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对青年学生运动的领导。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反动腐朽统治直接导致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诉求的五二〇学生爱国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对五二〇学生运动进行了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斗争策略领导,推动中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使国民党反动统治陷于全民包围之中。中国共产党在五二〇学生运动中的领导策略对新时代加强党的青年工作具有现实启示,即必须坚持推进“党管青年”原则、推进青年组织的创新与转型、坚持青年工作宏观目标具体化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在“两新”组织就业的党员大学生与日俱增.而“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处于“小、流、散”的发展阶段、覆盖面低的发展现状,给“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建立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对接联动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的对策有:掌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情况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定期举办“两新”组织党员专场双选会;跟踪培养进入“两新”组织工作的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加强高校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鼓楼区在培养扶持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同时,不断加强“两新组织”领域党的建设工作.形成了“以条为主.以块托底.条块结合”的党建工作格局.按照“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的方针.实现了全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覆盖和有效管理。截至2009年底.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540家、党员11182人,党组织和党员数均列南京市区县前列。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相似文献   

5.
以网络社会发展现实为背景,提出“新诉求群体”概念,勾勒出群体特质,以此为基础,概括了“新诉求群体”对传播格局、文化建构、个体心理、虚拟现实互动、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力,并着重分析了“网络意见领袖”的特殊影响力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杀马特”青年群体发展初期,由于国内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传播有限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原因,“杀马特”青年群体一度在身份意识上处于被表达、被定义,甚至被严重曲解的境地,造型夸张、举 止怪异成为这一群体的身份标签。自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传媒的高速发展、商业利益的推动和公众参与社会变革主体性的增强,“杀马特”青年群体社会身份认同的诉求显著提升,其身份意识经历着从“被表达”向“我表 达”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近年来,香港青年频频参加“新社会运动”的原因有香港青年自身、香港经济、国际影响和新媒体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具体而言:香港青年自身认为的“激烈”的理性与“温柔”的抗争的观念和行为的互相影响;香港经济低迷的形势使青年受到较大冲击而走上街头;西方思想文化、国际上“颜色革命”以及欧洲和中东北非等国家或者地区社会动荡对香港青年的影响也较大;新媒体发展而致的信息与沟通的无限覆盖,对青年个体参与“新社会运动”也形成了有力的推动与助长。[关键词】香港;青年;新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9.
“知识化”与“创新化”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学习与创新是青年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是共青团青年发展工作的两大重心。必须在终身学习理念、全球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生活质量、成长环境诸方面,推动青年发展工作的学习与创新;也必须在干部保证,基层组织、新经济、社会组织团建的“空白点”、青年社团、青年政策与法规体系诸方面,推动共青团组织的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建设,实现学习型、中介性、信息交互网络式管理,多样社会创新型的重大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0.
亚洲青年理事会是亚洲国家级青年组织的组织,我国全国青联是该组织的副主席单位。设立“亚洲青年奖”的宗旨是促进亚洲青年共同发展。鼓励青年和青年组织为亚洲的和平与繁荣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通信"栏目戏剧性的演变过程,显示了近代报刊民间化和政党化的双重影响,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投影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公共空间"既建构又解构的悖论性状况,使"现代性"在中国语境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目。  相似文献   

12.
在团的 80年的历史中 ,青年团曾经经历了两次“创建”、两次“改名”、一次“改造”。因此 ,团组织的名称也就经历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救国青年团体——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短、中篇小说里的人物身上,特别是他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具体表现了美国 20世纪 5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青少年形象。霍尔顿从不循规蹈矩,与传统观念势不两立,像个现代都市中的流浪者,找不到可以真正宣泄的方式。他感到孤独,他的纯真常常被人忽略与漠视。  相似文献   

14.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相似文献   

15.
博客(BLOG)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宠儿,它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热衷于个性张扬、追求时尚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这一新兴网络交流方式的主要参与者和个人博客的拥有者.那么,博客为什么在当代青年中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并且以如此惊人的速度传播开来,成为主流的青年文化形式?这与博客文化自身的特征密不可分,同时和当代青年的价值观转变、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由清末革命宣传家黄世仲创办的《香港少年报》,积极进行反清革命的宣传,把“排满”与共和革命相结合,把民族民主革命作为御外救国之前提,还将革命与“新民”相辅相成,一同阐发。《香港少年报》的革命宣传一方面对号召民众参加反清革命、促进革命进程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有“排满”宣传存在狭隘性、对西方列强干涉革命认识不够等思想局限,并且受到资金、人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等重要内涵。中国青少年的"正能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合力涵养出来的。其中,传统文化教育是涵养中国青少年"正能量"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期缺乏教育目标,课程规划、师资、教材基本处于零的状态,亟需改变。而要解决此问题,需从"教什么"、"在哪教"、"谁来教"、"教育谁"等问题入手,切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帮助青少年涵养"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春审美文化是当代消费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一种消费性文化。青春审美文化是以电子媒介为生产和传播手段的文化,电子媒介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在其中。青春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青春”的感性化呈现、孩童化趋向、碎片化———非意义中心的文化游戏。青春审美文化具有倡导享乐主义、非个性化和消解历史感等负面性,应在整体文化构建中实施相应的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透过"超级女声"现象,以青年的青年文化特征为着眼点,对青年的亚文化、民主化、信息化、主体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青年组织回应这一青年文化现象的对策,使青年组织在新时期加强凝聚青年、动员青年、感动青年的力度,弘扬积极、活泼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20.
<青春之歌>是典型的女性写作个案,杨沫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揭示了革命的心理内涵和文化功能,在革命堂皇的正义性下掩盖着许多秘而不宣的动机、欲望和幻想,在心理体验的层面,革命是最富幻想性传奇性的审美意象.而且林道静的革命激情还交织着更加隐秘的女性欲望满足长期历史压抑形成的服膺男性价值、逃避自由、受虐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