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韩飞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9-52
《黑猫》是埃德加·艾伦·坡的重要小说之一。它聚焦于一个囚犯面临死刑时的自述。他自认为是无辜的,只是在酗酒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无意中虐杀动物和妻子。自我叙述中夹杂了恐惧、愤怒、悔恨甚至怜悯等复杂感情。作品紧紧围绕着人物的心路历程层层推进,展示了小说人物内部意识和外部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和流动,以及在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的疯癫与崩溃,折射出其生命伦理意识的复杂性,这为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该作品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刘敏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
学界对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恐怖小说《黑猫》的研究,一直以来,其研究重点都集中在人性、恐怖氛围的营造、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目前还无人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其中的妻子形象.而作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雨中的猫》中所体现的两性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以《黑猫》和《雨中的猫》为研究文本,比较其中妻子形象的异同,并展现女性意识与地位的变化.研究发现,两个文本中妻子形象的不同点,展示了女性意识从无到有的进步过程,而两者的诸多相同之处则显示了80年间女性意识觉醒的局限性,女性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意识的觉醒最终幻灭.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爱的主题为切入点解读了《黑猫》,发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病态心理,及自我心灵的恐怖和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都源于心中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简·爱》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都说男人喜欢女人在厨房里是主妇,在客厅里是贵妇,在卧室里是荡妇。然而,因为很多成年女性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性观念极其保守,总是脱不下平日的拘泥率“性”而为,除了少部分女性用较鲜明的“看看我新买的内衣”、用胸脯“骚扰”丈夫来传递主动求性欢的信息外,大部分女性都是过分内敛的“贵妇”, 相似文献
6.
张丽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1-123
《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的佳作之一。本文拟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我的安东妮亚》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的巧妙转换,实现女性由"被看"到"看"的自我意识的转变,展示作品独特的女性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7.
8.
爱伦·坡的创作多倾向于以死亡美学和恐怖美学的哥特式风格为基础,其对心灵恐怖意象的营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小说《黑猫》就是其意象小说的典型代表。从图式理论角度解读《黑猫》,可以加深读者对爱伦·坡作品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9.
黄立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6):138-141
《紫色》是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由92封信组成的书信体长篇小说。该小说于1982年出版,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公开女性生活隐私的某些方面的“女性声音”,揭示了主人公西丽遭受的性虐待、失去话语以及自我身份消失,折射出女主人公西丽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颠覆父权话语、寻求自我身份、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幸福生活以及建构女性声音权威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张琪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2):99-102
爱伦·坡在哥特小说中将美与恐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挖掘那些因痛苦与幻灭而扭曲的人类心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隐秘的内心世界。《黑猫》是坡的哥特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和两只黑猫的斗争,主要从恐怖场景、恐怖意象、恐怖人物等方面去塑造黑猫形象及刻画主人公内心的邪恶,从而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效果。这种恐惧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是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恐怖。坡所描写的恐怖是建立在他的美学基础上的,带给读者一种恐惧刺激的兴奋和快感。其哥特式小说为读者贡献了美的享受,净化了读者的心灵,丰富了文学审美理论。 相似文献
11.
林小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6):29-32,193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小说《丽赛的故事》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丽赛与其亡夫在生死两隔的异度时空之间自由交流的情境展开后现代叙述,为读者悉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深爱、悬疑而又血腥的恐怖的情感故事。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与恐怖小说创作手法结合,既能增加恐怖效果,又能以"恐怖"的方式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付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
古罗马人有一种奇怪的"让妻"现象,即男人之间互相借用妻子.这种行为,将妇女作为生育的工具,作为政治联盟的筹码,作为谋取利益的手段,作为被玩弄的对象.妇女被迫忍耐顺从.这反映了一种强权的男性意识形态,是罗马父权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汉代军队中的“卒妻”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汉代军队中"卒妻"的真实身份,有益于了解当时的军制结构与边塞社会。不论"卒妻"在"兵制"的正常规范下是否进入军队正式编制之中,她们参与军事生活和战争实践的事实是不可以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的恐怖谋杀现象十分普遍 ,原因很复杂 ,既是武士道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体现 ,又是军国主义与政党政治斗争的产物 ,也是日本狭隘民族性格的一种流露。其结果和影响同样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猫论"强调行动、注重效果、提倡开拓进取,体现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不乏浪漫的理想、崇高的道德和玄妙的思辨,但也有诸多制约民族发展的权威、传统、习俗、教条及清规戒律。"猫论"对于我们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提升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崇拜"到"科学恐怖"--论西方科学小说的主题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禄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6):15-19
西方科学小说发端于玛丽·雪莱,成形于赫伯特·威尔斯,至埃德加·巴勒斯,已形成创作高潮。他们所表现的是科学的无所不能。而雨果·根斯巴克等人则把这种无所不能推到了极端。战后西方社会环境的改变致使科学小说家把视角转向科学的负面效应,于是先后诞生了“新浪潮”科学小说和“赛博朋克”科学小说。 相似文献
17.
戴福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其恐怖小说影响非常深远.他以其刻意的设计、精心的雕琢和环环相扣的细节,巧妙地体现了他那永恒的主题:美的幻灭、死亡的恐怖、对怪异现象的疑惧. 相似文献
18.
也论“贤妻良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雷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5):82-86
在封建社会,"贤妻良母"仅仅作为没有主体意识的性别符号而存在.近代社会以来,随着妇女的解放,"贤妻良母"中的封建因素不断被摒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妇女进一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实现了妇女更大范围的解放.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呈现不同时代"贤妻良母"的某些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贤妻良母"还存在着角色上的冲突与困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