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不断进步、长期生存的内在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 风俗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窥测这一民族、国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一个民族、国家风俗文化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也就成了研究这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民族特点民族特点包含着历史的、社会和文化的内容,是一个系统概念.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民族特点具有发展的内含.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民族特点通常还包括民族地区的特点.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内容,是形成民族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一个民族的节日是其文化延续、传播的重要途径的载体,是文化积淀场,民族节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它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状况的体现,也是民族进步、发展的标志。改革开放二十年,...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住宅建筑是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各民族的特点和民族风情,而且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历史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视各民族的住宅建筑,它深刻揭示了各民族物质文化的内涵,因此,认真研究各民族的住宅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与政治、经济并行的社会历史现象,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延续,实质上是文化的延伸和升华。目前,恩施州正着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据此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秦宇  税琳 《中国民族博览》2023,(17):106-110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变迁、发展的映射,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象征。朝鲜族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家庭的一部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色彩与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艺术,为民族音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篇章。在民族文化更加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在保留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基础上实现创新与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时代命题。结合朝鲜族音乐的分类与形式,分析其发展的特点与社会价值并对朝鲜族民间音乐发展进行路径探析,以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民族特点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也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它在各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中作用巨大,举足轻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沿线各国家和区域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传承、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发起了挑战,有着多元民族文化的临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基础与空间。由此,本文再一次从边境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富强、边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和谐与稳定等方面来探讨和研究临沧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献典籍,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长期传承延续过程中,它们发挥了积极进取、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民族古籍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往往代表着一门学科、一个阶段,甚至一个时代,再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事实和历史走向.发掘整理民族古籍是我们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物质文明和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北京市确定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是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机遇.北京作为一个56个民族的国家首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光辉璀璨的民族文化,对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牲,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哈萨克族,一直都是从事游牧养畜业的.就是在廿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哈萨克族仍然是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在哈萨克族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与蓄牧业有关的文化内容.文化与语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文化包含着语言,而语言则是表达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符号和工具.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用不同的符号表达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具有悠久而丰富的畜牧文化的哈萨克族语言中,有关畜牧业的词语,以及同畜牧业有关的词语组成的各种用语、俗语,比起其它民族就显得特别丰富,特别形象,特别动人.  相似文献   

12.
藏族是一个勤劳、刻苦、淳朴、善良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具有巨大创造力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并且给邻近民族以影响。纵观藏族和汉族等其它民族关系史,情况正是这样。历史上,藏族一方面吸收汉族等民族的先进文化,借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正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30多万人,保留了较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古建筑。丰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宣恩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开发对于中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而言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民族文化变迁规律,更是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一个千年古村——诺邓白族村的发展为例,在保护诺邓白族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瑰丽的自然景观中,探索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并没有文字,没有形成书面语,口头语言是大多数民族传承自身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而对于有文字传统的民族,口传文化也是其书面文化的重要补充.我国早就将有积极意义、形制相对固定的口传文化作品视作“口头文献”或“口碑文献”,与书写文献取得同等地位.口传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我国,口传文化与书面文化相辅相成,口传文化也是书面文化创作的主要来源和创新源泉.口传文化和书面文化都是我国的“精神命脉”,不可断裂、遗失.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指的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和生产的基础,在当今世界热内文化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组成部分,呈现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化。当今社会,民族经济高速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威胁。本文对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历史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当今全球化文化的影响下,给予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可以对知识文化给予正确的认识,可以对传统文化更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并发展了自己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达斡尔族曾先后与多种民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接触和交往,由此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又先后吸收、补充和融和了部分其它民族的某些文化成分。因此,达斡尔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为对多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性。诸如曾与达斡尔族命运与共的鄂温克、鄂伦春两个民族的狩猎文化、以游牧著称于世的蒙古民族的畜牧文化都曾对达斡尔族文化产生过影响;尤其是16世纪达斡尔族归附满族统治者的管辖之后,更承受了丰富多采的满族文化的全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部分古籍因其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而显得弥足珍贵,对发掘整理民族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历来是组成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快慢和受其作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的全面性和提升的潜力。正确协调和处理民族文化与民族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