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伟  刘亮红 《民族论坛》2010,(12):53-54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科学的价值取向,是随着人们实践能力与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而不断实现最优价值关系或最大化价值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任国英  焦开山 《民族研究》2012,(4):8-16,107
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作为一个具有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助人专业,社会工作在预防和解决个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社会工作方法也具有很多的优势。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民族工作理念、内容、方式、方法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本文是在社会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总结传统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实务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中华文化经历了旧、新石器时期的起源时代、夏商周 (西周 )及春秋战国即先秦时期的元典时代、公元前 2 2 1年至公元 1 84 0年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发展、确立时期的发展繁荣时代和 1 84 0年至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转型更新时代 ,其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 50 0 0年。与世界上几种形成最早的文明相比 ,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传统从未被割断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 ,即以汉文化为主体和主导的多民族各具特色文化的互相兼容。文章还论述了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问题。  相似文献   

4.
景怀斌 《民族学刊》2021,12(1):57-65, 90
人独特的脑生理机制带来了人的终极需求,这只能通过文化的情感价值系统,尤其是终极情感价值满足并形构人的意义系统。终极情感价值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根基性理念或轴心,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中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时空中形成自然精神崇拜,表现出"生生""人仁""和合"的终极情感价值及其价值系统。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具有重要启示:以终极情感价值统领共同体意识培育与传播,文化的层次性决定着传播的分层性。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们的民族理念和政策曾经有过的世界性价值,曾影响过世界;今天,中国的民族理念在世界上同样还有着它的地位,它的影响。我们的宪法有值得引以自信的内涵和底气。否定差异的发展观会影响民族文化多样性,某一种平等不应该是绝对的,而应该在各种平等磨合的基础上实现包容性平等。多民族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资源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切入点。前苏联在对待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两种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向方面的偏差造成了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找到的既能保证国家统一,又能使各民族充分享受平等权利的最好制度。  相似文献   

6.
走进任何一门学科,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这门学科的"眼光"问题,即这门学科是以怎么样的角度来看问题、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这门学科的方法论问题.而方法论又离不开价值观.一门学科的价值取向往往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方法论.因此,人类学的眼光问题与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当今人类学发展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学最基本的眼光.也就是要从人出发,去探讨人的生存策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理等,从人出发去观察一切,并最后回到人;要尊重他者,做任何事情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一点,可以由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比较以及人类学分支学科研究内对象的特点)和人类学在具体操作上的原则和方法的特点得以体现和突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发展民族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推动民族繁荣发展为主题,根据我省民族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找根源,找出民族教育发展缓慢的症结点,提出民族教育发展应抓的机遇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9年春天,《流浪地球》以近50亿元票房、超1亿观影人次,成就了中国科幻影片的“高光时刻”。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倡导全人类携手并进、共渡难关,诠释了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政治取向的引导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的形成.引导大学生政治取向的方法,包括政治引导、自我教育、政治心理调适、激发政治参与、大众传媒和因特网的利用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并用,才能保证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0.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毛泽东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创立、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中国道路之"中国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述,从历史的必然性和中国道路的内涵上更加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曾明  龚婷  戴登云  彭佳  张友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1,12(7):1-8, 102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内涵、划定原则及标准、主要类型及根本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其中,划定原则包括:分类识别与分层操作、兼顾中国内部的同一性与外部的参照性、明确同一性具有历时性和多样性、兼具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界定,回答了划定标准“是什么”“哪里来”“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类型包括地理类、物质类、精神类、历史类、文化艺术类和生活类;在此基础上,从内部同一性的“本体论”维度和外部参照系的“超越论”维度出发,提出了各类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围绕新时代老西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价值呈现和传承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新时代老西藏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坚定信念,以爱国守边、忠诚奉献为实践品格,铸就于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富裕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撑。传承新时代老西藏精神,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在奋斗的实践中创新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进一步认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现实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着重分析"促进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现实基础以及对民族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辰 《中国民族》2023,(4):76-77
<正>著名寺院桑耶寺建成已有1000余年,是西藏历史最悠久的重要佛教活动中心,也是保存至今的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作为西藏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宝库,桑耶寺珍藏着吐蕃政权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诸方面的遗产,集西藏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大成,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镇,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桑耶,藏语意为“无边”“存想”。在此之前,西藏的佛寺主要用于供奉佛像、镇妖伏魔,并没有自己的僧团组织,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民族社会团结,实现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我们应当对民族社会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以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民族社会工作的积极意义,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民族社会工作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民族社会团结,实现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我们应当对民族社会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以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民族社会工作的积极意义,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民族社会工作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9.
十二世纪初,女真族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建立金朝。古代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北方,继辽朝之后,金朝置蒙古草原诸部于统治之下。本文试从蒙金关系渊源入手,对蒙古灭金的历史原因和根本目的予以粗浅探讨。 在女真族成为古代中国北方的统治者以前,蒙古草原诸部是辽政权的臣属。辽金史籍中  相似文献   

20.
远古人类在狩猎活动中,“衣毛而帽皮”,后来他们从鸟兽的冠角受到启发,发明了冠。①也有的学者认为:“如果在某些地方当真有自始即作为装饰而出现的衣著,那就是头饰的帽子了。”②帽子和衣着一样,开始都是为了防御酷暑和严寒而制作和穿戴的。北方各族,在生产力提高以后,到蒙昧中级阶段,狩猎业普遍发展起来,人们开始制作粗糙的狍皮衣着的同时,可能就制作御寒的抱头皮帽了。鄂伦春族的狍头皮帽,就是从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件装饰品,很有些独特之处。本文试图对它的特点、功能和艺术价值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狍头皮帽的特点鄂伦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