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朋友,当你每天用语言同周围的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你还在同时运用着另一种没有语词的语言呢?你高兴了就咧开嘴笑;有保留或有怀疑就耸起眉毛、拉下嘴角;同意别人意见则频频点头;无可奈何时则耸耸双肩;心烦意乱就伸伸腿,或一条腿搭上另一条腿。在有些不便说话的场合,你鼓掌表示欢迎,挥手向朋友告别,伸舌头表示惊讶……你每天都在用这种身势语言进行交际,传达感情,甚至拿眼睛看人也有表达作用;你可以目不转睛地看一座雕像,看一头狮子,但当你目不转睛地看一个人,而又被对方发现时,你就得马上收回视线,否则…  相似文献   

2.
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能够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中。一般认为歧义会有碍交流,但如果人们加以巧妙运用,却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更好地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文章主要分析了几类英语歧义现象以及歧义在幽默笑话、广告、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运用。  相似文献   

3.
所谓回避,是学习者对某个音或某个词或某个句型等不清楚或感到困难时所采用的一种迂回的手段。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avoidance phenomenon)首先是由Schachter在研究不同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对限制性关系从句的处理时提出的,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应用语言学理论进行过各不相同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实际上回避是一种交际策略,它的运用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从积极方面来说,回避策略可以使  相似文献   

4.
记忆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形式之一,各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能力。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一切现代化或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加强、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短信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通过一定的语言模式来传情达意。本文借用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对手机短信进行简要分析,旨在揭示其语用价值,为手机短信的接触者提供一个新的欣赏视角。  相似文献   

6.
歧义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同一语言符号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被说和读者作两种或多种解释,传递两种或多种的意思。歧义就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无意歧义是语言结构矛盾的自然显露,在某些场合应尽量避免;而蓄意歧义在语言运用中应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在修辞、文学创作和欣赏,在广告艺术中的作用已充分证实了它是语言艺术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组成部分。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分析两种不同类型歧义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7.
尽管我们不情愿,在交际中我们还是常常讲错了话。比如,到市场上去买肉,不免要向屠户问价钱:“你的肉多少钱一斤?”问者无心,听者留意,或一笑了之,或勃然作色。  相似文献   

8.
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自己内心的语言或想象使自己身心机能发生变化.从而调节身心健康。是一种方法比较简单且容易达到自助的效果。民警在生活和执法工作中,由于长期背负压力,处理相关事件时难免心理波动较大,积极的自我暗示将起到缓解冲动,稳定情绪的良好作用。文中主要阐述了民警积极自我暗示的运用及其心理效应。并提出了民警在积极自我暗示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丽君  贺凯达 《职业时空》2009,5(11):162-164
回避现象指学生回避自己不太熟悉的、没有把握的或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是学生不愿承担学习过程中的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消极手段。通过调查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分析了产生回避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对待回避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全政 《职业时空》2008,4(3):34-35
“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的现象。语言迁移理论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指在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懂或者不熟悉目的语的规则,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于母语的句型和交际策略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现象。外语学习中的迁移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的积极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正迁移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指的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汪百春 《职业》2013,(12):109-109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f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语者和双语现象是当前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双语者在进行语言生产或识别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心理加工机制.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双语现象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双语者的特殊性、双语者语言认知控制的相关理论以及语言生产和识别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等问题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法学界对于隐私(Privacy)的探讨和研究一直方兴未艾。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看法是:“隐私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这揭示了隐私最本质的特征——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但是,时  相似文献   

14.
“族”类词或“族”现象一直都是大众媒体的宠儿,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面对纷纭繁杂的“族”类词、“族”现象,本文站在传媒社会学的视角,对所谓的“族”词进行了合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对该现象背后的传媒社会因素进行深层发掘,指出其传媒话语霸权造就的隐性语言暴力,以此引起社会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15.
高岩松 《现代交际》2011,(12):243-243
语码转换即是两种语言的变化运用。这种变化可以体现在词汇、短语、从句或整个句子结构中。在人们的交际中,说话者通过语码转换的运用,可以使得其话语达到更加生动、风趣和更加专业的目的。本文以语言学中的语言适应论为基础,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语码转换现象的成因和功能加以研究,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过程中,加词现象较多,但减词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一些从事口译或同声传译的同志来讲,翻译中的减词、简化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译稿或翻译不同于新华社、外文局。广播、口译一听而过没有更多的思考余地,他们的翻译语言应力求简练,通俗易懂。新华社特别是外文局的译稿则应使修辞更美一些,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如果读者看不懂,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是指言语者在同一段话或语篇中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的现象,它在语言接触的使用中非常普遍.本文主要从Jef Ver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语用学角度来分析电视剧《小留学生》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发现此剧中语码转换分别体现了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这项研究揭示了现代生活对人们日常英语交流的渗透,作者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提高人们对语码转换的现象的理解,并实现更好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重复是英汉口译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和得力的翻译工具,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自身差别入手,分析重复的理论依据,着重阐述如何运用重复的方法解决顺译中的语义衔接和表达不清等口译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85年以来,完形填空就一直作为大、中学生以及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必考题型.是由W·L·Taylar于1953年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即补全心理.补全心理是指人们可根据对某一事物的完整概念,利用已知的不完全信息推断出其全貌;应用于语言学习,则是人们利用自然的语言冗余现象,将不完整的语言补全.一般以一篇短文为载体,选项大多是一个单词或短语,以实词为主,用来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语法、词汇和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隐逸是中国自古就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政治文化传统。早期对"隐士"一词的定义是: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一定才德学识并且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疑,或疵物以激其清。"是我国隐士的隐逸情怀。可以从隐者归隐的社会状态、人文地域、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对盛唐前隐逸文化现象进行探索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