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奥地利纳粹党是二战爆发前奥地利重要的法西斯组织,其前身是奥匈帝国时期建立的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德意志工人党。及至后来,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纳粹党逐渐演变成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并日益蜕变为法西斯政党。该党从崛起到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在德国的支持下上台执政。奥地利纳粹党在众多方面与德国纳粹党十分相似,并受德国纳粹党领导,但奥地利纳粹党与德国纳粹党并不完全相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两次世界大战间尤其是 1 92 7年至 1 93 7年 ,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银行制度的演变、银行业法规的建设、银行家队伍的成长以及近代中国银行业经营运作理念和方式的变化等等 ,是这期间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内因条件。从数据变化和内在因素出发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了解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 ,还可以看出 ,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是多种因素特别是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及金融界、政界、理论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在裁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以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苏联一方面通过积极倡导裁军树立新政权的良好形象,以重返国际社会;另一方面通过裁军减轻自己的国防压力,而且苏联利用裁军减轻敌对国家对苏联的军事威胁。但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苏联的裁军政策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的裁军政策过于注重树立形象以及打破封锁等方面,为了自身利益与德国和解,且为德国的军备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法西斯国家军备快速发展,导致二战从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  相似文献   

4.
二战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的殖民体系呈进一步收缩态势,并最终走向解体.其中在巴勒斯坦地区托管统治的结束是英帝国战后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二战结束到以色列国家建立这一段时期,英国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实施限制犹太移民的白皮书政策,一方面寻求新的替代政策.在寻求新政策的过程中,英国的对巴勒斯坦政策逐渐演变为无条件撤离巴勒斯坦.英国最终放弃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宗主国地位,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统治.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进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美国大众文化迅速向境外传播,形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历史上“美国化”的第一次高潮。欧洲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限制这股引起欧洲精英十分恐惧的“洪水”的进入,但最终收效甚微。欧洲的“美国化”归根结底是以美国大众文化为媒介的“美国生活方式”向境外的大规模蔓延,这对于固守传统的欧洲社会来说也许是“不祥之兆”,但却是难以抵制的。由此,这一时期的“美国化”可能给欧洲国家带来文化转型上的混乱或许多人的“失落感”和无所适从,但从长远来看只会给“传统”中添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新的成分,促进了欧洲国家向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新诗研究是伴随着新诗的尝试和创作同时开始的,1917年是它们共同的起点。建国前的新诗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17至1927大革命失败;1927至1937抗战爆发前;1937至1949建国前。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个“十年”。在这三个阶段中,新诗研究格局始终处于多种视角(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并存的良好态势,虽然政治视角的地位口趋显赫,但并没有形成压倒之势;新诗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总体上逐渐提高,尽管战争和社会动荡给学人们带来了重重困难,但并没有挫伤他们探索的韧性和力度。  相似文献   

7.
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美国外交的国内起源,它作为研究美国外交的新视角,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更多地呈现出非孤立的特征,美国积极地参与一战后欧洲的重建。但正是因为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国会与总统之间的分权使两战之间美国的外交呈现出分散化、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特征,最终使美国对欧洲的经济外交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8.
蔡梓 《人文杂志》2022,(11):48-59
一战后英日关系逆转,英国开始疑惧日本对西沙的经济渗透暗藏军事企图,于1920年主动介入西沙问题。英国基于西沙对日本有用但对自身用处不大的判断,且囿于“十年规则”,以遏止日本侵占西沙为决策目标,逐步形成“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日本势力于20世纪20年代末暂时撤离西沙,法国则从1931年12月起就西沙归属对华交涉。基于西沙可能为己所用的新认知,英国将决策目标提升为遏止任何强国侵占西沙,同样以“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应对法国。1933年,英国开始同时遭到日、德挑战。英国在调整帝国防务战略的同时调适西沙政策,既坚持抵制日本侵占西沙,又于1934年决定在中法西沙交涉中不公开表态,但在对法互动时仍委婉表明它承认西沙属于中国。英国从介入西沙问题到西沙政策定型,均以帝国防务安全为决策立足点,把承认中国对西沙的主权并敦促中国加强行使这一主权作为策略,认为中国保有西沙最符合自身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9.
英国对香港的政策与中国的态度(1948—1952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英国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多次修订防卫计划,增兵香港,寻求国际支持,在香港社会内部实行严密的控制措施;新中国政府则采取了维持香港现状,保持香港稳定,“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特殊政策。作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当时对香港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策略,谨慎处理有关香港的各种问题,才使香港保持了相对的平静和稳定,从而使后来香港的经济腾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法国谋求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屿,南沙群岛主权纷争就此公开化。英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对南海主权问题发展存在重大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英国方面多次根据国际法中关于解决领土争端的相关原则对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态度从最初试图证明自身"拥有"南沙群岛某些岛礁,逐向承认中国在岛屿争端中的领先地位转变。英国方面的证据能够为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南沙群岛争端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三、产业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抉择 根据我国产业发展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全面实现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鉴于我国现有产业布局的态势与特点,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今后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要点应是: (一)适度倾斜和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 我国产业分布和开发条件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尽管三大地带内部也有明显差异,但总的说,东部地带基本达到或接近“成熟型”,中部和近西部大体居于“成  相似文献   

12.
徐智 《兰州学刊》2012,(4):66-70
1917年,上海银行以承做铁路押汇登陆南京,并由最初的办事处逐步发展成为南京分行,其他业务也随之拓展,却被1924年后的屡次战事和工潮延缓了前进步伐。东北易帜后,上海银行南京分行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存款数额保持稳定,商业放款一枝独秀,而行址由下关迁至城内,则给其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自1931年下半年开始,因政局动荡和社会经济萧条,加之国家加强金融业控制及同业间竞争加剧,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开始步入比较艰难的发展时期。经过不懈努力,虽能勉强维系自身发展,但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性和资金淤积现象也暴露无遗。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后,上海银行南京分行不得不迁往内地营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2 0— 30年代 ,四川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很强的大学转化为真正的国立学校。在此进程中 ,中央、地方和学术界围绕着“国家”这一象征性资源展开了竞争 ,展示出其时“国家”这一概念在人们认知与实践中的多歧性。与通常采纳的理论假设不同 ,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 ,中央并不总是被视为“国家”的代表 ;而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也启示出“国家建设”理论并不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这一理论构建出的“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 ,实更近“前近代”中国的官、民之分。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7,(3):114-120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全面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有意识的以大学等高等教育设施作为破坏对象,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中国的广大高校师生没有屈服,为了保存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根脉,纷纷踏上艰苦卓绝的内迁之路。《申报》作为当时全国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之一,以极大的篇幅直观地展示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5.
王成 《兰州学刊》2012,(6):44-50
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当时迫切要求改革而又分不清改革步骤主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即将一切与社会问题有关的因素都视为至关重要,于是出现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诸多主张。婚姻和家庭问题正是在这一思维模式下被提到了较高的位置,成为社会变革所力图清理的首要目标之一。《永安月刊》以上海著名百货公司永安公司为出资方,注重以女性为题材的报道,从而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邓正兵 《学术研究》2000,1(5):87-93
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服务于其地方集团的利益。他们一方面反对日本侵略中国,反对蒋介石中央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支持各地抗日壮举;另一方面,幻想依靠日本的支持反蒋,与日本有较多联络与勾结。同时,镇压广东省内抗日救亡运动,屈辱处理省内涉日事件。从其言行看,广东地方实力派的对日政策实际上处于亲日与反日之间。  相似文献   

17.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之间的贸易(1928~193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树仁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贸易颇具特点,深刻地反映出此期英苏在新疆的竞争。本文结合英方档案,论述了此期英新贸易线路及其贸易承载量的变化和历年贸易,分析了此期英新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希特勒上台前的曲法对外政策——各自为政、矛盾重重 英、法虽然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酌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法国,由于是一战的主战场,损失特别惨重,伤亡人数达380万,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战后的债务国。……  相似文献   

19.
英国侵占香港的最初20年间,其国内的现代政党制度正加速发展并在政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执政党在外交及殖民事务上的不同理念对其在香港的统治手法颇有影响。英国政府对香港的发展定位、港督的遴选及其政策取向的差别,都有着深刻的政党政治背景。理解此时英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历程,对深入把握殖民初期香港的发展脉络是必要而且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中国知识界在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有过几次争论,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期与末期的两次社会论战进行述评,提出虽然时代不同,论证各方观点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实际上都为“中国化—西方化”两极之间的张力所约束。文章认为,只有超越这种张力,才能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中化与西化一百多年争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