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质上体现着一种宏大的社会文化融合与变迁的历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其深厚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是中华民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等不同层面结合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基础的积极效应,体现它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观、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契合.同时,也要警惕这一文化基础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扬弃、弘扬和培育,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时代性内涵,从而减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原型批评三个重要概念“原型”、“神话”、“集体无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 ,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 ,并提出在批评实践中应引入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这个概念 ,才能避免原型批评中的形式主义、原始主义与极端心理主义倾向 ,才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把原型批评的阐释空间扩展到历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 ,文本提出并论证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性别心理内涵等待着原型批评去发现和阐释 ,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 ,其原因在于原型批评理论中存在着性别盲点  相似文献   

3.
李跃红  熊乾 《学术探索》2004,(9):124-128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形式究竟是不是违背了悲剧的本质呢?如果我们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这势必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和研究视野的狭窄。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宏观分析民族文化利弊,才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行之道。从悲剧的本质出发,中国的团圆结局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悲剧类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征,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体裁。因此,对中国这种特殊的悲剧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庸心理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之一。从显性的谦虚原型结构的视角出发,以一般人所取得的一般成绩或贡献为中庸典型,揭示出隐性中庸原型结构的存在以及谦虚和中庸原型结构之间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在日常交际中,一般要遵循这种对应关系,才符合汉民族的中庸文化心理,语言才显得很得体。如果打破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引起言语上的不得体,甚至引起会话含义的产生。从中庸心理原型结构出发,可以归纳出谦虚话语的典型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着丰富而多彩的猪文化历史,<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作为现实的化身而存在的,在取经故事中代表了人民生活较现实的一面,使这部神话小说增添了许多人情味.从对猪八戒这个人物精雕细刻的传神之笔中,我们可以探寻包孕着猪八戒形象的独特的文化意蕴,阐析猪八戒形象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意蕴,进而引发出对这一形象的理性思索.  相似文献   

6.
原型批评与集体无意识与性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思谦 《中州学刊》2001,(3):108-111
本文对原型批评三个重要概念"原型"、"神话"、"集体无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并提出在批评实践中应引入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这个概念,才能避免原型批评中的形式主义、原始主义与极端心理主义倾向,才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把原型批评的阐释空间扩展到历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文本提出并论证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性别心理内涵等待着原型批评去发现和阐释,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原型批评理论中存在着性别盲点.  相似文献   

7.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8.
穿越电影早于穿越电视存在并建构起一套类型模式,它包含着当下观众对于自我价值的错位肯定、逃遁现实的心理状态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追求,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是穿越电影类型建构的心理机制;同时,穿越电影类型建构的文化逻辑与电影的生产、消费以及影响消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前消费文化与电影工业的本质需求,是现代性束缚的心理释放,是解构主义与游戏美学的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社会心理和民族行为风范层面的释放和表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其释放,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基质,这种基质在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认知形式,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层面上的自立、自强、自由和群体层面上的共生、共存、共荣,是内化为个人性格特征、民族社会心理、个人潜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但是古代儒家“多元一体”观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即内存着反“中庸”的倾向。这就需要一种现代性,主要是公共理性去克服这种缺陷。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应着力从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天下为公/公民权利,修己安人/公共权力,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四个方面去传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薛泉 《殷都学刊》2002,(4):80-84
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依古意识、明清两代险恶政治环境、大团圆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传统,是明清小说续书得以产生的几个不可分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面对近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中华民族选择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立足于当前中国现实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由此成为在今天中国社会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主流文化。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在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新的挑战之时,中华民族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化解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整合共识→文化生态→整体升级→现代治理→建构秩序→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问题"经历了从"中国应向何处去"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演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升"中国问题",并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理应把握中国语境,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注重理念提升和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其变迁体现着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过程.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确立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经济法文化园地中存在着四种形态的经济法。它们是观念形态的经济法、制度形态的经济法、现实形态的经济法和理论形态的经济法。这四种生存状态的经济法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演绎和书写着中国的经济法史,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法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轻鸿 《学术论坛》2004,(5):127-132
西方原型批评的巨大缺陷表现在审美性缺失,汉语的文化特征为精神文化原型的诗性存在奠定了基础。汉语与西方语系的重大区别在于文字,从外在形态上看,汉字产生于与天地自然的感应,具有"观物取象"的象形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的精神文化表象与自然物象密切关联,具有生动、丰富的感性力量;从内在意义来看,以象表意为汉语的意义表达留下了不断衍生的空间,中国文学原型从具体生动的意象出发去探询形而上意义,融合了独特的审美发现;从心理机制来看,汉语是感悟式的,原型感于物而"兴"更具有审美体验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现象和特别的心理机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着眼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现实问题,探索当代中国主导信仰建设的时代背景、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并对如何加强主导信仰建设进行思考,为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氛围、强化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信仰的影响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这是当前中国主导信仰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大团圆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以“中和”为美、审美的伦理道德化、审美的功利性、强烈的结果期待意识及尚圆传统、对社会现实生活缺陷的补偿等。  相似文献   

19.
原型体验与意境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意境创造心理与作为民族文化心理本原的原始思维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本原性关联和可类比性。由此入手 ,对意境创造与原始思维之间文化心理联系的三种方式和途径 ,即采撷民俗风情、移用巫术境界、体验原型情境 ,进行了具体论述。使我们可以通过揭示意境创造与原始思维之间被遮蔽的文化心理联系的途径 ,去认识和把握意境创造的文化心理原型以及隐含其中的文化本原意蕴。这种意境研究的新的阐释角度 ,对拓展和深化意境理论研究 ,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刊特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笔谈,本期推出上海师范大学四位学者的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