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司幽(上)     
当人类信之为真理时,真理开口说:“这是假象……”芸芸众生,他相,我相,众生相……谁人不徘徊,何情不悱侧?人类,终究活在自己编造的自以为是真相的虚幻中……我若渡人,便不能自渡,我若自渡,又放不下天下苍生。一念之差,渡人自渡。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企业文化,人们脑海中就浮现出松下幸之助、海尔张瑞敏等名字,好象这一向是大公司才干的事,小企业只忙着赚钱,或者赚的那点钱都不够扩大再生产,哪有资金和精力投入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呢?这恰恰是一个误区。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大、可持续发展很可能就与企业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因此,我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企业文化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当时就有人说:“这是否提得太过了?”我说:“不,这是事实,也是真理!谁违背了这个真理,就会失去自己的事业!”企业文化建设70年代源於日本,80年代美国人潜心探求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时提出了这…  相似文献   

3.
周一海 《社区》2013,(24):53-53
微信中有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俗话谢‘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如果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天天像个开心果,说不定将来就会更好看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4.
陈鲁民 《社区》2013,(2):50-50
我发现一个规律,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都说自己笨。 新科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是作家圈里公认最聪明的一个.二十多岁就成名了,但他在新浪网站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大的聪明是知道我自己笨。”在我看来,“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5.
陵儿 《市民》2006,(5):58-60
有人称廖冰兄为广州的“业余市长”,冰兄则称自己是“公关老爷”。他自1990年75岁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职务退下来后,一直没有清闲过,他说:“世上还有那么多人未过上好日子,自己就不敢讲享受,我觉得享受就是受罪。”  相似文献   

6.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7.
《今日南国》2010,(16):44-45
“退休”理由一:回家,享受生活的美好 林娜说自己“退休”那天,觉得阳光特别灿烂,“走出气派的办公楼,一出大门,我就做了三次深呼吸:解放了!”林娜30岁就做到外企总会计师的位置,可正是由于这种“高”职,让林娜觉得“冷”——薪水固然可观,压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机器,在连轴转。  相似文献   

8.
著名大学问家于光远,今年已88岁高龄,到了生命的暮年。他的身体不好,但他的思想创造力仍然像年轻人一样。他有这么两枚印章,一枚是“无时不思,无日不写”,另一枚是“服务万岁,创造万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解释说:“这不是警句,更不是格言,只是本人的习惯。人各有特点,我的特点就是思考和写作。我感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学问值得去思考。思考了就想留个记录,就去写,多年如此,养成了这个习惯。自己体会到,这种思与写有助于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正是这样的思与写,使他思想年轻,与时俱进,生活充满欢乐。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  相似文献   

9.
法官:“被告人姓名是什么?”贪官:“出生时注册姓名姚富贵,曾用名有姚建国、姚革命,现名仍为姚富贵。至于年龄就不好说了,我娘说是58岁,身份证是56岁,查档案是50岁,组织部门考察是48岁,秘书说是40岁,打字员说我是28岁。究竟多大了,我是组织的人,我听组织安排。”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曾赞美沈从文的创作是贴近血肉人生的。好一个“贴近血肉人生”!我们不少学生作文之所以写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不自觉地背离了血肉人生。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王栋生曾说:“几十年来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写作者当人,没有把写作当作是人的生命活动。”让学生把作文与自己真实的人生联系起来,学生才会真正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王跃文曾说:“我觉得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作家刘墉曾说过下列一段话: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它们只是说我的心、我的情。我常一边写,一边落泪。于是,我告诉自己:管它好不好…  相似文献   

11.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都能拿第一,而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的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试第一,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  相似文献   

12.
重视生活     
三毛 《社区》2011,(8):11-11
我认为写作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有人问我:“你可知道你在台湾是很有名的人吗?”我说不知道.因为我一直是在国外,他又问:“你在乎名吗?”我回答说,好像不痛也不痒,没有感觉。他就又问我:“你的书畅销,你幸福吗?”我说.我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这些都是不相干的事。又有别人问我:“写作在你的生活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吗?”我说它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他又问:“如果以切蛋糕的比例来看,写作占多少呢?”我说就是蛋糕上面的樱桃嘛!  相似文献   

13.
忆病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注定的宿命,谁也逃不离。有人说,人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一步步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这话虽冷,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谁也不知道自己几时生什么病,何时以什么方式死去,生命因这种不确定性而更加神秘、丰富、美好。思念是一种病,回忆不知是否也是病?儿时的我虽算不得“多病多忧”,却大病不患,小病不断。“好了疮疤忘了痛”或者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经过时  相似文献   

14.
昱琨 《社区》2009,(18):4-4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家长即使动用了自己毕生的社会关系也很难让孩子入托——只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一位同事孩子在3岁时他就为孩子入托的事四处“奔走找关系”,如今孩子6岁了,还是没有一个幼儿园愿意收他人园。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人”。有一次,单位组织春游,这位同事带来自己的小孩,这个小孩听到别的孩子在讲幼儿园里事情时,眼里有泪光,我当场看了,也禁不住想哭。  相似文献   

15.
“我的教育顾问”,这是我私下里给母亲的定位,如果直接和她说,光是“教育顾问”四个字,就很难解释清楚。母亲是一个文盲,在所有的汉字里,除了她的名字,她只认识一个“小”字。她现在已经六十多岁,每天戴着老花镜绣花,用一个废弃的练习本记每批货的价格,总是把15写作105,把36写作306。更令人头疼的是,她对所有现代化的东西都束手无策,我用了半年时间,至今仍没能让她学会使用电视遥控器。  相似文献   

16.
“唉,又是作文课!”“这次作文,我又没什么可写。”经常听到同学面对作文课唉声叹气。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是许多学生写作时畏惧心理产生的根源。如何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有话想说,有事要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现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真实感     
吴念真 《社区》2013,(17):63-63
阿婆一辈子住在渔村.35岁那年先生就翻船死了.7个小孩最大的才17岁,她说她是以“我负责养小的,大的孩子自己养自己”的方式把所有小孩拉扯大。  相似文献   

18.
《成才与就业》2023,(5):52-55
<正>“以前一提到劳动,就觉得这是大人的事,现在不这么认为了”“曾觉得‘劳动光荣’的口号老套,后来发现这是朴素的真理”“劳动可没想象中简单,要下苦功”……劳动节之际,本刊读者在群里热议对“劳动”的认识,特别是自己的新看法,引起共鸣。这里,仅汇集其中7人的思考——第一步是生活自理住进中职寝室的第一天,父母让我自己搭蚊帐、套被套、铺床单。可我平时在家从没做过这些,顶多饭后洗洗碗,因而面对一堆床上用品不知如何是好。室友见我发愁,安慰说不要急,可以跟着她做。就这样,我磕磕绊绊地自己动手完成了这些任务,欣慰之余又不禁懊恼自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世界像一个万花筒,精彩纷呈。”也有人说:“世界像一碗白开水,平淡无奇。”我认为精彩的世界是需要自己去开拓的,若想要在平淡无奇的世界中去寻找丰富多彩的事物,就需要自己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和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十八岁的我,尽我所能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修改是写作的延续,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本质上说,修改也是一种写作,而且是一种高级写作,它"力求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构思的成果"。只有懂得修改文章的人,才算是会写文章的人。任何成熟的作家都是很重视修改文章的,且愈重视修改,写出的文章层次便愈高,越易成为精品。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