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入手,论述了湘西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的转型与变迁问题,探讨了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特质中的“民间”内涵、文化格局和文化结构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力,从群体个体化、文化多元性及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等三个角度,阐述了湘西民族文化转型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新荣 《船山学刊》2005,(2):147-148
一、关于湘西少数民族服务文化 湘西少数民族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占当地人口总数的75%左右.苗族、土家族传统文化构成当地少数民族服务文化的源流砥柱.  相似文献   

3.
张斌  刘景慧 《船山学刊》2007,(3):132-134
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是在大湘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湘西民俗文化折射着大湘西民众的心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大湘西民众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大湘西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开发价值;新时期,大湘西要实现跨越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区域民俗文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区域的民俗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的剖析,分析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及条件,提出了以张家界为龙头,以吉首为中心,以怀化为次中心的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构建格局,走“联合营销”式的开发模式,并探讨了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及对策,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湘西文学的形态与内涵,探讨了湘西文化对作家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文化选择方面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大湘西傩文化的旅游形象定位为神秘奇绝湘西古巫傩,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为构建大湘西神秘文化旅游的拳头品牌。实施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战略,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战略、主体联合战略和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7.
胡萍 《船山学刊》2007,(3):135-137
本文以湘西南苗族"平话"为视角,从地理特征、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崇拜及民族心理等方面探讨了部分"平话"词汇中文化蕴涵,显示了"平话"所负载的湘西南"熟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罗维 《云梦学刊》2014,(5):97-101
作为湘西边地的近代文化精英,熊希龄和沈从文都是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湖湘文化朴素精神之代表。这两个湘西凤凰人有着颇有意味的历史交集,一方面熊希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和文学道路,另一方面沈从文对于熊希龄所代表的士绅文化传统有一个认知的嬗变过程,从湘西时期的逃离到北漂时期的排斥,再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重新审视。沈从文与熊希龄的历史交集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湘西边地文化精英们向外探求和突围的艰辛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用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赞美湘西古朴和谐的生活和优美善良的人性,而当沈从文把目光转向“城里人”时,便不禁露出讽刺的尖刻,他把都市文化视为一种扭曲人性的虚伪、做作的文化,恰与湘西自然淳朴的民风民性形成对比。都市人生和湘西世界的对立互参是沈从文创作的总体指向。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和都市文明世界的比较分析,试图探寻沈从文两个文学世界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湘西独特的生产生活、婚嫁节庆等等方面的习俗,分析这些民俗事象对湘西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影响.对于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焕云 《云梦学刊》2011,32(6):10-14
许多学者认为,异质文化的疆界难以逾越,文化冲突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成果,充分证明了异质文化的会通融合既可能又是必要.向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意义。基于人的类本质的共同性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不仅激活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基因,而且促进了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人类文化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中国”的建设中,让“斗争哲学”适当休息,让“和而不同”理念走向前台,学习“别人”、强化“自我”,无疑是比较意义上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郑亮 《云梦学刊》2009,30(5):92-96
西域作为中原文化整体想象的结果,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曾经长期承担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互补和参照的功能。在大唐帝国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域实际上已逐步融入了中原文化,西域以西替代了曾经的西域的角色,也就是说西域实现了由他者向自我的角色转变。通过理解作为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域文化,对于理解今天的新疆地区的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6,27(3):136-138
方言区划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如果仅仅依据某一语音特征,往往会导致逻辑上的悖论:同一个方言区的人无法通话。由于华容地处西南官话、湘方言和赣方言三者之间的边缘地带,华容话也就先后受到这三种方言的侵蚀和影响,但它既不同于湘方言和赣方言,也不完全同于西南官话,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若全面比较,西南官话的特征较多,应归属于西南官话。  相似文献   

14.
从2003年提出“故宫学”以来,就在思考“故宫学派”的问题。只要是治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采取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重实证不空谈、学风严谨、求真求是的治学路径的,都是“故宫学派”采用的治学路子;如果研究的又是关于故宫的学问的话.便是不折不扣的“故宫学派”。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文化差异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隽 《云梦学刊》2006,27(2):31-32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文化、非语言文化、价值观和饮食文化等四个方面,我们要通过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达到借鉴别国文化中的精华,发展我们的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胡敬君 《云梦学刊》2003,24(4):9-11
屈原是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是中华民族孕育出来的世界性的伟大诗人。他的艺术创新为民族文化创作的个性化开辟了道路;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代代相继的文化革新提供了启示;他的心理情感普遍地影响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特质。  相似文献   

17.
龙清香 《云梦学刊》2012,33(4):60-63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原则,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李应赋 《云梦学刊》2002,23(1):43-45
日本在明治初期东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中出现了一些失误 ,导致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吸取日本文化走向的经验教训 ,中国当代文化应该调整好中西文化的比例 ,调整好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比例 ,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积极扶持和发展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彭红卫 《云梦学刊》2006,27(3):42-45
从屈赋文本探寻屈原持续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屈原死因的关联,可以发现,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与他长期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体验密切相关。在高贵的出身、曾经的政治辉煌和悲惨的疏放命运的紧张对峙中,在感性的楚巫文化和理性的华夏史官文化的激烈碰撞下,焦虑带来了压抑,其人格也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09,30(1):46-50
太平天国崇拜上帝,反对儒、释、道,形成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对抗。曾国蒋家族信奉儒、释、道,起而抵抗,父死子继,弟死兄继,直至太平天国失败。有大量的曾国藩之类的家族与太平天国对抗,应该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太平天国起义当然是一次激烈的阶级斗争,但是,它同时也具有明显的中西文化冲突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