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伯克制成为清朝地方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和巩固祖国统一及促进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伯克制成为新疆维吾尔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州县制取代伯克制,新疆建省,新疆政治统治中心从伊犁转移到乌鲁木齐,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新疆与内地的行政制度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乡村社会。新疆南部地区少数民族乡村治理存在"流动困境""公共性困境""治理主体的结构困境"以及"治理创新的困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乡村社会本身。因此,本文立足于新疆南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础,针对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出在保持社会内部团结的基础上创造社会外部链接,实现传统社会关系的现代转型、发展社会组织、畅通社会力量参与途径,同时面对特殊又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在党的强领导和政府的强作为下多方参与,稳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冯旭  蔡立群 《民族学刊》2021,12(9):84-92, 1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对社会治理作出的全新谋划。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治理既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又要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共同意愿与利益诉求。要实现这种内在的统一,就需要发动社会力量,让公众参与到多维建构的实践当中,通过全维视野的战略布局与多维构建的实践来共同生成。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创新采用的手段应该主要是调试、优化、改革与民族地区发展这一主题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最终要满足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首先,通过完善现代自治下的法治化治理,将自治和法治相融合,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发挥自治制度的功能和优势;其次,在社会组织进行引导和管理的同时,改变之前社会组织设立门槛高,手续繁的问题,重视对其培育和扶持。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协同互建。最后,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在对传统的治理技术进行创新完善的同时,需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利用好科技创新取得的技术突破。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网上数据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等现代化的联动共治平台。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特殊的王朝,既乘续之前明王朝的发展概况,又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作为一个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朝统治者在进行统治过程中,既充分吸收汉化色彩,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在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清朝统治的核心便是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围绕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展开,又恰逢世界格局大变动,清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形成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本文将从满族身份认同的建立、民族意识的萌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简述清代大一统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的特征,进而说明清代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晚清新疆马政述论王东平在近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出现之前人类主要依赖畜力的漫长时代里,马匹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不仅广泛使用于社会生产,而且以其迅捷便利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新疆自古盛产良马,清朝在统一新疆后,由于军事...  相似文献   

6.
央珍 《中国藏学》2006,(4):122-123
由著名学者、藏学家张羽新教授主编的《清朝治理新疆方略汇编》(以下简称《汇编》),2006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大型历史典籍汇编,共收录有关清朝治理新疆的典籍70种,逾2000万字,是第一次用文献汇编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总结清朝治理新疆的经验教训,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从学术角度来说,这套《汇编》对于清代西藏问题的研究,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史料。  相似文献   

7.
还在清朝入关之前,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四世班禅、五世达赖喇嘛等人组织下,西藏地方的各个政教首领就派出了一个使团到盛京也即是今天的辽宁省沈阳市与清朝建立联系,成为西藏地方与清朝发生政治和宗教关系的开端,对两百多年中西藏历史的发展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治、宗教管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件历史重大事件,现在有许多著作、论文  相似文献   

8.
关于清代回疆伯克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统一回疆之前该地最具地方特色的行政制度———伯克制度———存在着一套固有的运行 机制和管理规范,这是清朝中央政府改造伯克制度并将其纳入清朝地方官制序列的基础。学术界 关于清代回疆伯克的种类及其任职情况的研究还有值得探讨的余地,爬梳史料,确有新的发现。 清代回疆地区的伯克职官名称和实际职掌并非完全相合,名不符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 在,甚至可以被视为清代伯克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朝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厅制,不仅将其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地方行政体制之中,而且建立了重点布控和普遍设防相结合的军事系统,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制度保障,使诸厅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更趋频繁,形成多元族群的人口结构与农耕和游牧互补的经济结构,各族民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清朝在西北诸厅的乡村社会中推行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治理措施,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直接管理,促使该地完全融入王朝国家。这一过程不仅使西北诸厅完成了由“华夏边疆”向“王朝腹地”的转型,而且加速了该地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下,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是生态文明观贯彻落实的组织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理和"以人民为中心"是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生态治理有效性的政治保障、制度保障与价值保障,同时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实现生态治理水平和治理能...  相似文献   

11.
霍集斯(1710年-1781年)①,乌什维吾尔人,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归顺,曾扮演清朝军政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并对清朝统一新疆大业的顺利进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拟就霍集斯的宗教派别,其家族在新疆的地位,其家族投清对清朝统一新疆大业的影响及投清后的授官封爵情况等问题进行浅述,以期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社会沿着内部统一,格鲁派政教合一在全藏范围内确立的方向发展。在此历史进程中,西藏地方和祖国的统一不断增强,清朝直接派遣驻藏大臣治理西藏的新体制建立。西藏地方内部统一及与祖国统一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  相似文献   

13.
雍正时期,清朝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获得对藏区的直接控制后,制定并实施了藏区划界这一举措。藏区划界的主要思路是将原由蒙古和硕特部管理的地方划归内地直接管辖,但朝廷在划界过程中仍考虑了多种因素,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治理需要有所变通。通过划界,清朝确定了西藏及云南、四川、青海藏区的行政区划与分界,对西藏乃至整个藏区的治理开始进入到以行政建制进行规范的阶段。藏区划界是清朝在雍正时期实施的一项意义重大和影响极为深远的措施,充分体现了清朝通过行政区划加强财富对藏区控制的战略思想,实现了"隔绝蒙藏"、稳固藏区统治的目的,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藏区行政区划及分界的基本框架与格局。  相似文献   

14.
确定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分设官职,驻防军队,是历代封建王朝实施的行政措施。清代地方的行政区划,一般地区分为省、府、州、县四级。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则以从宜从俗因地制宜的原则,兼顾历史传统、民族关系、地理环境等特点,划分为新疆、内外蒙古、西藏等特别行政区。清朝划分西藏与川、青、滇、巴塘地区行政划界,将蒙古所管辖的地区划归内地,并收抚蒙古所役使的藏族,划界设官分治,从而稳定西藏地区,这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政治措施之一。明末,蒙古势力扩展到甘肃、凉州、庄浪、西宁、河州以及四川松藩、打箭炉、理塘、巴塘与云南中甸等广大地…  相似文献   

15.
陆荣廷为首的桂系集团是一个复杂的政治群体,对其历史作用应进行多元化评价。他们利用政府和民间两种力量清除了部分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和邪恶势力,扩大了近代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组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广西新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同时推动了边疆民族经济融合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6.
清朝前期河湟地区基层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府县的设立,乡约、保甲的推行,让长期游离于国家政权边缘地带的河湟地区,真正处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也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长期博弈的结果.传统的社会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得以建构,在这场变革中,家族组织的兴衰更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杨军昌  杨芳琴 《民族学刊》2023,(11):125-135+170
“北侗九寨”是贵州省锦屏县西北部由九个侗族传统村落通过长期的交往交流而形成的典型的侗族山地文化区。历史上该地长期为自组织的传统社会,即通过非正式制度,特别是“款”“联款”组织以及寨老、款(团)首等乡绅的作用实现乡民社会的治理。清代,面对动荡的时局和诸多影响地方秩序的社会问题,基于力量对比、秩序维系和图存发展等方面的考量,“北侗九寨”地方“精英”引入国家力量,在特定时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相向互动及资源的有效整合,从治理秩序乱象以宁村社环境、修路建桥以利内外交通、兴起团练联防以御外患护家园、开展婚俗改革以纯社会风气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对九寨一带的乡村治理及其秩序重构进行梳理。以碑刻与文书文献呈现出的清代西南民族乡村社会治理为个案分析,撷取可借鉴的经验,以期为当下实现民族乡村的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解决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伴生诸多社会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路经,是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既需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和规范,又需要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充分发挥作用,创新性实践。从县域视角对大理市社会治理中政府"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等条块工作实践加以分析,既能拓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分析视角,也能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履行社会治理职能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8月,清朝统一台湾,结束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局面。这不仅从政治上实现了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巩固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而且从经济上、文化上推动了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地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青海民族大学星全成、陈柏萍撰写的《藏传佛教大活佛系统与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一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藏传佛教及其高僧与清王朝关系的视角来探讨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蒙藏地区的方略,旨在揭示藏传佛教僧侣在清代为维护蒙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统一做出的积极贡献,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