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对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我省农牧民劳动力文化素质总体不断提高。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22.30%,小学文化程度占39.84%,初中文化程度占29.40%,高中和中专占8.02%,大专及以上占0.44%。与上年相比,低素质劳动力比重降低,高素质劳动力比重上升。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降低1.12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上升0.16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一、全市3年转移农村牧区整劳 动力8万人 截止2003年底,全市乡村人口为 79.3万,劳动年龄内(16-60岁)乡村 劳动力资源为46.7万人,占乡村人口 的58.8%。根据2003年农牧业年报统 计,在乡村从业人员中,从事一、二、三 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3.9%、9.60%、 16.5%。根据2003年农牧区住户报表 推算,乡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中16-30岁 占31%,30-40岁占21.4%,40-50岁 占27.4%,50-60岁占11.9%,60岁以 上占8.3%。从文化程度看,乡村劳动力 中文盲半文盲占12.5%,小学文化占 34.7%,初中文化占41.6%,高中中专 占9.7%,大专以上占1.5%。劳动力中 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5.3%。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青海省人力资本存量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本存量的度量 国际上通用的人力资本存量的计量指标主要包括质和量两方面:在量的方面,包含了人口与劳动力的数量、结构与运用水平等,在质的方面,涉及知识水准、难道纪律、价值观念等.本文主要采用人力资本存量的总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率等指标来分析青海省人力资本存量的现状.为计算方便,参照我国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1996年1.028‰人口抽样调查、2000年人口普查)有关6岁及6岁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分类的人口数,而2001年的数据则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及成人学校的毕业生人数推算得出.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快慢,所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现就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提出点粗浅看法。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力素质通常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及道德素质等。但文化素质是科技及道德素质的基础。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农牧民家庭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据抽样调查资料反映:每一劳动力创造的纯收入因文化程度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平均纯收入是1,140.20元,/J\…  相似文献   

5.
基于受教育年限和年龄的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旭 《统计教育》2008,(6):19-23
本文阐述了个人人力资本存量随受教育年限和工龄变化的规律,构建了个人人力资本存量模型,并通过模型简化,对受教育年限不同的个人人力资本存量做出了估算,此方法不仅考虑了受教育年限对人力资本存量的替代作用,而且考虑了年龄因素对人力资本存量增减的影响,因此将其命名为双变量法。本文用双变量法估算了2000年中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人力资本存量,总量为1103018.8万个人力资本存量单位,均量12.7个人力资本存量单位。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四川省6岁及6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2.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6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在全省21个市、州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8年以上的只有成都市,为8.25年,居全省之首。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有自贡市7.26、攀枝花市7.72,德阳  相似文献   

7.
《青海统计》2007,(11):45-45
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24.4,其中小学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12.57,初中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45.19,高中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19.71,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34.8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反映出我省女性人口在不同层次文化程度人群中所占比例偏低,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8.
钱雪亚 《统计研究》2005,22(3):58-6
一、问题的提出学者侯亚非和王金营合作的一项研究[1 ] 表明 ,“为实现《纲要》目标而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2 0 0 0~ 2 0 1 0年期间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平均增长速度需要达到1 69%”。学者王金营个人的另一项研究[2 ] 表明 ,“未来对总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需求较高” ,“在为实现《纲要》的目标而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下 ,测算得到…… 2 0 0 0~ 2 0 1 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需要达到1 2 2 %”。细读两项研究 ,样本期间基本一致 ,预测期间完全相同 ,虽然预测指标在名称上前者为“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后者为“总从…  相似文献   

9.
《中国统计》2005,(5):23-25
教育成本不再是谜教育成本主要分三大项:一是个人支出。包括教职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费等;二是公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等;三是基建支出。教育成本的主要指标为:生均支出,即平均每个在校学生一年的支出。2002年全国常规教育的生均支出为2192元,其中生均个人支出1245元,占56.8%;公用支出708元,占32.3%;基建支出239元,占10.9%。但由于学级的不同,经费的构成也大不相同。大学生均支出14974元。中专生均支出5455元,高中3693元,初中1534元,小学1172元,幼儿园1702元。除幼儿园外,学级越低生均支出越少,且…  相似文献   

10.
信息汇萃     
《四川省情》2006,(4):12-12
四川将开展新劳动力调查为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情况,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和失业调查体系,更好地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制定就业政策服务,国务院决定建立劳动力调查制度(国办发[2004]72号)。此次调查样本规模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116个县(市、区),占全省县区数的64.1%,共抽取调查小区178个,调查人数4万人左右,县级样本数和调查人数均是过去的3~4倍,覆盖面、工作量大为增加,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可靠。(黄淑琼)四川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2005年,6…  相似文献   

11.
贫困动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改善贫困状况以及减少贫困人口是我国始终面临的一个大而难的课题。文章以2006~2009年调查的农户家计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市场参与的视角,运用转移矩阵以及多层Logistic发展模型来分析我国贫困家庭动态转化以及脱离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发生贫困的家庭中,60%以上属于暂时性贫困;此外,转移劳动力人数对脱离贫困的影响最大,其次就是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最后提出农村扶贫政策要放在解决暂时性贫困上,并鼓励劳动力参与市场,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现代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而且更需要一定质量的劳动力。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者素质低是有必然联系的。我国劳动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盲、半文盲多,二是技盲多。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企业职工队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全国700万青工中达到高级工的仅占3%。据第四次全国人日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文盲率为…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农村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广勤  张卫东 《统计研究》2010,27(11):40-46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借鉴Beach提出的分位数法构建时间系列模型,利用中国农村1993-2007年的数据,从受教育水平和教育不平等程度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或者说教育的均化会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收入不平等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仍然落后,教育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式仍处于倒U型的左边。上述结论对农村的收人分配政策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陈梅芳 《浙江统计》2003,(10):36-3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依赖、慢性酒精中毒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不仅会导致精神障碍,也会造成社会功能缺陷。为探讨酒依赖患者饮酒与社会功能缺陷的关系,现对143例酒依赖患者的各项情况作初步调查和分析。一、样本的基本情况样本来源: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1990年至2002年住院病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酒依赖的诊断标准。样本的基本情况:所有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在26岁-60岁之间,平均43.7岁;学历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占90.9%,其中大学6例,高中7例,初中84例,小学40例,文盲6例;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占70%,其中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活跃程度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率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都对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但滞后期相对较短;一单位农村劳动力流动率和农村受教育人口比重的冲击对中国产出水平具有正向响应趋势。因此,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应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迁出,并关注和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出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户人力资本对农户就业选择与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基于天津市2003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数据,探讨了农户的人力资本对农户就业选择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农户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农户越容易在非农产业就业,从产业构成来看,农户越倾向于第三产业就业;农户劳动力受培训率越高,农户收入和非农就业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积累的根源在教育。文章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描绘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和教育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而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验证了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并发现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对农业产值的拉动作用存在差异。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引进、留住并用好农村高素质人才,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工、建、运、商等多种行业结构发展,并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回流的发展过程。199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42009.5万人,比上年增长 2.6%,其中男劳动力占53.7%,女劳动力占46.3%.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并且开始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 9936个村组的抽样调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9.4%,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0.6%.调查资料表明:1.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继续增加,回流人数显著减少。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7%。比上年增长28%;而从非农产业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比上年减少75%。  相似文献   

19.
《浙江统计》2002,(11):41-44
(三)大学文盲比显著提高大学文盲比是指一定总体某一时点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数与文盲人口数的比。与以往人口普查相比,2000年我省人口大学文盲比显著提高,为45.61%,比1964年“二普”时增长60倍,比1990年“四普”时增长5.86倍。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达到研究生程度的人口全省有30227人,比“四普”时大幅度增加。(见表5-3)二、文盲人口减少,文盲率明显下降人口文盲率是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重(即净文盲率,也可与总人口比,其比重则为粗文盲率)。这次人口普查,浙江省文盲人口总量为321.85万人,与1990…  相似文献   

20.
一、包头市流动人口发展现状 (一)流动人口的年龄和文化结构 流动人口就业种类以体力劳动为 主,调查显示:其年龄结构以15-45 岁的青壮年为主,2003年占流动人口 的比重达89.3%,比2002年上升了 8.9个百分点;0-14岁占7.4%,同比 下降了1.3个百分点;45-60岁占 3.3%,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流 动入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9年,比 2002年高出1.5年。其中,接受大专教 育的占10.1%,上升了0.8个百分点; 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7.3%,上升了 0.5个百分点;接受初中教育的占 59.3%,上升了0.3个百分点;接受初 中以下教育的占13.3%,下降了1.6 个百分点。 (二)流动人口的来源和所从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