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的中国人应有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如何在新旧道德观的冲撞中求得调适与超越,以填补因体制转型和观念震荡而产生的道德隙缝?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什么?人之本性“利己”还是“利他”?市场经济有无人情?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弄钱;这是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生之价值     
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  相似文献   

3.
明眸 《当代老年》2014,(7):20-21
茅于轼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享有“当代中国最有道德修养和良知的经济学家”之美誉。然而,让茅老最为自豪的还是他当年那桩门当户对的姻缘。他曾多次对人说:“我一生最值得写的就是我的夫人,她是我幸福的第一源泉,我现在大概能看到自己活到什么时候了,但我想再活60年,陪夫人一起享受迟来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4.
笑话     
《中国社会导刊》2011,(11):58-58
他也不愿意 “你怎么不再和阿黄下棋了呢?”妻子问阿呆。 “你愿意和一个赢了棋就趾高气扬、输了棋就要骂人的人下棋吗?” “当然不愿意。”妻子摇摇头。“他也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下棋。”阿呆说。  相似文献   

5.
最近,媒体上频频有公众人物因抑郁症而轻生的报道。“我们天天一起工作,为何没发现他有异常”、“早知道他最近总失眠,原来是抑郁症,我们说什么不该把他一个人留在家”等等。那么,如何发现身边的人“抑郁了”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关念红为我们详解了抑郁症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6.
幽你一默     
怎么知道是醉了呢?有两个喝得酩酊大醉的男士让警察抓走了。“警官先生,”有人问,“您怎么知道他们醉了?”“他们中的一个人在扔钞票。”“警官先生,那另一个人呢?”“他把钞票捡起来,又交还给那个人。”为嘛不结婚呢?“皮尔,你不是很喜欢女人吗,那你干吗不结婚呢?”“托穆,难道喜欢鲜花的人,就都得成为园丁吗?”(阎树声译)总得有人留下丈夫在看晚报,当他读完一篇题为《女子的寿命比男人长》的文章,便问妻子:“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男人要先走一步?”妻子解释道:“总得有人留下来收拾衣服吧!”当财政部长新郎:“亲爱的,…  相似文献   

7.
幽默小品     
《金色年华》2009,(7):63-64
坐电梯 一次坐电梯,电梯门刚要关上,一男子气喘吁吁地冲进了电梯。他一上电梯,就听到电梯里“嘀嘀嘀嘀”地响个不停。他恼火地说:“破电梯,怎么才几个人就超载啊?”说完他无奈地走出了电梯。 电梯门关上,一个人掏出手机说:“我手机响,他干吗出去呢?”  相似文献   

8.
新结识的美国朋友Tim是在科大学中文的留学生,高大威猛、引人注目。但每回路人喊他“老外”时,Tim便要东张西望作猎奇状:“在哪里?在哪里?”末了正色对我说:“我不是老外,我是成都人。”某曰我出血请他上馆子吃饭,为要探听他的故事。Tim欣然同意,蹬起他...  相似文献   

9.
林维兵 《老年人》2014,(1):26-28
他放下企业高管不做,却当起了“都市菜农”。他说,他要打造“屋顶上的中国”,让每个人都吃上放心菜,都呼吸没有污染的空气。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梦想能实现吗?  相似文献   

10.
你认识我吗     
有个可怜的人记性极差,因此,不论什么事他都要记在本子里。即便这样,他也会经常忘记记录的内容是什么。一天,他在随意翻阅本子时,突然看到一个人的名字。不管他怎么想,都无法回忆起这个人究竟是谁。 于是,他给这个人写了封信。信中说:“你认识我吗?我是否有什么可以为你效劳呢?” 不久回信来了。信中写道:“你已经为我效力了,我是你妻子的前夫。”你认识我吗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各人的价值高下,常常以其所获得的成就而定。我们一定要问的是:“他是干什么的呢?”而不一定问:“他是谁?”我们常常重视他的名衔、工作、成就、职位和社会地位,因为这一切很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最低评价就是一事无成。工作、发迹、金钱——还有比这一切更重要的吗?问题就在于:仅仅是这些,就能使人变得幸福吗?  相似文献   

12.
岳晓东 《金色年华》2009,(12):59-60
鲁迅先生曾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这个观点一直让后人争议不断:中国人到底是不是幽默“贫民”?幽默在国人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我在对创新的系列研究中,竟无意中发现了中国人的“幽默”之痛,从此开始了我的幽默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外语课     
林浩 《中外书摘》2010,(11):60-62
现在中年以上的人,有时会说他的外语“不大行”。这常常不是谦虚。看着电视,他会问年轻的人:“这个人说‘谬贼克’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4.
如今已80岁的赵燕玲,承担了所有家务,并负责照顾茅于轼——她85岁的丈夫,中国最著名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之一。她算不上一位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很少谈论家国大事。但她的生活逻辑,支撑、保护着茅于轼的家国逻辑。生活我独裁,事业他独裁从清晨6点到晚上10点半,除了中间吃饭和短暂午休的时间,茅于轼会一直坐在电脑前,  相似文献   

15.
天制作陶器,夏天耕种,他把自己比做虞舜。一位智者听说了就去见他。他对智者说:“义就是义罢了,哪里用得着去说它呢?”智者说:“您所说的义,是有力气就帮人劳作,有了钱就分给别人使用吗?”他说:“有那个意思。”智者说:“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让更多其他的人...  相似文献   

16.
冉雨鑫 《安家》2009,(6X):138-155
<正>茅于轼先生作为中国当前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是当今中国最值得尊敬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不是斗士,他只是个不肯说假话的经济学家。他做的工作,他的存在状态,是在给今天的中国示范一种真实的生活。有人这样评价茅于轼:"在我看来,茅于轼的一贯言论,是出于一种善意,出于对现状的忧虑。对于心怀善意和充满忧患意识的经济学家,公众单纯的去指责显然是不理性的。对这样充满善意但容易激发众怒的言论,看作是学术偏见似乎更为准确——毕竟个人  相似文献   

17.
别让自已树敌太多黄越人际交往中的“树敌”过多,从主观原因上追究,主要是“自以为是,当面斥人,嗜好争辩”。例如,你用口语、手势或文章告诉一个同事:“你错了!”你的目的是否要使他认同?他会认同吗?不太可能。因为你已经对他的自尊、骄傲、智慧给了“当头一棒”...  相似文献   

18.
小文 《当代老年》2007,(10):50-50
乾隆皇帝有一次出巡到江南,看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对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问他:“这是什么人?”张答道:“他是个农夫。”乾隆问:“农夫的‘夫’字怎样写?”  相似文献   

19.
沧州这个城市虽说不大,但也有几十万人。在这座小城的、中老年人中,特别是中老年文人中,提起一个人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韩成信。韩老的出名屈指算来也就是离休后这几年的事。你要问,他是大官吗?不是。他是名角吗?也不是。他就是一位平平常常的人。那他为啥出名了?是因为他和他办的那个“夕阳红”读书会。  相似文献   

20.
刘芹  王子 《女性大世界》2006,(8):132-132
是红颜知己?还是红颜祸水? 2006年的娱乐圈。红颜们格外活跃。先是凭空冒出个无名小子胡戈——竟然在“馒头血案”里无所不用其极地丑化了扮演满神的陈红,一针戳到了陈大导演的心尖尖;尔后相声界又杀出一匹黑马——郭德纲挤兑了同行汪洋,在段子里拿他的老婆“砸”了一“挂”。 于是乎,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大导演和汪大主持都决定起诉。以维护自己做男人的尊严。事到如今。陈大导演所谓的起诉早已不了了之,汪大主持的起诉也以和解收场。让人不解的是这两个事件,究竟都是红颜惹的祸?还是红颜成了替罪羔羊? 那么,生活里的男人和女人,对红颜祸水又持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