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末小说理论家夏曾佑在论及古典小说创作时,说过那么一句话:“叙实事易,叙议论难”(《小说原理》)。我觉得,这话说得比较肯切。它既肯定了小说创作的艰辛,也道出了形象描写和文学议论兼容的艺术辩证法。这在古典小说理论中也算得上是“出格”的。  相似文献   

2.
文言小说中,在篇末附加议论的情况在唐传奇中就已经出现,这种篇末议论形式最早来自“史评”,而后为小说家所采用。宋代文言小说中的篇末议论在依循唐人之模式的基础上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议论文字冗长且具备独立文体形式;议论中的教训意味加重;议论干预故事主题。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宋人的理学文化和科举用论的制度。篇末议论的垂诫意味加重、议论干预故事主题都可以从追求“存天理、灭人欲”,“改过迁善,克己复礼”以及“治国平天下”的理学思想中寻求根源。宋人小说中的这种与唐人有着种种不同的篇末议论也与宋代科举的“试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一些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由于没有掌握议论说理的方法,写不好议论文;还有一些同学不喜欢写议论文,他们认为写议论文“不好玩”。其实,议论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同写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只要掌握了方法,写好议论文还是很有可能的。先请大家阅读一篇“例文”。  相似文献   

4.
最近,日本东京国立学艺大学汉文学教授高桥稔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说话文学之诞生》一书中,就中国小说的起源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读来很受启发,摘述如下。日语中的“说话”即现代汉语中的“传说”、“民间故事”,“说话文学”就是“传说文学”或“民间故事文学”之意。作者认为,民间产生的故事、传说由口传相承发展到形成文字,并单独被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记录下来,就产生了最初的小说。但是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小说”一词,他认为“小说”一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几经转变,容易误解,在讨论研究古小  相似文献   

5.
苏洵是一位以主要精力从事议论文写作、并以议论见长的散文大家。就议论文在其集中所占的比例而言,苏洵在唐宋八大家中是首届一指的。苏洵的议论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语言古劲简切,风格纵横恣肆、气势雄放。同时,苏洵也以研究权术著称,其“长议论”是与“好权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教学要使“学生能够阅读通俗的政治、科技读物,能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这就明确规定了必须具有阅读和写作一般议论文的能力。并且对初三年级的读写训练提出了具体要求:“继续培养记叙能力,学习在记叙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法,着重培养议论能力”。 根据这个要求,语文教材相应地编选了一些议论文:一、二年级每册一个单元,共八篇,二年级十二篇,共计二十篇。文言文中也有议论文八篇。此外有《记叙·说明·议论》、《论点和论据》、《论证》、《立论和驳论》等四篇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短文。 任务是明确的,教材也文质兼美,基本适合教学。怎么来完成这个任务呢?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蒙是一位勇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新,勇于为文学而献身的杰出的文体革命家和文学革命家。在差不多半个世纪中,王蒙的小说艺术探索,举其要者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四个方面:1.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表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次文体革新使小说艺术摆脱僵硬政治的束缚,继承和发展了文学写人的情感世界的“五四”新文学传统;2.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王蒙发表了《蝴蝶》等小说,又一次发动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它使中国小说艺术走向现代、开放、自由和多元;3.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王蒙还发表了另类小说《杂色》和《坚硬的稀粥》等,不但使当代小说获得了新的形态,更重要的是使小说在现实性的基础上,获得了文化哲学意味;4.上个世纪90年代王蒙的主要小说创作是长篇小说“季节系列”,他在小说叙事学上,在“叙”什么和怎么“叙”上的大胆的成功的实验,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添上了浓彩重墨。  相似文献   

8.
一、读后感是引导学生从记叙过渡到议论的最佳训练形式由于学生初二以前主要以训练记叙文、说明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到了第五册,学生开始训练写议论文未免存在一些陌生感和畏难情绪,而引导学生写读后感不失为一种减少或消除这种心理障碍,让学生从写记叙文过渡到议论文的好方法。读后感是在阅读原文基础上产生感想的一种文体。它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一般先简要叙述所读内容,接着以精练的语言概括自己的总体感受(这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联系实际,通过概括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把叙和议两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就教材而言,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议论文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一般议论文(包括一事一议的文章)、杂文、随感和情景型议论文(如演讲稿等)。但我认为不管何种类型的议论文,都是以一般议论文为基础。大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展开论证。就议论文写作而言,一事一议的文章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写作形式,也是初学者的一项基本训练。在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我把一事一议的文章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突破口,由此切入,指导初中生的写作实践。将一事一议文章写作指导的探索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相似文献   

10.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1.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2.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3.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只要它能独立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美学性格,诗有诗的美,小说有小说的美……。但儿童文学不是一种和诗、小说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只是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才从一般文学中分离出来。它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这样。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儿童文学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即表现在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中却又和其他类型文学有着明显不同的美学性格呢?在许多人印象中,儿童文学大凡都是“小猫叫,小狗跳”或“小妹妹,穿花鞋,摇摇摆摆上学来”之类的东西。人们会问,这样的东西也值得拿到美学上进行分析么?是的,在这儿,既难找到表现得含意深远的意境,也不易发现刻划得十分丰富的人物性格;既没有对社会问题作鞭辟入里的剖析,也不大可能有重大的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小猫叫,小狗跳”“小妹妹,穿花鞋”之类的作品确实占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5.
一小说忌“说”,小说不应由空泛的议论代替形象的描绘。有些人,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顾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不从形象的本身出发,硬把思想塞给读者,以致议论淹没了形象,削弱了形象,取代了形象。例如,十七世纪的西欧古典主义文学,政治上主张赞美“英明”君主,为封建王权服务。无论是高乃依的《熙德》,还是莫里哀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预叙极为发达,这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首先,远古时期,巫史不分,这造成史传对以预叙形式出现的占卜等神秘文化的大量叙写,而史传是孕育小说的母体,自然古典小说就继承了史传的这种叙述传统,而以这些神秘文化作为预叙方式。其次,“兴”这一审美思维的导引起启功能,也导致古典小说出现了包括入话、楔子在内的各种预叙形式而古典小说评论家所谓的“弄引法”、“将雪见霰,将雨闻雷”、“隔年下种”、“草蛇灰线”等与预叙有关的手法,也与“兴”密切相关。再次,作者的文化视野,造成他们对种种预叙方式的偏爱。最后,为满足读者的结果期待意识,古典小说以副标题或回目来预叙;作者又巧妙地利用读者的这种审美心理以制造悬疑,于是章回小说每回结尾出现了预叙的俗套,在情节惊险处也经常出现预叙。  相似文献   

17.
例证法。是中学生最常用也最喜欢用的论证方法.它应该是叙与议的有机结合。其中引例是议论文中的叙述,但不少同学在叙例时,往往罗列材料,认为只要把可用的事例照搬进去就行了,甚至把本子记载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把议论文写成了记叙文。这是不善于概括的一种表现。议论文中的叙述不同于记叙文。它力求简洁.应根据论证的需要作适当处理,即应围绕中心为我所用地进行叙述,对材料进行选择,有所取舍,意即“剪裁”,除必要的交代外,删去与论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把事例典型化。叙例分为点例的叙述和泛例的叙述。下面谈谈叙述点例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大纲·初中·写作能力》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写五六百字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根有据,有点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中的《编写说明》指出,第四册教科书“以训练议论能力为主”。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训练。写议论的目的,就是要宣传某个观点,讲清某个道理,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点,应该放在怎样说清道理这一点上。训练初中生说清道理,首先当然要让他们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概念。从平时的语…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三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论点是基础,是文章的灵魂,议论的中心,因而,写议论文,先要确立论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确立,是建立在审题基础上的,不能随心所欲,换言之,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总是由文题(或话题)和材料而来,而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审题立论,就是认真研究文题(或话题)和所给的材料,就一定的问题发表见解和主张,提炼并确立中心论点。一般说来,议论文的审题要做到全面透彻,立论要做到深刻稳妥,具体应遵循正确性、鲜明性和时代…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议论文有相当篇目,且教学难度较大,如教得不甚得法,学生不爱听,收效不大。因此,我们非在战术上格外重视这种文体教学不可。 议论文的特点是极少文学形象(文艺性论文除外),它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提主张,几乎都是逻辑思维。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认为:教议论文要以“逻辑力量”取胜。那么“逻辑力量”怎么体现? 1、抓论点。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议论文的中心就是它的论点。讲读议论文就应该抓住这个论点不放,每句话、每个材料都要引导到对论点的证明和阐述上来。《谈骨气》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为了说透这个论点,作者分别用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段文字来阐述。教师讲读这一课时,要把这三段拧成一股绳,紧紧贴住“骨气”,和“中国人”这五个字,绝对不能“借题发挥”,大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诗趣,大谈闻一多的逸事奇闻,甚至于“飘洋过海”,博论哥白尼坚持地动说的骨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