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意-象-言,是易道之全体大用,贯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未发已发、本末源流、有无显微、性相体用,以同观之,莫非“意象”,故曰“意象哲学”。与此相应,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为特质的诠释,既非“本体诠释”,亦非“现象诠释”,而是“意象诠释”。返之,意象哲学便是以易、道、心三者为本体之一贯的哲学,具有思维圆融性、结构整体性与形态意象性三特质的哲学。以史观之,意象哲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诠释,是“无我”的、“史学” 的、主客二分的“照着讲”,是思维方式与诠释方法;以论观之,意象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构与发展,是“有我” 的、“哲学”的、主客一体的“接着讲”,是哲学观与本体论。简而言之,意象哲学是以“意-象-言”这一思维-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意在揭示传统哲学固有之特质性,从而确立其主体性,彰显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2.
胡适和牟宗三两人对“中国哲学的特征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回答。胡适认为中国哲学具有 “名学”特征, 整个中国哲学史就是由 “正名”方法与 “无名”方法联合建立起来的; 牟宗三认为, 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于它特重“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胡适从哲学方法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 牟宗三则从哲学内容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胡适从中西哲学之同的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 牟宗三则从中西哲学之异的角度来谈中国哲学的特征。尽管如此, 他们都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来研究中国哲学之特征的, 都属于“西方中心主义”背景下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的当代趋向,应当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和谐的语境下,以现代化为主要思考鹄的,通过西学传输中的相互融透,中国哲学将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管理哲学的研究为主线并推进其向前递嬗,进而形成“综合创新”的中国哲学之主流。  相似文献   

5.
初学者要在总体上对中国哲学有一个了解和认识,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的问题:一是中国哲学在内容上不单以求知为目的,而是以追求“内圣外王”之“道”为主要特色;二是中国哲学在形式上虽没有严密的系统、不注重详尽的论证,却有着自身的实质上的系统和联系,有着表述思想的独特方式;三是学习中国哲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乃是体会的方法,体会的方法是我国哲学传统所独有的融“知、情、意”于一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如康德晚年所示 ,人类学为其哲学之最终归宿 ,以解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因而从人类学视域解读批判哲学实为高屋建瓴的方法 ,会大大拓展批判哲学的价值意蕴。而对批判哲学的人类学视域的剖析表明 ,批判哲学应被视为广义的 (哲学 )人类学体系的一个部分 ,它是从先验论上论证了“人何以可能为人 ?”乃在于 :人是能够自己造就自己并造就自然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7.
我国价值论研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产生了冲击,催生了新的哲学观。价值论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我国的哲学形态促使哲学转变“观”世界的前提和视角;促使哲学以人生活的意义为出发点和归宿;促使哲学采取“实践思维”方法;促使我们对哲学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9.
广谱哲学是为了解决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精确性的矛盾、哲学方法的非程序化与程序化的矛盾而提出来的。它以辩证结构主义为建构思想,以广义的公理化、模型化、数学化、程序化为研究方法,为传统哲学构建科学形态。它为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概念建立了相应相称的数学模型,为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所谓"哲学方法"建立了相应相称的程序,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方法。广谱哲学创建17年来,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在数学、系统科学、文艺学、人才学、法学、管理学、科技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十余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老子哲学的研究要“言有宗,事有君”;以现代思维方式观照老子哲学存在着错位;老子哲学之道有两个面向,不仅有“有”的向度,更有“无”的向度,而“无”是“道”更重要的面向。在与世界哲学的基本概念如存在、逻各斯、大梵、至上神等观念并行的语境中,“无”是中国式的,是老子的贡献;“无”是绝对的。共时地讲,它在世界的背面,历时地讲,它在万物之初。“无”在人的内在中显露,是“内在超越”的方式,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原初的“无”只是看或被看;“看”,是一种逻辑,是中国原初的智慧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文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是在中西交汇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他以形而上学为中心,直探中西哲学文化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智慧,即他所谓的"广大和谐之道";西方哲学则是一种以"矛盾对立"为特征的"二分法"思想,它始终不能脱离"二元对立"的思想模式和格局。相对而言,中国哲学精神在根本上具有优越性,它适足以构成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也是解救其理论困难的唯一解药。方东美的比较哲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中西思想文化的核心,但他夸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优越性,其理论难免"东方中心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价杜威实用主义的现代意义,需要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杜威哲学的根本意义及其与西方哲学发展趋势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本文认为杜威哲学的根本意义是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杜威的哲学改造适应了西方哲学现代变革的潮流;杜威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有着原则区别,但在超越近代哲学的局限性、体现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上二者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生活、哲学与信念——评黄玉顺的"生活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顺先生的“生活儒学”是近年兴起的“儒学复兴”、“文化保守主义抬头”诸般思潮中的一种。在“哲学”式微的现代,“生活儒学”执持于从“哲学”与“形而上学”的进路复兴“儒学”,无疑是发人深思的。而如何理解“哲学”与“形而上学”,乃至于如何定位“儒学”中的“生活”观念,则是应该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析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指出这种影响不只是为现代派文学提供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现代派文学独特的表现技巧和思想品格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克服形而上学哲学史观的弊端,在人类文化的大框架中,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走向上,去看老子哲学,看他的思想超越古今,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文价值,具体分析老子对人类文明秩序的规范;老子哲学的结构性类比思维方式;老子哲学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美形成了一个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潮流,与传统汉学的研究方式和哲学建构的方式形成鼎足相立的局面。这个潮流里的人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他们是北美哲学界的华人、北美大学哲学系或者与哲学系关系密切的东亚系培养出来的西方学者,以及来自北美大学哲学系由研究传统的西方分析哲学转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尽管这种研究方式存在着值得讨论的地方,它的长处不容置疑。它大大地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哲学的舞台,推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术动向。认识和认真地研究这一潮流,对于了解当前海外中国哲学的研究状况,甚至整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向,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与今、继承与创新、保守与激进的论争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明屠尔诺与钦提奥的古今之争和发生在中国明朝的前、后七子的古今之辨,是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们通过"返回现场",探讨中西方文艺思潮中关于古今之争的真正原因,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基本的美学原理:不能简单地把传统与创新等同于错误与正确。不能用进步论的模式来否定传统,理性不可能从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零点"开始。只有深受传统的濡养,又不乏创新的激情,创造力才有其茁壮的"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西方历史哲学按言说对象与思想风格可以划分为思辨的、批判的与分析的三种基本类型。思辨历史哲学试图以理性思辨方式达到对整个历史的形上把握。批判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则以史学知识性质及学术定位为母题,围绕历史认识的性质及其独特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历史解释三个基本理论话题展开论述,其间显露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立场、多元论与一元论两种方法的对立。70 年代后叙述主义思潮兴起,西方历史哲学实现从解释到叙述的话题转换,并摆脱此前认识论分析的路数,将目光投向历史写作、历史话语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如同哲学基础理论一样,应用哲学源远流长,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中就延绵着应用哲学传统,有它的萌芽期、生长发育期和全面兴起的繁荣时期。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虽然总体上是片面的,但从应用哲学视角看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历史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经济哲学、管理哲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我国当前深化应用哲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