甚大,其表现出与地域环境、区域文化相协调的“重农恋土、重质轻文、史诗情结、忧患意识”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优于非文学翻译"观点盛行已久,导致"重文学而轻非文学"问题的出现。现以非文学翻译文本类型为依据,结合本土特色词汇的英译语料进行举例分析,研究发现非文学翻译中有大量的本土特色词汇。而另一方面,非文学翻译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尚有大量研究空间与巨大发展前景,其研究框架还有待建构,与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纾和庞德是翻译界的旷世奇才,为发展本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翻译活动均是翻译界十分独特的现象.该研究从翻译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方法来对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及其翻译思想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人译介活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译介一直以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学界和翻译界曾围绕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但其中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民文学》英语版为研究对象,尝试梳理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官方发行英语文学杂志对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以铁凝《春风夜》为案例,分析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外展现当代中国女性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译介主体模式的构建。《解密》从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是译介主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主要包含三个因素:译者对文本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权威出版社的大力宣传和海外主流媒体的书评报道。可见提高作品国际意识,吸纳海外译者,建立出版商等赞助人合作体系,是实现译者主体最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