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曾国藩的学生,留心时务,通达外情,是位洋务派人物,1875年任福建巡抚兼福州船政大臣。当时台湾仍是属福建省管辖的,设两个府一台湾府和台北府。任职期间,丁日昌于1875年冬和1876年冬两次到台巡视,经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后提出开山“抚番”、训练军队、奖励移民,进一步建设台湾。为了建设台湾,丁日昌特别注意对台湾吏治进行整顿。  相似文献   

2.
康熙年间的吏治是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概述各个时期不同的吏治情形,分析吏治日趋废驰的原因,指出吏治废弛给当时的政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林翼(1812——1861年)一生的政绩,始终同镇压农民起义相联系,而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列齐名。晚清时,他被推崇为“中兴良佐”,民国时期,更被尊为“近代第一实行家,亦一政治家①。”然而,因为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史学界就忽视了对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仅希望通过对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内整顿吏治的探讨,以窥其当时历史条件下他所起的一定作用,并提供一点评价胡林翼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同行。  相似文献   

4.
为镇压太平天国 ,胡林翼认为必须整顿地方吏治 ,他主要在湖北 ,以及在湘军军行之处 ,按照较为严格的标准 ,采取了多种措施 ,使湖北成为湘军最终战胜太平天国的重要政治堡垒  相似文献   

5.
浅谈汉宣帝的吏治整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宣帝中兴”正是得益于其大刀阔斧的吏治整顿。惩前世之失,安定民心;削弱权臣势力,固汉万世之业;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是其整顿的原因.以选拔培养良二千石为主.点带动县及中央吏治的整顿,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是其整顿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吏治整顿,优化了官吏队伍的结构,促进了官吏整体素质的提高.大批良吏在治国安邦,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保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高效运转,成就了中兴大业.  相似文献   

6.
190 1— 190 7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针对当时直隶吏治极端混乱和腐败的现状,采取过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与整顿。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派遣官员出国学习和考察,设立官员培训机构,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惩治腐败等内容。袁世凯对吏治的治理整顿,是清末直隶新政举办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东汉政权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为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顿吏治的改革,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本文试图对其背景、措施及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一 两汉之交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其主要表现:一是机构臃肿庞大,冗官成灾。汉初承秦制,设郡国36,“县邑数百”。后经历代增设,汉孝平帝时已有郡国103,县、邑、道、侯国1587。王莽改制又广置郡国达125,县2203。这自然使吏员数猛增。建武初,人口锐减“十  相似文献   

8.
1 马克思1853年6月14日在《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中谴责了清朝官场普遍存在的贪污腐化和收受贿赂的丑恶行为,指出了“中国官吏的风纪败坏净尽”的严重状况。 咸丰帝(1850年3月至1861年8月在位)在登基后不到四个月的一封上谕中承认:“近年以来,登进冒滥,流品猥杂。短于才者恃胥吏为腹心,急于利者朘闾阎之膏血。以致政治堕坏,民生穷蹙。”两江总督陆建瀛在给咸丰帝奏折中列举了11个官员的问题:江苏候补知县胡春“居心巧猾”,丰县知县朱学海“才具平庸”,江都县知县陈弟诵“办事日形竭蹶”,吴江县知县姚铣“精力渐疲”;安徽补用知州刘汝刚“眼目昏眊”,候补知州陈允中“年将八旬”,青阳县知县刘汉翼“办事颟顸”,泾阳县县丞陈埙“捕务废弛)”;江西候补道庆云“性情贪鄙”,安远县知县李廷楷“性情卤莽”,试用知县阎彤恩“不恤民隐”。  相似文献   

9.
雍正朝蠲逋欠政策是清代蠲免政策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其特点就在于雍正把蠲免逋欠与整顿吏治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清代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就雍正朝蠲逋欠政策出台的背景、吏治整顿中的蠲逋欠政策及蠲免逋欠与吏治整顿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旨在阐述蠲逋欠政策对财政整顿和吏治建设两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孙中山主张在西方普遍实行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基础上,再加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机,希望通过新“两权”来制约官吏,整肃束治.解决挂着中华民国招牌之新政府交治败坏的问题。孙中山对考选权、监察权的强调,正是重视对政府用人和官员行为的监督、限制。这既是治疗当时中国政治顽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代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明初 ,针对元代佛教的诸多流弊 ,对社会僧团进行了多方面整顿 ,诸如 :改革度牒颁出办法 ,严格剃度 ,淘汰僧尼 ,严肃戒律 ,裁并寺院等。经过整顿 ,元代以来佛教内部出现的严重颓靡之风大为改观。洪武后期还进行过“清教”。所谓清教 ,不过是一场清肃僧徒中“胡党”的政治运动 ,与整顿佛教的既定方针迥异 ,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西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成为各族统治阶级争夺政权的角逐场。国家四分五裂,体制极度混乱,官僚机构重叠,郡县“倍多于古”。在方圆不到百里的地区,数县并存;一个不满千户的地方,要由两个郡分管,甚至出现了“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的泛滥现象。随着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的无限制的增加,便形成了以士族豪强地主为主体的庞杂的官僚群。“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唯以苛剥百姓为乐,蛀得封建国家千疮百孔,大厦日倾。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针对这种腐败现象,首先采取了裁减地方行政机构的措施。开皇三年…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在唐代财政史上,宪宗元和初期的度支盐铁转运使李巽是继刘晏之后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理财家。他作为刘晏理财思想和原则的继承人,曾经在元和政治统一的要求之下,对当时破坏严重的盐法漕运进行了大刀阔斧,卓有成效的整顿改革。这些改革,提高了盐铁收入,扩大了漕运成果,不仅从经济上削弱打击了藩镇,支持和推动了宪宗朝的“中  相似文献   

15.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权力日益衰落,藩镇日益跋扈,形成藩镇与朝廷抗衡的局面。一些强大藩镇各拥重兵,自署将吏,不输贡赋,各据一方;或互为表里,反抗朝廷;或争权夺利,互相攻战。藩镇之乱与社会其它诸矛盾交错发展,使唐王朝迅速衰落,以迄灭亡。其间,只有宪宗元和时期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局面。这个中兴局面何以能够形成?如何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16.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至1943年6月共产国际解散,这是共产国际生命活动的最后两年时间,也是共产国际整个历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这段时间共产国际的活动,人们所知甚少,国内的教科书或有关专著也无甚记载,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以填补共产国际历史研究中的这段空白。  相似文献   

17.
在中越两国关系史的长河中,两国人民友好相处,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互相支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两国关系史的主流。但无可讳言,也无须讳言,在两国关系史的长河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对这些历史上发生的战争,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  相似文献   

18.
强盛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及阶级、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政治混乱,经济凋敝,民生维艰。尤其是肃代之际实行的所谓“宽仁”之治,导致藩镇跋扈,渐成祸根,加之德宗的轻举妄动和刚愎自用,酿成了“四王”、“二帝”之乱,唐王朝的大厦岌岌可危。在这大唐王朝命运攸关的时刻,宪宗君臣励精图治,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平定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造成了“元和中必”的局面。应该说宪宗李纯是当时进步势力的代表。本文试就宪宗的“元和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杜黄裳在元和削藩中,不但发挥了开悟宪宗定策削藩的创始作用,而且在军事运筹和政治革新诸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杜黄裳是一位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削藩名相。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山东民众生活日趋艰辛,清王朝内忧外患,统治岌岌可危,再加上官吏贪腐、"民怨"沸腾,社会控制力越来越弱。"民变"时时发生,社会骚乱不断,社会失范日趋严重。这一时期的山东社会力量出现了分化、组合,社会分裂严重,有组织的反政权力量日益强大,原有的社会秩序濒临瓦解。山东与全国其他省区一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形成、发展及高潮的到来,是全国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