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中国经济30多年持续保持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是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密不可分的。城市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而城镇化进程又会对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新型城镇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投资和环境规制等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研发投入、居民消费等也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不明显,而西部地区影响显著且结果为正。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不明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没有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支持。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快推进城镇化模式创新;尽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城市结构;结合各地情况制定不同的环境政策;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以区域联动推动产业协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的挑战与农村教育决策的应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镇化地区教育与乡村教育存在诸多差异,应加强研究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决策的重大影响。基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阶段差异与地区差异,农村教育需采取如下对策:农村教育布局需做重大调整;公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需有较大提高;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离农教育";城镇化不同水平地区应有不同的教育格局;劳动力不同流向区域应有各自特色的职、成教育;要把"城市文明"教育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分析"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促进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优化的作用。利用2012—2019年安徽省58个县(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土地财政以及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尤其是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随着建设进程的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受土地财政影响而失衡的公共物品结构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因此,建议持续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为构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技能型社会夯实人才之基。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等数据为基础,以人力资本积累与溢出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估算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同时引入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引入城镇化指数以及市场化指数与自变量形成的交互项,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否存在区域差异。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越显著;高等职业教育对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越显著。为了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增长,应持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巩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保障并促成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同时将市场化竞争机制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绿色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从空间格局来看,新型城镇化指数上升,环境污染指数下降,两者均存在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污染水平较高;从直接影响来看,新型城镇化能够降低本地区的环境污染,且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发挥了主要作用;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人口城镇化加剧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从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对本地区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且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不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各异,这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大中小城市城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迫在眉睫.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资源环境表现为微弱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约束下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单门槛区间效应,当城镇化率低于门槛临界值0.490 2时,新型城镇化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不显著;当城镇化率超过该门槛时,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协调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PVAR模型,研究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及其区域效应。研究表明:我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在全国所有区域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农业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三大区域都体现为正效应,但是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效应:在次发达地区,城镇化显著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而在发达及不发达地区,城镇化却不同程度地抑制农业经济增长。最后,提出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城镇化政策来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2006年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保持在0.4-0.6区间,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后劲乏力。相关面板数据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在消费视角下,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向,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正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显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影响为正向,对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向;地区人均GDP对全国层面和各大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正向,普通高中在校人数对全国层面和各大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向。建议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新型城镇化推进方略。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选取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区,运用基准面板模型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验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经济发达省份还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新型城镇化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均具有促进效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经济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影响差异较大;经济欠发达省份新型城镇化和金融发展存在后发优势。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增强,而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金融规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优于金融效率,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优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门槛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甘肃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中,应重视省域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区域差异以及城镇化均衡发展,更应关注全省人口城镇化、区域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模式和机制。应坚持全省两大区域和四个分区生态城镇化一体建设,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生态城镇化和贫困人口城镇化,通过构建生态城镇化建设综合支撑体系和保护补偿机制,健全全省城镇化建设生态评估体系,重点推进兰白榆生态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与精准扶贫目标趋同发展效应,最终推进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足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城市,多为各经济强省一线城市。很多足球或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潜在足球人口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许多世界足球明星贫寒的少年生活经历告诉人们,足球运动需要强烈的成就动机,经济上的不富裕反而是许多球员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如何做好足球及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职业俱乐部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具探索意义的课题。本文以青海森科足球俱乐部建设规划为例,提供一个足球及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成功组建职业俱乐部的案例示范。  相似文献   

12.
提升“ 一带一路”中国区域各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减轻水资源利用不足对经济产生的约束效应,可从水资源角度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充分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对 2011—2015 年“ 一带一路”18个省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用Tobit 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一带一路”18 个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市差异较大,呈现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的区域格局;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整体呈增长趋势,其变化主要由技术进步所决定;人均 GDP 和人均水生产与供水企业产值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用水结构、水生产与供水企业数量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基于此,提出加强区域间技术合作、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合理进行水利设施项目投资和深入推进区域水权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法将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居民收入效应、人口密度效应和空间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各效应对城镇化不同阶段及各个省市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在城镇化由初级发展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和结构效应的作用程度均不断增强,不同的是前者具有促进作用(1 937.11万吨、12 941.27万吨、36 948.37万吨),后者具有抑制作用(-413.69万吨、-13 824.62万吨、-14 149.08万吨);其余效应的作用程度均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但是作用方向不同,其中居民收入效应(-180.41万吨、-1 862.58万吨、-522.86万吨)和人口密度效应(-298.85万吨、-5 303.46万吨、-1 538.78万吨)均具有抑制作用,空间规模效应具有促进作用(1 654.67万吨、13 750.80万吨、6 013.79万吨),技术效应则先促进后抑制(3 805.32万吨、32 526.22万吨、-9 053.30万吨)。(2)从空间上看,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在处于城镇化高级阶段以及初级、中级阶段的省市分别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贡献程度均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居民收入效应在经济发达省市具有抑制作用,欠发达省市仍具有促进作用,贡献微弱;人口密度效应仅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具有促进作用,贡献程度较小(多为第五位);空间规模效应在各省市均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中级阶段的省市贡献较突出(前三位);结构效应贡献也非常突出(第一位或第二位),在各省市的作用方向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应相反;技术效应仅在江苏、新疆具有抑制作用,在各省市作用程度差异较大。认为,政府应依据所处城镇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和建筑业节能减排措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展迅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现象却日益严重,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经济增长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选取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程度缩小,而经济增长则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且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对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合理调配资源,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定量分析方法评析湖北民族地区中小城镇规模小、城市少、现代化水平低、综合竞争力弱的整体局面及其弱势渊源.提出湖北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在遵循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前提下,选择适合民族地区自身特点的城市化道路,既要融入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之中,应用其行政区划资源,也要融入西部大开发之列,抓住发展的机遇,还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乘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和城市化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而经济增长和失业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倾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降低高等教育入学门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设计/方法选取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 化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效应,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群特征;物流产业集聚在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 的正向带动作用的同时对周边省市新型城镇化具有不显著的负空间溢出效应;控制变量经济增长能够带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对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此,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通过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来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走势的一个战略问题.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都与就业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条件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给城市民族关系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和特点。本研究通过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及对关涉民族关系的各类认识和自身的介入式行为的调研,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了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