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何协调民族多元与国家一体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现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多元一体"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的显著特征。我国是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理论是对我国一个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结构的理论升华,也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要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为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是本刊的重点与特色栏目.本期刊发郝亚明博士<中华民族认同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确认和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构成来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其建设目标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作为导向和目标,要注意确认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应有地位,要注意消除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地方主义思维和民族主义思潮,要加强对中国"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以民族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多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建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物。各族人民都为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缔造伟大的祖国,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加强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一座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对于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成后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将是国家的和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浓缩记载我国56个民族数千年文明史…  相似文献   

6.
谬误中包含的真理─—评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中国民族观胡岩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中不仅包括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而且包括了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都在缔造祖国历史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今天...  相似文献   

7.
馨庵 《中国藏学》2006,(2):293-29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现有56个民族, 这些民族很早就生息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汇合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经过曲折的历史过程,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缔造了统一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共同缔造和发展了伟大祖国。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选择了"分"的思维,深受西方"排他性"民族主义的影响,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起初希望在中国建立"排满"的汉族国家;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分裂的危机,孙中山单一民族建国的理想向现实妥协,提出带有"和"的色彩的"民族统一"、"五族一家,不分种族"的思想理路,进而最终选择了"合"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主导,实现了"民族国家"理想和多民族现实矛盾的调和,为中国式"民族国家"的建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从"单一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构建的思想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的模式转变,以及从"西方化"到"中国化"的历程。必须明确的是:在本土化过程中,既要善于吸收并借鉴西方的历史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否则,就会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9.
中和中庸的中华传统"和"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处理各种问题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过程中的智慧结晶,以"和"为贵的理性思维是历史、现实和未来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在此基本的理念下,以"中和"境界为民族关系追求的目标,以"中庸"之道为其实现的必然途径,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有稳固的可能,丰富多彩的中华多元文化才会熠熠生辉,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可能会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构建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自然增强着对于国家政治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围绕增强这"两个共同体"的认同,进行了战略规划与工作部署。中国自开启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进程,本身就是凝聚中国社会、整合国内各族而成为国家民族的过程。正如习近平主席讲到的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是越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  相似文献   

11.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新疆天山南北的农牧区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前期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谷苞先生在关注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思想,进而将其用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关系;同时,谷苞先生认识到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这是谷苞先生最重要的民族学研究成果。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并对中华民族进行长时段的形塑。谷苞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理论,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实践说明,公民教育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要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的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知识教育,使民族群众了解、熟悉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从而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这种做法既能有效激发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地方性知识不致断裂、消失.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观上,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共存"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和功能过程中累积、传承下来的。它在历史的积淀、传递和演变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15.
多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普遍存在形态,民族构成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如何通过国家公共权力,把一国内部各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本文从决定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出发,认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之"分"与国家统一性之"合"的张力,决定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具体表现为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方面。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承认和保护民族成员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的集体权利,则是缓解这种结构性张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应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分离问题比较成熟的理论有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国家认同理论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等,中国在应对民族分离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理论相对较晚,在整个世界的哲学与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中国民族理论还处于争取更大话语权的过程中。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尊重各个民族各自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的和谐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分离问题。在理论话语体系构建上,中国应当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中体西用",坚定不移地推行"本土说",为世界民族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一书,对中国这个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过程做了系统而严谨的梳理、概括和分析,从清末立宪切入开民族国家建构之始,到五族共和为民族国家建构思想的彰显,再到以"中华民族"为立宪话语,最后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制度的路线图,铺就了一条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严庆 《民族研究》2022,(4):25-36+139-14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执政党要提出国家建设的主张与方略,并通过话语与理论具体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体现出立足多民族国情的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方略。从“文明国家”到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中国拥有着与西方民族国家不同的现代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建设的资源与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集中华民族建设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于一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这一核心是联通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民族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汉语"民族"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由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一般而言,广义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中华民族既是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富裕铺平了道路.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