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峰 《民族研究》2012,(1):105-106
2011年适逢我国已故著名辽金史、民族史学家陈述先生(1911—1992年)百年诞辰。为缅怀学界前辈,促进我国民族史研究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11年10月22日在北京举办了"纪念陈述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  相似文献   

2.
为了阶段性地总结中国人类学关于学科定位、学科规范等重要议题的认识,继2009年拟定并组织同行学人讨论《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1.0版)》之后,现在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鉴于中国人类学面对新的全球化形势、整个社会科学界倡导区域与国别研究、民族志对象在国内和国外全面扩张的局面,重写原来的基本陈述,形成2.0版,主要根据“世界社会的人类学”的认知与定位而刷新了中国人类学的学术意识。希望以此方式呈现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新进展,呈现人类学同仁在基本问题上的共识与不同观点,推动人类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此版本正文由高丙中、郭金华拟稿、改写,部分内容参照了诸位评议人的意见。评议人的意见由龚浩群、熊志颖汇总、整理,此次发表时由高丙中作了删减。我们邀请以青年为主的人类学学者笔谈,就基本陈述的条款发表自己的阐释、疑问、批评和修改建议,与基本陈述2.0版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类学学术自觉的内容。为了征求同行的意见,我们还于2019年9月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会议室专门召开了一个工作坊,周大鸣、朱健刚、富晓星、赵丙祥等老师参与,龚浩群、张帆负责组织,邀请多位年轻的人类学者到会批评。希望以后有机会把大家在会上的意见整理出来。(在此对所有参与者、贡献者、服务者表达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3.
把书写行为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在西方知识系谱上是较晚的事情.如果将这一视角运用到文献中国观察上,则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学术想象空间.就书写对象而言,山西《铜鞮吴氏人文志》集集体表象史书写和多样性个体生命史书写于一身.就编写者而言,同样也投射了宗族集体心智和执笔者的心智,因而该书是作者及其所归属群体的文化自恋和时代挽歌.就叙事技巧而论,既有直义陈述又有转义陈述,因而必须动用直义阅读和转义阅读两种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前民族学界关于血缘婚的论述,大多指母系血缘婚而言,很少涉及父系血缘婚。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女系血缘婚,是从母方世系来确定,指母方亲属之间的婚配;所谓父系血缘婚,是从父方世系来确定,指父方亲属之间的婚配。这两个概念不能含混不清,一概而论。有些学者援引一些民族学材料或神话、传说的兄妹婚配的例证时,没有说清楚是从母方世系来确定的兄妹关系还是从父方世系来确定的兄妹关系。因为在血缘家庭阶段,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可婚配。但在母系氏族制时代,母亲与父  相似文献   

5.
九族,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且在当今汉人社会也很普及的一套文化制度和亲属制度。在实践中,它一方面是一个有明确世系范围的小规模宗族群体,另一方面又被实践为包含诸多姻亲单位在内的亲族体系,但不论哪种它都是亲属制度下的一个类别。可以说,九族是中国汉人社会与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架构。但长期以来,却为中外经验中国研究所忽略,仅仅停留在文献意义上理解。杜靖耗费十余年时间详尽考察了该制度在华北一个村落中的实践情况,撰写了《九族与乡土》一书,提出了"喷泉社会"或"九族连环社会"等理论模型,同时也发现了它的富有弹性的实践情况。这一建基于中国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改变中外学术界长期以来把中国理解为一个宗族或宗法社会的看法,同时也超越了国际上长期流行的继嗣体系与交换体系相分离的亲属制度研究格局,达到了世界人类学研究水准,推进了国际人类学有关亲属制度和世系群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纪念陈述先生暨辽金西夏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友之,古清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编辑部等12个单位于8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大觉寺联合召开了纪念陈述先生暨辽金西夏史学术研讨会。大觉寺是辽代名刹清水院故址,陈述先生的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类学学者第一次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部分学者表达了对人类学学科与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宣示了他们对学术伦理和学科规范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美的视野来看,民间的或民俗的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风景.审美人类学更应强化自己审美的思路,这样才能使自己和一般的文化人类学区别开来,才能突出本学科的审美的特性.在研究方法上,审美人类学也应更多地从美学的角度着眼,对残存文化进行富有特色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就人类学研究程序而言,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属于民族志写作实践范畴。自人类学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民族志就是一种文学式的叙述,而不是科学的书写。不论是英美人类学还是法国人类学,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写作都是一种建构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的双重行为,因此民族志书写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而不是科学的。文学转向本质上是对书写权威的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田野考察,也绝非提倡一种权威的叙述范式,而是强调人类学书写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研究的差异,提出在保持中国人类学学科特色的同时,应尽快与世界人类学接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与中国冲突较多的"他者社会文化"及"国民性"展开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发挥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强项和文化应用研究价值,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正>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或特洛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它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无论西方与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它表现为围绕物质使用的意义体系,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我们唯有像研究他者一样,凭借人类学的敏锐观察,才能了解我们本身的经济。其实我们也是无数的他者之一。向经济人类学说再见吧,我们需  相似文献   

12.
书法人类学是中国学者新近提出的一个学科概念,对它的研究有待展开。书法人类学不能仅仅关注作品,更要关注书写者,关注书写行为过程,关注书写者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语境,关注围绕作品所建构的社会互动网络,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能动性。书法人类学要广泛吸收历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书法家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凭借书法作品与周围形成互动关系。书法作品可被视为物质文化,可以借鉴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书法亦处于特定的审美空间和文化场域之中,需要用整体性和语境性的视野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他者”和“自我”截然二元视角下生产的经典民族志在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思潮中饱受批评。当人类学进入认识论危机时,众多学者通过转变文本组织形式与突出研究者主体的方式来呈现他者,但这些尝试在传统二元主义的认识论下并未成功。作为文化人类学的认识对象,对他者的关注和阐释贯穿着民族学发展的全阶段。而在目前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对于他者的研究在突破二元主义的基础上进入对存在的关注层面,民族志由描述“既定他者”向探讨“成为他者”的过程转变。因此梳理民族学研究对象——“他者”的制造过程、对“他者”研究的视角变化能够让我们在理解民族学学科本身时有所获益。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农民、农业、农村社会变迁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移植或嵌入,共同构筑了城中村农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技术,可避免其他学科可能出现的“文化解释”谬误.文章分析了社会情境影响下的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和人类学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学科优势,从都市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等8个分支学科讨论了人类学的研究维度,也讨论了人类学参与研究中存在超域性、局部性和相对性限度,揭示了人类学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旅游     
中西方社会自古以来都有旅游实践,但是旅游的概念却出现得较晚。旅游概念在不同时期意涵各不相同,从艰辛的旅行到休闲享受的旅游,从走入他者社会到虚拟网络旅游,研究对象始终立足于旅游主体与旅游文化。旅游因人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互动而成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旅游人类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人类学介入旅游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范式,旅游研究也促使人类学重新思考游离于文化内-外的主体与跨越边界的文化生产。旅游人类学研究不仅深化人们对于旅游的认知,也促进人类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影视人类学     
随着教学、文化交流和人类学研究中非自然化、形象化方法的日益发展,影视人类学——人类学诸分支中这一颇为晚近的学科,包含了针对人类行为的幅度进行形象化研究的不同方面。它综合了诸如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摄影术和民族学影片的方法、空间关系学或社会文化空间运用的研  相似文献   

17.
以人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论重视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采借,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表述,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人类学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比较,对人类学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人类学背景下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从语言角度出发能对社会-文化形貌进行较好的把握,助益跨学科交流角度对人类学研究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若干热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词经过多年的沉寂后 ,在 2 0世纪 90年代方才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内地学术界 ,此前更为常见的是“民族学”、“民族研究”、“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90年代后期 ,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作为跨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或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社会文化人类学又取得长足发展。本文拟就近年来该领域的概貌和一些热点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9.
饮食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各个民族或群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食生产、食生活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综合性地研究人类生活的饮食和饮食行为.草原饮食文化是站在饮食人类学的视野中,研究草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饮食生产、饮食生活、饮食行为、饮食理论、饮食相关的文化现象等,将之上升到学科的角度,这样更有利于把握和系统地研究.草原饮食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饮食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并对人类学的中国化研究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还会深化对草原文化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类学的艺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盛,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开始出现学科建构的迹象,其显要标志是艺术人类学的诞生,这是一门介于美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内在地具有审美和文化两大属性,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艺术人类学还应走向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采取一种“间性”的思维方式,将对艺术的考评放在审美与文化之间,在它们的双向交流互动中把握艺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文化诗学方法;而努力发挥其介入现实、介入生活的文化功能是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