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基本依据,对大学内部治理至关重要。通过对《吉林大学章程》与《台湾大学组织规程》内部治理结构和要素的比较,发现在校长选任与权责、学生权利与权力、内部决策的程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大陆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大学章程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制度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现代大学制度下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综合分析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内部治理情况,结合我国大学自身特点,为我国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立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当前高等院校应遵循的理性逻辑和现实选择.当前大学内部治理存在着政治权力异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虚化、民主权力弱化等问题,为了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内部治理改革必将走向大学自治、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内部问责、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4.
2013年,云南民族大学爆发了6·9系列腐败案件,涉案人员数十人。这一案件所揭露出来的各种犯罪事实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更是极大地破坏了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均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肩负着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推进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发展和创新等国家战略历史使命的高等院校,其建设与发展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为此,必须深化高等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规范学校内部权力关系和权力运行,为加快构建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特色型大学素质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素质教育模式并实践,五位一体素质教育模式是将身体、心理、科学素养、知识、能力五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横向相连、纵向相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五者相融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统一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目标。其中,身体是基础,心理是灵魂,科学素养是关键,知识是途径,能力是目的。  相似文献   

6.
特色型大学因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独特性,显示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其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相关行业背景深厚的"底色"和相对优势明显的"亮色"。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的课题,特色型大学应选择多元发展、生态发展、卓越发展的发展方向。在发展策略上应选择坚守与超越之道,即集聚优势、培育卓越,根据自身传统凝练特色发展方向,建设特色发展平台,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从而保障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提要]在自身技术段位和国家态度支持下,启发式搜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人机交互四种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内部治理领域的应用,呈现出智能挖掘数据信息和知识、智慧提供备选治理方案、系统优化具体治理行为等技术逻辑。但透过人工智能视域看,大学内部治理既存在参与不足与功能缺位的治理主体之困,也存在行政主导与垂直领导的治理结构之困和工具理性与技术依赖的治理德性之困,从而也就限制了人工智能在其领域的应用。从大学内部治理的主体功用、组织结构、德性秩序三个维度探讨大学内部治理的优化路径,并对人工智能在大学内部治理领域的“交互”应用作技术伦理批判,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及至新时代人才培养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业型大学视野的内部审计职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特征和要求,分析内部审计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可以探讨发挥内部审计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职能作用的基本思路、途径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传统的治理模式兼具有政治控制和科层制的双重特征,主要以政府为导向。新公共管理为我国大学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大学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面,外部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从政策角度来建立政府与大学的合作关系;内部治理则需以大学为主体,引入市场型治理模式,以顾客为导向,重视大学战略管理,构建大学弹性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建设,以制度化因素规范和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大学章程作为高校中的“宪法”,是学校的根本制度,因此大学章程建设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高校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折射出大学章程建设的某些漏洞和不足,通过国外大学章程的比较和借鉴,提出了如何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再定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章程体现了大学内部治理规则,是我国大学治理中引进的西方舶来品.引进大学章程的目的是既要解决我国大学“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状,又要使其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保驾护航.通过考察西方大学章程内容后可以发现,作为大学自治传统载体的大学章程体现出了秩序规则的二元性,其内生秩序决定了大学的本质,也成为其事业发展和传承的核心,其内化的秩序规则体现了大学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内生秩序规则与内化秩序规则的变化对应了大学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兴衰,而历史的经验将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的导生制实施于学校课堂教学之外,是对正式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文章介绍了实施导生制的现实意义和实施模式,指出新导生制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等方面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的建设要求,如何建设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将“地方性”与“特色化”结合起来,在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视角下分析和研究当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问题与现状,探究相关对策及其应用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已经成为研究的前沿,但学界缺乏对其建立的必然性、必要性、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系统探讨.在此背景之下,文章根据国家治理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与时代要求,分析建立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界定治理体系的概念,探讨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总结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建立治理体系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原则、科学构成和内在联系,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统一性表现为它们具有相同的主题、立足点、实践基础、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差异性表现为它们现实的依据、解决的课题和发展的阶段不同.此论述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智库朝气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智库评价体系,有助于引导各类智库切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智库内部治理、推动智库提质增效,进而形成内外兼修健全发展的中国智库生态圈,以高质量的智库产品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笔者通过梳理国内外智库评价实践动态与学术研究现状,归纳总结我国智库评价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成因,并指出它们可能给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带来的影响。由此建议:我国应基于中国经验、中国国情及智库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时代背景为依托,构建中国特色智库评价体系,促进我国智库体系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积极主动让学生参与无疑是大学内部治理的必然选择. 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有现实的法律基础和实践背景. 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为基础,掌握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现状,并从办学理念、法规制度、参与机制等视角分析其制约因素.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生有效参与是基础,从转变大学教育理念、营造包容民主环境、推动大学法治进程、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健全完善参与机制五个方面探索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在实习中的人身权保护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少法律的有效调整,如何在确保高校学生实习权的同时使学生的人身权得到保障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现阶段,片面强调对实习企业课以过高的义务不具有现实操作性,此时学校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从应然层面上看,企业应当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实习学生的人身伤害应承担起无过错责任。同时,国家应及时将这种道义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