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蒙东褐煤资源的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蒙东褐煤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调查,对蒙东褐煤绿色开采做出初步探讨,探究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及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华外国人数量倍增,在一些贸易热点城市形成一些外国人社区.本文以广州的小北非洲人社区为例,探讨该社区生成的原因及演进逻辑.非洲人社区形成及演进的逻辑路径体现为:基于族裔性的链式迁移和聚群居住而形成的群体聚居;基于族裔熟人网络而形成的族裔经济共同体;以及族裔共同的生活、文化等前提下形成的生活、文化共同体;并在这一系列共同体基础上,非洲人在广州的小北地区形成了社区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经济社会及交通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战略应尽快转向西部地区,尤其重点转向西北民族地区;探讨了构建西北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网络急需建设的几项大型交通工程,并提出西北民族地区交通建设资金的筹措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日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在多个层面推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成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存在,民族地区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都使得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更加凸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符合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可强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保障,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基层政权的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民族地区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构建合理有序的城市社区结构、给城市居民提供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社区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建立高效的城市社区组织队伍、创建社区服务评价体系等七个方面的思考,全面地梳理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路,指出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在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使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是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各族居民参与现状却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各族居民参与率低、参与主体差异性大、参与意愿不强、参与形式单一、参与程度不深等方面。本文根据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各族居民对社区建设参与的现状,提出了应该培育各族居民的社区意识、建设社区内部的软硬环境、强化社区建设的力量以及优化社区外部软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泛北部湾地区民族众多,宗教状况复杂.文章结合文献和调查资料,剖析了泛北部湾区域民族问题的类型、表现、成因及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为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特征,对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政策与法规的现状进行评析,对社区政策与社区立法提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俊 《民族学刊》2021,12(11):44-49, 125
四川民族地区的长征文物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脱节、与文化空间环境相对脱节、与当地社区群众相对脱节、与现实需要相对脱节等现实问题。要走出上述困境,不能继续走以往主要依靠文物部门从文物工作角度开展相关工作的老路,必须集全社会各方之力,整合各种资源,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本文立足有利于切实做好四川民族地区长征文物遗存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发挥好资源综合效益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可操作性,对相关路径和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29日,江西省政府在南康市召开了全省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对前一阶段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副省长熊盛文在会上要求,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把握几个重点,即要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当前,江西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正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省政府的具体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广西环北部湾建设应更多地关注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的农渔村建设.本文在调查研究广西环北部湾地区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民族特色的几种少数民族新农渔村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广西环北部湾地区新农渔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俞佳佳  李乐 《回族研究》2022,(Z1):141-147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项基础性工程。以乡村振兴与“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建设在“理论—历史—现实”三条线索的契合逻辑困惑为切入点,试图从学理层面、实践层面阐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全方位嵌入”式社区建设的多维联系及其在现实交织中互促互进的多重演绎。由此预见,二者的共生价值不仅能够体现在缓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民族地区的呈现态势,也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3.
刘荣 《西北民族研究》2012,(3):57-61,39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认识存在偏差;社区居委会工作庞杂,工作难度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多为动员式(或被动式)参与,社区事务参与内容简单,结构失调,总体参与度不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自身的职能(性质)认识不足,社区居委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模糊,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疲于应付上级政府。对于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应注重从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出发,挖掘民族地区内部的社会潜力,这样才能有助于社区居委会真正发挥社区管理的推动者与执行者的职能,提升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社区能力。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利用所面临的难得机遇,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部开发与贵州民族地区生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生态环境问题是其切入点和突破口。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 ,阐述了在西部开发中加快贵州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思路 ,提出需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 ,把消除贫困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相结合 ;调整利益格局和帮扶方式 ;加大对外开放 ,争取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协作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宏大建设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考验,又是机遇。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紧扣立足点,寻求对接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找准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实质上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因此,要出色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历史重任,必须从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和…  相似文献   

17.
当前,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呈现出三种具体形式,一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流入城市,二是因水利工程建设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移民村,三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少数民族社区拆迁。应对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建设各民族共有文化,加快社区内外部环境建设,增强流动人口的家乡认同,特别是应当明确不同民族之间、民族与社会之间是同构共生、互构共变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的共享发展,进而实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     
湖北省汇集120亿元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8月30日至3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现场办公会在恩施州召开。省长王国生宣布,"十二五"期间,将汇集120亿元用于推进全省民族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解决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伴生诸多社会问题,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路经,是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既需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和规范,又需要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充分发挥作用,创新性实践。从县域视角对大理市社会治理中政府"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等条块工作实践加以分析,既能拓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分析视角,也能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履行社会治理职能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增多。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角度多层面综合考虑,探索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路径,对研究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对辖区内少数民族散居社区的管理现状和服务工作进行分析,探讨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