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翔云  何星亮 《民族学刊》2021,12(11):12-19, 121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本,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梳理中华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概况,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进行精确查询,逐条查看,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后得出43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梳理了431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要现状,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研究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实践策略提供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分析把握蒙古族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的前提条件。蒙古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面临艰巨的学习任务,表现出努力进取的拼搏精神与学习动力不足的消极心态;传承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同时,观念意识不断更新;经济压力与时尚消费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4.
"四个认同"是新形势下我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与民族团结和谐文化的内核,将推动我国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对他们开展增强"四个认同"意识的教育,能够从思想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与理想信念基础四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与政治意识,进而增强高校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增进各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和实现中华文化自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中华文化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共生,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创新的结晶。这一从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到共生性的中华文化,并最终指向共同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层次,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学生由中华文化认知内化为中华文化认同,最终外化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塑造行为自觉。因此,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中华文化教育的始终,包括开展共生性文化认知教育,增进文化自觉;深化交融性文化情感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强化规范性文化实践教育,实现文化自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扎鲁特旗牧民村落的田野调查发现,牧区蒙古族的家庭教育策略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牧区蒙古族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家庭文化资本匮乏仍然阻碍着民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汇地带是区别于农牧交错地带和半农半牧区的概念,更多体现着文化交互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其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定困境。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B嘎查为例,从文化认同角度探析农牧交汇地带文化建设困境。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间固有差异和文化身份认同,其中文化间固有差异是影响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身份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和表现,通过阐述二者分析该地带文化建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交错而居,两个民族长期相互接触,由于族体规模上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文化传播中主要表现为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采借和适应,以致从外部特征似难将当地蒙古族从藏族中分辨出来。但细加考察,蒙古族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心理归属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藏之间仍然保持着融而未合、和而未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同志讲:"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  相似文献   

11.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2,13(7):109-118, 150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既是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在路径维度上,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平台维度上,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提升文化自信新途径;在认知维度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针对性;在行为维度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农村牧区蒙古族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作用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产生自卑心理、紧张焦虑心理和时尚消费心理.他们具有特殊的生活环境,具有自身的特质,应该从多层面探讨其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的复兴,核心是文化的复兴。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深刻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同,进而有利于在国际上赢得广泛的支持。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在霸权主义新文化殖民的严峻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文化追寻中保持对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认同,进而重塑崭新的中华文化已显得尤为紧迫。●现状透视●西方冲击波下的阴影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博大精深的传统的中华文化显得逐渐萎缩。西方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正渗透和侵害着我…  相似文献   

14.
GMS五国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处于较高,但不是很高的水平。年龄、华人代数、祖籍地、汉语水平和汉语使用情况等都是影响华人华侨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性别不是影响因素。华人华侨文化认同十分复杂,但GMS五国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认同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可以对之施加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强对GMS五国华人华侨的研究;面向不同的华人华侨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汉语传播和华文传承工作;在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帮助华人华侨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正面宣传,与华人华侨交流时注意细节。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之后,蒙古族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农牧民的收入增加很快,成为拉动蒙古族农牧民新消费时代的主因。但是,在蒙古族聚居的农村、牧区,农牧民的消费存在着一定的"鼓噪性"特点,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必须要对"鼓噪性"消费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树立合理、理性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生活着一群勤劳、勇敢、智慧、伟大的蒙古族同胞,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是传统的、民族的,还在于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当前研究蒙古族音乐文化学者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做好对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17.
赵丹 《民族学刊》2018,9(3):84-89, 126-128
当前手机移动端社交媒体是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交媒体,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和措施相对不足。本文分析了社交媒体和文化认同的特点,总结社交媒体环境下文化认同管理困境,提出了提升社交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引导和管理的途径。为高校和政府部门进行文化认同的引导、提高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既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采取的重要实践方略,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和方法意义。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标识对人们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但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必须奠定在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准确理解基础之上,由此才能找到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386名回族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探讨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较好,他们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本民族认同;人口学背景变量并不是民族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辈群体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国家政策是影响回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发展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靖西市、那坡县、东兴市居民的抽样调研结果表明,跨境婚姻家庭主妇的国籍和户籍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认识的不足、基层治理能力等是影响调研对象"五个认同"的重要因素.及时有效解决嫁入中越边境的越南妇女的入籍问题、坚定不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深入推进族际文化交流以提升族际认同、教育引导群众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突出增强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引领力等是提升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认同度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