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教学实施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师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够形成合力。【设计/方法】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创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为例,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体系设计、元素挖掘以及教学实施梳理总结,对课程思政与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发现】研究提出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之间的三位一体观,三者相互融合促进,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并有机统一内化到课程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在三位一体观的框架下,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实行创新教育中的课程建设,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创新教育中课程建设的新目标和新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拟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对高校的课程建设做有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资料分析、访问调查和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对高师地理专业与中学环境教育关联度高的环境课程设置、教材选配、内容安排及其教学方法等作了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和评价后,本文对中学环境教育与高师地理专业关联课程之间的适应状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认为从有效服务于中学环境教育的目标角度讲,该关联课程尚存在诸如课程配置、专项实验、课程基地、教学方法、技能培养、服务意识、校本课程建设、关照乡土和绿色氛围等系列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王淑杰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4):69-72,91
开放式个性化教育起源于英国的夏山学校。日本实施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时间长,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在实施过程中,设置开放式空间,创新课程与教法,明确教育目标,设计个性化活动及开放式的管理等具体措施,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与实践要通过深化对新形势和文科教育创新要求的认识来引领。对于“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可以从理念革新、思维焕新、知识更新与模式创新四个维度来认识。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要践行新理念,贯彻落实面向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学习新方法,通过申报各层次交叉学科研究项目推进新文科建设,更要引入新内容,推进新文科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还要创建新模式,做到专业养成与育人体系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在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的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单片机的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密切。高师院校要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地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化高职院校基于地方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为研究目标,顶层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互通契合,以及与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知识的跨界交融.从复合交叉型的课程标准设计、本土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易于拆借组合的教材甄选三个方面阐述服务区域、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业课程创新开发与实施思路,对服务于地方性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从教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就教学绩效评估的方法设计和实施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初步建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和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改革的路径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改革的实施策略是:以创新创业教...  相似文献   

10.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必须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来实施。积极探讨教学目标体系,把握激发学生想创业、教会学生能创业、支持学生成功创业三个递进层次;加强创业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融合,在教学中引入开放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推进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