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目前的社会治理存在目标价值错位、多方协同有限、有效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新时代志愿服务应以培育公共精神、积淀社会资本、化解隐患矛盾、协调多方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同构公共善思想基础、建立能动性回应机制、完善协同化运行体制等参与社会治理,从而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董海涛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3,(3):74-79
志愿服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文化魅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继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文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渠道创新,构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多维度支持结构,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引领志愿服务事业向纵深发展,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4.
5.
赵丹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0-251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通过自愿无偿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事业进步的公共事业。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从内化作用、奉献作用、锻炼作用、教育作用等四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并从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自信是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持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实践形式,使其与价值观自信具有很大的内在契合度和关联性。志愿服务是教育青年、引导青年的载体,是青年增长才干、提升自我的平台,是青年了解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因此是增强青年价值观自信的有力抓手。基于志愿服务增强青年群体价值观自信,就必须进一步重视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延伸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志愿服务的长效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3):158-160,F0003
在现代社会,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福利服务中越来越重要的一股力量。志愿服务有别于由国家从孝道主义原则出发规定和提供的法定服务,由事物主体按等价交换和"购买力"法则提供的私人服务,以及由亲属、邻里按特殊性原则及需要原则提供的非正式照顾服务。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相似文献
8.
9.
袁丹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37-38
自1993年共青团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来,高校学生参与该项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对于大学生思想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组织众多志愿者活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给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谭建光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7-23
中国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政策经历了允许民间探索、委托部门组织、鼓励多元发展和促进社会融合四个发展历程。包含法规文献、党政文件、讲话批示、章程决议、公益规范等类型,呈现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特点。这些政策在营造社会志愿文化、倡导公众参与服务、激励志愿组织成长、形成资源支持网络、保障志愿人员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国家关于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政策的创新方向应是营造全国共享的政策环境,形成系统健全的体系,建立协同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崔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2,(3):98-115+131-132
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力量,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公众的价值观认知以及志愿服务参与过程中的外部功利性因素、外部非功利性因素、内部功利性因素、内部非功利性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双栏模型,本文发现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层面与公众层面的价值观对公众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有显著影响。在志愿者中,志愿服务的实际效能评价与志愿服务的参与持续性高度相关,个人功利性考量则对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没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提升志愿服务参与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黎新宏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1):23-26
伴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主动担当、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身影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面临诸多新机遇与新挑战,从价值—实践组织—运行联动—传播和评价—反馈四个维度系统总结经验做法,提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重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新常态.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市部分高校1 45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意愿和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养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措施?共发放问卷1 4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3.9%?大学生对养老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较高,了解途径主要为志愿服务团队;大学生养老志愿活动的参与意愿较高,不愿意参与的原因包括“活动内容枯燥?类型单一”?“缺乏专业指导”?“经费不足”以及年级?性别;实际参与到养老志愿服务中的大学生未过半,并且存在多种影响服务者活动满意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志愿精神的功能看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精神具有激励、调节和凝聚三种功能,要提高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水平,就离不开志愿精神的发挥。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激励功能,有助于增强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增强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有助于增强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激励性,就必须善于造就精神楷模;要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调节功能,就必须注重营造民主氛围;要充分发挥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就必须着力塑造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资源丰富,是社区志愿服务参与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有利于社区综合治理,有利于大学生融入社会,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成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培训指导不足、氛围营造不够、服务内容不丰富、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提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等措施,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促进社区公益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先锋力量。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通过交流、互动、引导等柔性治理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道德引领、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社会动员功能。志愿服务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通过发挥其社会功能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创新发展。要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就必须要以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为总抓手,优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路径。这就要求:一是创新服务理念,强化思想引领。二是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完善服务机制,激发服务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便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更好开展,可以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真正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懂得人间疾苦,毕业后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是目前大学生的社区志愿活动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理性认识缺乏,积极性较低;活动形式单一,助人效果不理想;经费不足,成效性不强等问题,使得实践育人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本文通过联系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分析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切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刘波亚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144-148
网络公共领域在提供主体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志愿精神三方面为志愿服务开拓和延伸了新的场域。从网络志愿组织的发生机制来看,网络志愿服务实质是自组织理论的充分展现。网络志愿服务的特点有凸显草根性,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更高;平等交互性,活动过程直接可视化;主体相互制衡,防止志愿服务异化。网络志愿服务要从混沌到有序,需要在健全网络志愿服务体制、精心打造网络志愿社区、培育稳定的网络志愿者队伍、加强网络志愿组织内外管理。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志愿服务教育的系统传播。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服务学习意识和能力、提升其服务潜质的有效环节。欧美等发迭国家已经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并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实践环节。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研究具有“后发外生型”特质。而志愿服务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