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参照点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言语交际和文学作品中使用歇后语反映了讲话人根据语境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思想活动,动态地加工、组合概念结构的认知能力和语用技巧。文章运用参照点结构对歇后语的构成和理解进行认知分析,并得出歇后语可以给听话人提供认知参照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认知参照点来构建认知语境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它是认知语境的建构和发展的开端和基础,对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认知参照点对语境的特征和相关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模式的凸显性、动态性以及关联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境的提出,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隐喻研究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语境。引入图式理论,了解隐喻认知的物质基础和隐喻认知的钥匙,有助于正确把握语境对隐喻认知的制约作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认知语境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的关系。文章指出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并举例论证了关联理论的认知观;本文着重从语境假设和语境推理两个角度论述了认知语境的发展,指出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讨论发话人怎袢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制约受话人的认知语境以及受话人如何在认知环境中选择并延伸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6.
话语标记语是一个复杂的语用现象。本文首先从话语的动态性和话语的主观性两个方面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作用进行了分析。话语标记语是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对构建话语语境、理解说话者的话语意图起着重要作用。然后,以认知参照点为视角,分析了话语标记语存在的理据。认知参照点理论对话语标记语的认知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为分析话语标记语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反语的认知参照点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语作为一种幽默,讽刺的修辞形式,一直以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运用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反语的理解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反语可以给听话人提供认知参照点的结论,同时也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过程的结构模式。本文试图从语境认知 ,语用原则的认知角度出发 ,选择语言的使用过程即语用进行阐析 ,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们是如何运用语言结构来实现其交际功能的。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境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境观从人类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境作了全新的解释,开拓了语境研究的思路。认知语境观认为:语境是语用因素内在化、认知化、概念化的结果,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语言交际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每个语言结构都有自己的标准语境,而它们在具体使用中又具有各种变异情况。语言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特定的语境激活某些特定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用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于语言本质属性以及运作机制的认识.网络新词的流行和使用涉及到心理推导的问题,同时,在交际过程中受制于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原则.我们以2010年网络新词语为例,运用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探讨网络新词在认知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重点分析交际中的新词新语的认知过程,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认知效果是指认知主体认知目的的实现程度。在认知过程中,认知频率是影响认知效果的重要因素。纵向的认知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认知次数,横向的认知频率是指认知主体某一时刻利用多方位的认知通道。虚拟认知是一种全频率的认知方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认知效果。本文给出了认知频率和认知效果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以河南驻马店方言为例的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又以驻马店方言为例探讨了河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原因,认为河南方言的语义构建可以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有关衔接和连贯的理论进行了评述,认为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缺乏衔接手段的连贯语篇必然存在着隐性的衔接机制。基于此,本文运用ICM理论中的隐喻和转喻图式作为隐性衔接机制对诗歌语篇进行解释,为缺乏衔接手段的连贯诗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证明理想化认知模型对诗篇的连贯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国外许多学者将认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偏执狂的治疗和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偏执狂产生的防御、归因和自我理论 ,并以此为基础将偏执狂分为惩罚偏执狂和迫害偏执狂 ,并阐述了两种类型的偏执狂起源于童年的自我构建经验的观点 ,并构建了适合两种不同类型偏执狂的认知治疗模型。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一般把直觉理解为一种与知觉相似的认知能力。从此出发,虽然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不同的进路,但二者在关于直觉的价值问题上总体保持一致:直觉是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哲学自然主义的兴起,从能力视角出发的两种理解进路在对直觉认知价值问题上的内在紧张关系逐渐公开化。我们认为,这根本上源于一种价值预设:直觉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借助"理智德性"这一概念,我们重新对直觉进行定位,进而尝试解决这种矛盾。直觉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品格的结合体,是一种提供认知规范的理智德性。从此出发,我们不认同当前实验哲学对直觉的认知价值的否定性态度,它的实质在于哲学的科学化,最终只能使得哲学远离现实的人与生活。我们认为,作为一种理智德性的直觉,它的认知价值重点不在于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而是体现为获得关于经验世界的合理信念以及道理,为理解经验世界提供开放的空间。如果如此,直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认知能力和方法的认知价值就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6.
认知修辞学把传统修辞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文学隐喻、文学意象以及文学想象.这种研究不单单把修辞看作一种表达技巧,更把修辞上升到了思维方式层面,当作一种语言符号、文化内容与人类认知的整合研究,是认知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知修辞研究范式的核心理念是:文学效果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认知.  相似文献   

17.
概念整合理论正在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众多的文章尚处于推介、解析、评价这一理论阶段。对如何运用它来推动交际话语的创新,此类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旨在探讨概念整合和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语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的认知能力是概念整合的原动力;而认知语境又是在解释交际语境时的一把钥匙。概念整合、认知能力、认知语境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在阐释话语中形成了互相连接的一条认知模式链。  相似文献   

18.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均注重研究语言中的认知因素,然而两个语言学派对什么是认知的解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理论对认知诠释的异同可见一斑.相同点表现在认知研究目标的基本一致,不同点则表现在认知研究视角的明显有别.对其异同的分析有助于吸收两个学派的语言理论特长,进而建构理论中立的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认知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结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能力。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教学法主张在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认知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语言教学。由于基础英语词汇教学在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基础英语词汇教学值得广大基英教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其为语言研究提供的新范式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主的语言研究范式,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近年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开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由此诞生了社会认知语言学。这种转变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必将再掀热潮,带动认知语言学的内部革命。本文在分析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探讨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动态及其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