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研究,多涉及乡村建设的领导人物、乡村建设思想、乡村政治制度改革、乡村平民教育、乡村合作社建设等各项乡村建设的叙述及政治性质评价,研究的内容已相当全面。而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的研究涉及较少,且比较零散。本文试图以民国邹平县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来探究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参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国词研究论文与著作进行一番述评,将学界对民国词研究分为以下方面:民国词的基础性研究、民国词学在传统向现代词学转变中的作用以及词学分期、民国词学研究与民国词学理论、词人词社与编纂词选、词学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考察,可以发现民国词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词学家的个体研究成果丰硕,但是民国词的研究从总体上仍未进入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与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溟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作为解释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基本路径,在学术界广为应用.但是,其在中国的实践是否可以令人信服地解释基层社会的种种现象,仍然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通过对民国前期关中乡村社会"内卷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国家政权建设"之外,地方社会的"军事化",亦是导致基层政权"内卷化"重要因素.民国前期关中乡村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因,或许与"国家政权"并无多大关系,而是更多的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振兴依靠乡村教师,但是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一直是困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通过对15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具有品德属性,驱动乡村教师个体自觉自愿地投身乡村教育是个体品德修养的展现。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表征框架,包括知、情、意、行4种成分,确证教育情怀是一种客观实在。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当前破解乡村教师“留不住”难题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选拔有乡村从教意愿的优秀人才进入乡村教师队伍、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乡村理解教育以及给予乡村教师物质和精神层面全方位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民国四川档案资源丰富,是全国民国档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国家综合档案馆现存民国档案1791266卷,数量多、价值珍贵,对中华民国史研究,抗日战争史研究,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纠正冤假错案,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创作,保护国家与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海峡两岸感情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国潮汕女子教育的研究著作较少,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侧重对教会女学的探讨,对潮汕地区自办女学的研究相当欠缺。选择以民国潮汕女子教育为考察对象,通过广泛收集整合有用史料,对这一时期潮汕女子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及特点、女子教育理念及实践、女子教育的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力求从地域特点和社会性别构建的角度来展示民国潮汕女子教育。其结论是:女子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其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女子教育的理念和实效更是受到地方政治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巨大影响。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女性必然存在着有别于男性群体的特征。女子教育也应当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来源,其乡土情怀直接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对乡村地区、乡村教育、乡村学生发展的关注与关爱,体现为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本文从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三方面描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困境等。从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较为薄弱,培育过程仍存在困难。如何激发公费师范生内生乡土情怀,如何从国家政策、学校培育、社会参与、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提升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孟禄是20世纪初期世界知名的美国教育学者,他在有关各国教育历史发展的著作中曾经评述中国传统教育,并在民国时期来华数次。过去学界多研究他在1921年访华之后对于中国学制改革(1922年壬戌学制)的影响,其实早在民国初建之后(1913年),他便首次来华考察江苏中小学校,并对当地教育领袖黄炎培建议必须改善科学教育。他的言论促使黄氏其后积极宣扬和实践教育实用主义,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回顾与新时代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教师研究历经近百年发展,研究成果从极度匮乏、逐渐丰富、质量提升、快速发展到“重心下移”,日渐成熟。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学理支撑。通过文献计量统计与描述分析可知,中国乡村教师研究主题涉及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身份认同、队伍建设、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乡村社会发展、域外视角等。其中探讨了诸多实践问题,促进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和跨学科研究范式,明确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问题;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与实施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应把如何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乡村教师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问题解决措施不完善、政策实效测评欠缺、思想体系建构较弱等亟待改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应加强“十四五”规划期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定与推进研究、“互联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模式研究、技术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以及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古、近代及民国间的盐城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富有文化传统的区域。自汉代建制以来,历时一千多年,其间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在现存该邑历代县志中,光绪《盐城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志)和民国《续修盐城县志》修订本(以下简称民国志)这两部县志艺文志都列有“书目”,对有关作者的著述作了尽可能详备的著录,共收作者近150人(含流寓、游宦),著作280余种。尽管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所列著作多已亡佚,还是为该邑文化史  相似文献   

13.
科举停废后,私塾、塾师的状况如何,目前研究不足。有人认为塾师已成失语者,是乡村社会的弱势群体。揆诸史实,并非如此。在清末到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教育“权势”是由塾师而不是由教员所掌握,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国民教育并没有得到基层民众的普遍信服。这一研究表明,理论建构需要建立在合理的史实基础之上,否则难免放大失真。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地区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面对诸如行政、科研、社会工作等繁重的非教学任务。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工作困境入手,应该多渠道增加、调整教师数量,加强教师构成的多族群化,实施小学教育去行政化等方法,以期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土情感是乡村教师在认识、了解乡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乡村"、"乡村生活"和"乡村教育"稳定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它既是提升乡村教育品质的精神支柱,也是强化师生爱土兴乡的价值导向和推动乡村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受当今时代社会巨变的冲击与影响,乡村教师存在对乡村教育的疏离、对乡村生活的陌生以及对自身角色的迷茫等乡土情感缺失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情感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根基,其重塑需要有效发挥各方合力,即完善各级政府保障机制,增强乡村教师乡土安全感;健全乡村社会关爱机制,强化乡村教师乡土归属感;加强教师情感修养机制,激发自身乡土责任感。?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安心留在乡村学校从教,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措施。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其中的男教师和工作在乡村小学的教师;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受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个人偏好、乡村文化适应性、家庭和学校支持度、教师教育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偏好和乡村文化适应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仍需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现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1)重视乡村教师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对个人偏好的考察与培育;(2)积极帮助新生代乡村教师适应乡村文化;(3)关心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家庭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4)重视乡村学校建设,给予新生代乡村教师更多的组织关怀;(5)出台针对乡村教师的教师教育标准。  相似文献   

17.
调查显示,乡村教师的科研处于初始或停滞状态,亟需构建科研能力培训课程体系。乡村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要加强对乡村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重温与重构。另外,针对乡村教师科研热情不高的现状,要建立科研培训课程体系。一方面,根据教育实践问题为科研活动提供研究方向,设置侧重科研过程原则性和步骤性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生发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转化为科研论文,设置科研论文写作的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培训是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城乡统筹、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极具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构建乡村教师培训长效动力机制成为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培训仍面临“动力不足”“效率低”“效果差”等现实阻隔。为此,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从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等方面廓清乡村教师培训的动力逻辑,审视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师制度脱嵌与规制缺位,文化场域断裂与异化,开放性和互动不足,认知错位与主体迷失,等等。未来应以发挥动力机制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从创新乡村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立足乡村教师生命价值、重塑乡土文化场域,创建乡村教师培训网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重塑教师角色认知、发挥教师的专业自觉性等方面为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乡村学校发展仍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主要体现在小规模及超小规模学校问题凸显、人力资源问题相对胶着、内外治理能力不足、乡村生源弱势状况堪忧。基于合作探索的亲身体悟,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中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路和经验,提出乡村学校走出困境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在区域教育现代化框架下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盘活资源、促进共享,创新乡村教师流动政策;重点扶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另辟蹊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施公费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政策,是现实的诉求,也是历史的复归,是对当下教师培养体系体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但在实施中,存在部分教师培养机构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对全科教师"全面素质"培养不足,措施不多;生源素质尚有差距等问题。为保证该项政策理想的实现,必须深化认识,提高政策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研究教师核心素养,强化乡村教育情怀养成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重建校园师范文化,落实师范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持续提高乡村教师定位,吸引优质生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