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是一种民间工匠的集体艺术创造,但她同样折射出汉代的时代精神。铺陈美则是汉代艺术共同的美学风格,也是汉代画像石,包括陕北汉代画像石突出审美特色。以铺陈美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深刻地表现了汉代艺术整体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2.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汉大赋主要反映汉代主流意识,而汉代的抒情赋除反映汉代文人政治情结外,世俗生活、男女情感是其重要内容。无论西汉还是东汉,所涉及的男女情感,特别是对女性形体、男女之间性事的表现,还不是追求感官刺激,主导方面是审美的愉悦;但也能看出东、西汉审美情趣的细微变化。抒情赋题材的扩大,也反映汉代特别是东汉后期文学表现世俗生活、人性情感方面的进步。汉末文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对魏晋文学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现存可见的文学艺术来看,"汉代的艺术是人的艺术";汉代的思想是尊重人重视人的。"天人之美"主要是西汉时的美学风格,也是汉儒阐释"六经"的美学追求;"人和之美"涵盖了东汉中晚期的艺术特征,是文艺走向自觉的开始。如果说,汉代人对经学的阐释是发现自我,那么汉代书法就是汉人与自然的真正交流见证。人的自然化、自然化的人,二者水乳交融却是以汉代审美意识的整合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6.
孙怡村 《南都学坛》2000,20(4):9-10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艺术渗透着汉代人的审美心理 :以生命力的强大为美 ,以善为美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美  相似文献   

7.
汉大赋做为有汉一代文学的代表,其兴盛的局面,恰和汉诗的衰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赋兴盛最根本的原因,是汉代社会为汉赋提供了大的描写对象,汉人又有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汉赋从体式上和表现手法上又特别适应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汉代人的审美定势。  相似文献   

8.
汉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展现泱泱大国的强悍之风。汉画艺术精神体现了汉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汉代人生命力的刚劲与顽强,汉代人的"阳刚之气",汉代人"以大为美"的审美特征,能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对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启迪大学生的智慧、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家崇尚游的精神,对神人之游,以及疏离患累、自在自得的优游等,存在各式的阐扬与探求。它深刻地影响到汉代文学对游心之境的抒写与构建,为汉代文学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疏离现实社会秩序、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通过影响汉代文学的游心之境,道家对汉代文学中个体意识的兴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文学对个人空间的关注,同时,也为汉代文学注入超功利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0.
美育,即审美的教育。在人与客观世界日益广泛的联系中也不断发展着人与客观世界愈益密切的审美联系,成为人“艺术的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学校里,美育就是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健康的审美教育,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审美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人为了创造更理想的生活,不但追求真和善,同时也热烈地追求着美。共产主义的社会生活和道德情操是美的,因为它们有真(合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善(合于这一规律的行为)的本质内容。具有上述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并为之奋斗的人是美的。因  相似文献   

11.
上古神话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形式,它孕育着文学思想与诸种文体的萌芽。我国古代各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因袭着神话的影响,汉代小说也不例外。神话对小说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题材内容上。神话的神异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汉代神怪故事类小说中;而神话的历史意识性特点,在汉代学史故事类小说中则表现为对历史兴亡的形象化描述。神话对小说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表现上,无论是叙述的基本模式、夸张的表现手法、虚幻的审美追求,都无一不对汉代小说的艺术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神话是汉代小说最古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的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汉大赋描写具有繁琐的特点,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汉代经学繁琐风气影响的结果。通过对汉代经学发展过程和汉大赋创作情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汉大赋描写繁琐的特点是由赋重铺陈的传统、汉人重认知功用的赋学观、赋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时代审美追求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诗经》包含大量有关饮食的诗篇,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人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文化。主要有追求美的饮食,娱乐身心;讲究阴阳平衡,以饮食益生;饮食思礼,以亲和人际关系,是中华健康饮食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审美文化虽然是一个当代概念,但这一概念的使用不仅仅限于当代。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汉画像石艺术完全能够成为我们探索和思考审美文化的宝贵资源。对日常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生动展呈是汉画像石艺术审美文化文本的重要题旨和根本追求,汉代社会所特有的文化观念是汉画像石艺术审美文化理论生成的重要因素和背景。从审美文化视域审视汉画像石艺术这一诗性文化的内涵,对于当前审美文化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书同文"、"焚书坑儒"之后,楚简书法名亡实存,以其成熟的书写性、丰富的笔法、自觉的审美追求、发后继书体之先声的前瞻性和创新精神,暗中向汉代书法递交了关键一棒。其后经汉代四百多年的发展,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全部创立完毕,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作为汉代“一代之文学”的汉大赋以大为美、本文就从汉大赋的体制、内容、描写风格以及汉赋作家的艺术才能等角度对其以大为美的艺术表现作了具体地分析。同时,试图从汉大赋这种以大为美的审美情趣中挖掘其蕴含的社会人文内容,从中可了解到汉代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本状况、汉人理性强大包容一切的气魄和精神面貌以及汉赋作家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8.
高志辛先生在《汉代亩产量与锺容量考辨》一文中考证《史记·货殖列传》所言“亩锺之田”乏锺容量为一石(即一斛),谓汉代是“锺、石异名,而所表明的容量相同。这个容量既可称为石,也可称作锺。”然检索史籍,高先生此说与诸多史事抵梧,难以令人置信。弄清汉代锺容量,涉及正确估计汉代亩产量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问题,实为研究汉代经济史所必需。故笔者在此不避谫陋,略呈管见,以求教于史学界诸前辈同人。  相似文献   

19.
南阳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南阳汉墓中的伏羲女娲石刻画像,无论是表达什么意图或愿望的,都为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的形体。这些人兽相混的图画,实为原始图腾形象在汉画中的遗留,是汉代人意识中潜在的原始图腾观念的折射。人首蛇(龙)身的伏羲女娲被普遍地刻画在南阳汉墓之中,既表现了汉代人意识中对自己以蛇(龙)为“图腾”的祖先的崇拜与敬仰,也反映出了汉代人崇敬人类祖先的目的与愿望,是我们研究汉代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美育既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又是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人既是审美、实施美育、追求自我完善的主体,也是育美、接受美育,实现自我完善的客体.美育的核心是育人之美;美育的手段就是以美施育;美育的过程是审美--在审美中施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立美--成人之美.审美是人理想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美育则是人自觉地"按照审美规律"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