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今日辽宁》2012,(6):136-137
渊源千载,沧桑百年。桓仁有着丰富的历史和鲜明民族民俗特征。2006年,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舞蹈《乞粒舞》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乞粒舞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是农乐舞的一种,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战融自娱性和表演性为一  相似文献   

2.
高旭 《今日辽宁》2014,(11):88-89
世代居住在桓仁五女山脚下的朝鲜族先民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为了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祈求上天赐予风调雨顺为百姓带来丰收,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这就是乞粒舞的前身.所谓“乞粒”,即庆祝丰收之意.  相似文献   

3.
辽东桓仁的朝鲜族舞蹈乞粒舞,渊源千载,沧桑百年,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民俗特征,2006年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第三代传人金成龙介绍,乞粒舞在桓仁横道川、六河等地盛行已逾百年,以家族传承的形式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4.
《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最多,其次是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相对较少.是非疑问句以使用句末语气词最为常见;特指疑问句疑问代词比较丰富,四个版本同一询问对象所使用的疑问代词大体一致,句末语气词的使用相对简单且频率很低;选择问句都是以带有语气词和关联词的句式为主,但语气词和关联词的种类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了;反复问句中“VP-PRT-Neg”和“VP-Neg-VP”势均力敌,句中语气词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舞蹈     
明代是我国乐舞艺术发生激烈变化的时代,本文试就明代的舞蹈艺术(主要论述汉民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初步探讨。一、明代的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我国的戏曲是迄今舞台表演艺术中,综合性最强、容量最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数百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广采博收,汇干泉于一流,集万木成茂林,形成了唱、做、念、舞、打兼备的独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典雅的宫廷舞蹈和多姿多采的民间舞蹈,为戏曲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舞蹈溶汇于戏曲表演中,以舞姿刻画人物性格,展现故事情节,在戏曲表演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盛行的传奇戏曲表演中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明末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中曾记载了当时某些剧目中精采的舞蹈片断。如,“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缓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这大概是对明人梁辰鱼传奇著作《浣纱记》中西施舞蹈时一个场面的描绘。明书生王魁背弃敫桂英的故事编成的《负心王魁》、《海神庙王  相似文献   

6.
关于黄梨洲有无乞师日本之行的问题,在现存梨洲遗著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全祖望在乾隆初年撰写《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时,是曾感慨史家对于“起军、乞师、从亡诸大案”记载不详。至同治年间,梨洲七世孙黄炳?编写《黄梨洲先生年谱》时,曾猜测梨洲由于当时忌讳甚严而“欲使起军、从亡、乞师诸大案泯没其迹,以避无妄之灾”,但他们都是肯定梨洲有乞师日本之行的。近代梁启超曾撰《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饮冰室文集》之四十),对全祖望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梨洲有“避仇”日本之行而无“乞师”日本之举。谢国桢氏所著《黄梨洲学谱》对全、梁之说持“存疑”态度,实际上加深了人们的怀疑。今人论著中或持全氏之说,或申梁氏之疑,或持两可之说,致使这个问题成为悬案,迄今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7.
朱万曙 《阅江学刊》2014,(6):100-108
明清时期徽商的文学创作活动无疑是历史本原的组成部分,具有或高或低的审美价值。"徽商"或者"徽州商帮"的兴起乃在成化、弘治年间,徽商文学创作也开始于这个时间以后。鲍弼当是较早见于记载的有诗歌创作的徽商,其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漂泊异处他乡的商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情感。郑作在宋梁一带经商的时间大约在弘治、正德年间,既是较早外出经营的徽商,也是较早与文学发生关联的徽商。嘉靖、万历时期,徽商的创作势头不减,在徽商聚集的扬州和杭州等地,徽商成为文坛上的活跃人物。徽商走出去以后,他们的文化姿态立即表现得令人侧目,由此也决定了明代徽商之于文学关系的特点:一是喜爱文学并积极创作的徽商人数众多;二是徽商刚刚崛起之时,就与文人士大夫有了密切的交往,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观方面都深受他们的影响;三是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四是与徽商发展轨迹同步,但是到了晚明时期,随着文人士大夫对商人了解、理解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徽商获得巨额财富以后,儒、商之间才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才有了两者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明代杭州的夜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文 《浙江学刊》2007,(2):106-111
夜市虽是日市的发展,但是它必须具备丰沛的商品和繁茂的市场,它离不开周边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明代杭州夜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繁密的人口,辐辏的商旅,畅达的交通,繁荣的商业和较高的消费需求。夜市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标识。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明代皇室重视佛教的教化作用,并对其进行保护,使得佛教极端兴盛。在北京地区寺院中,现存三通明代敕谕碑,以敕谕的形式对佛教寺院给予政治和经济上的保护,使人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探寻明代皇室与佛教之间深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市救助管理站在积极改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环境、广泛动员市民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切实维护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促进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发展。为了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徐州市救助管理站邀请徐州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编写了《语文》、《数学》、《电脑》、《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明代大礼议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客观地认识明代中后期历史发展趋向和全面地认知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改革特点,重新审视“大礼议”,搞清明世宗独立于孝宗帝系称帝的政治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大礼议的核心不是世宗之父兴献王朱阮能否称皇称帝的尊祀问题,而是明世宗朱厚璁能不能按照武宗遗诏称兴献王为父为考的问题。大礼议之争明确了朱厚璁与朱阮的父子关系,其法律意义就在于使世宗与孝宗帝系决裂,而以独立的姿态执政革新。从此,明王朝进入到了明世宗时代  相似文献   

12.
赵轶峰 《求是学刊》2016,(2):140-152
明代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结构性、不可逆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白银成为主导货币、赋役体制中基于土地并以货币征收的赋税比例扩大、货币财政体制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加速了社会财富的流转,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繁荣,同时也因超出以往王朝行政、金融、财政管理的经验范围而加速了明朝帝制体系经济功能的失序。明朝政府经济干预的三个杠杆,赋税制度、政府财政支出、货币管理在明中期以后都有顺应市场经济的动向,但又都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原因主要在于帝制体系本身的僵化和明王朝自身进入衰败期之后的调整乏力。变化中形成的新的经济结构,可以容纳更大规模的商业繁荣,但是并不构成产业升级的直接基础,距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尚远,是一种帝制农商社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3.
14.
《社科纵横》2016,(2):144-146
香料在人们心中与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它们的芳香代表了愉悦、美味和精致的生活。由于人们对其巨大的需求,历来为古今中外的商人所青睐,在世界贸易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考察明代香料的需求市场,重点分析明代进口贸易对香料的供应,详述香料进口贸易的几种方式,以及香料对明代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松浦章 《求是学刊》2001,28(2):98-104
文章根稀见史料 ,系统地探讨了 1 7世纪初期 ,包含明末的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等广大地域的航海贸易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中国福建、浙江商人的航海贸易的实际状况。诸如倭寇绑架中国人又转手贩卖的实情 ,葡萄牙人的亚洲贸易 ,在日中国商人参与策划日本海外贸易等 ,均从不同侧面予以阐述 ,尤其是文中引用大量漂流到朝鲜半岛的中国、日本商人的供状 ,亦属首次公布 ,对研究明代末期的海外贸易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徐泓 《浙江学刊》2007,3(5):34-44
福建的社会风气,自明代中期以后,无论沿海或内地,均开始随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的发展,日渐僭侈,风气之变,由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间始,竞相华侈僭越,然后及于人伦道德关系之精神文化。其变迁的程度,虽不像江南那么高那么全面,但也不似华北那样,有相当多的州县,一直到明末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福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有一些内地和沿海的府县,由于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社会风气始终维持着明初的"俗安朴素"。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论史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廉敏 《学习与探索》2007,(2):214-218
史论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一种体裁。它由先前附缀于史书的论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史学门类,一直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而在明代,史论似乎突然间喷涌而出,成为学界公认的一个独特的史学现象。本文拟从"明代史论"的提出、明人对史论的态度以及后人对明代史论的评价三个角度,通过切实丰富的史料,来增进对明代史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北京没有统一的市政管理机构。其时 ,街道均为土路 ,晴则尘土飞扬 ,雨则泥泞难行 ,且路面上粪溲遍布 ,卫生状况较差 ,容易引发疾疫。工部、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锦衣卫对街道、沟渠均有管理职责。其管理 ,主要是对壅塞的沟渠和塌损的街道及时疏浚、填垫 ,对损坏和侵占街道、沟渠的行为进行查处。  相似文献   

19.
倭寇侵扰温州,根据其活动区域与强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洪武二年到嘉靖三十一年之前,倭寇开始在平阳、乐清沿海一带活动;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之乱"至嘉靖四十一年的"嘉靖大倭寇"时期,倭寇从沿海深入内地,活动频繁,为温州倭患最严重的阶段;嘉靖四十二年后至万历四十五年,倭寇基本在平阳、瑞安沿海零星骚扰,倭患平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