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汉语亲属称谓词构词理据中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探讨部分汉语亲属称谓词中的内部构词理据义.据以探求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对构词词义的影响.并据以提出汉民族、汉语言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
徐尚聪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3)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到“家庭”时说:“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人类血缘关系,婚姻制度在语言中的反映。在任何语言中,现行的亲属称谓与家庭形式,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已历经变化。当家庭继续发展的时候,亲属制度却僵化了起来,当亲属制度还以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的时候,家庭却已经超过它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上所留传下来的亲属制度来断定,曾经存在过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业已绝迹的家庭形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这个意义上各民族的亲属称呼可以说是人类的语言化石。因此对亲属称谓词的研究不仅有语言学的价值,还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金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48-5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概念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各研究领域。如语意成因机理、诗歌整合思维、翻译理论运用等。现阶段,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转写已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探讨彝语北部方言亲属称谓词汉语转写的规范化问题,试为彝语基本词汇的汉语转写提供一种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熊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4(3):87-90
探讨部分汉语亲属称谓词中的内部构词理据义。据以探求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对构词词义的影响,并据以提出汉民族、汉语言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向亮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
湘西地区的苗语、土家语与汉语长期以来处于共存与相互影响之中.文章以它们的母辈亲属称谓词为研究对象,结合训诂学的研究手段,通过语音、语义的比较,在湘西民族聚居区这个特殊地域中来讨论这三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借用关系和“区域共性”现象.研究发现湘西苗语及土家语的母辈亲属称谓词源自于汉语词“母”及其方言变体,并且这三种语言都以“母亲”称谓词为基础衍生出其他的母辈亲属称谓词,只是各自进行的方式不一,这些都体现了民族聚居区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称谓词表达称谓者的情感、语气,体现交际者的身份并反映交际场合的特点。不同的社会文化必然对称谓词产生不同的影响,英汉亲属标准称谓词也概莫能外。本文拟通过英汉亲属标准称谓词的比较,探讨其差异,以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 相似文献
7.
姬慧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4-57
榆林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故其方言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在该方言的亲属称谓中,有些词的语音、语义都与普通话有别,我们暂且将这一类词称为"特色亲属称谓词"。文章从词语的来源、语音及语义等方面探析榆林方言中的特色称谓词,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姬慧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63-68
陕北方言亲属称谓词有单音节词,有复音节词.复音节亲属称谓词构词理据丰富多样,有重叠构词,内部曲折,添加词缀,添加修饰成分及利用修辞手法等.经过这些构词理据组成的词语共同构成陕北方言的亲属词汇系统,使其在一个较封闭的词汇系统内完成语言交际任务.通过考察亲属称谓词构词理据发现,陕北方言亲属称谓词既有古语词、古音的沿用,又有方言中所具有的特色使用方式,同时还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体现了词语语义内涵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姚继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4):79-83
本文依据田野调查的有关资料 ,对在云南乃至全国都知名的回族社区通海县纳古镇回族婚姻制度、通婚规则、婚后居处模式、家庭结构及亲属称谓制度的历史和当代变迁 ,提供了一份民族志式的社区个案记述 相似文献
11.
郭旭红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3):15-24
现代婚姻家庭普遍存在夫权占优的婚姻习俗,即丈夫享有比妻子更多的婚姻资源支配权.主要包含:婚姻主导权、优先发展权、家产控制权、家务豁免权、家庭符号权、子女冠姓权.部分丈夫还巧取了优先出轨权、强行施暴权等。妻子群体在婚姻家庭中普遍不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女性个体在父母家庭、职场与社会领域中的不平等待遏。它的存在有历史、现实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要建立夫妻平权的婚姻家庭文化,应当从“男娶女嫁”的婚礼走向平等结婚,从“子女随父姓”走向夫妻平等分享子女冠姓权,从“男主外,女主内”走向平等承担家务,并营造平等的社会性别语境,完善相关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2.
吴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60-161
《尔雅·释亲》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和总表,它详细记录了我国早期社会的亲属称谓,亲属关系和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婚姻形态。这些称谓词反映了古代人民“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家族大家庭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处于附属从属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汉语亲属词概念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然情境下的分类、词的快速分类和配对词同一性判断的方法研究汉语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结果表明:(1)汉语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由"亲属关系层数"和"姻亲/非姻亲"两个因素构成。(2)"姻亲/非姻亲"维度包含"姻亲"、"近亲"及"表亲和叔伯亲"三个成分。这一概念结构与语言学和分类学概念分析的结果有一致之处,但也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卢信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92-95
汉语性别语言在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结构上存在7种主要差异,从广义的人际交际角度,结合多种语料分析,对比了这些差异在内向交流、人际交际(包括现实交流、网络空间人际交际、手机短信交际)和大众传播这三种不同交际形式中的出现频率,并得出主要结论:汉语使用中存在性别差异;模糊结构和强势词汇的差异几乎存在于所有交际形式;现实交流中性别语言表现最突出,大众传播中性别语言表现最模糊。 相似文献
15.
胡素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文章举例分析了彝语与其他同语支语言结构助词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如结构助词的丰富性、多功能性、多义性、后起性和发展过程的相似性 ,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以及表现在结构助词次类中的诸多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女性语言特点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春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85-87
针对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差异这一现象,具体分析女性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而言,女性语言在语言结构的语音、词汇和句法3个层面以及语言结构外的语言策略、语言目的、话语量和话题等方面表现出区别于男性语言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蕴涵着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规范与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使用“跨境阶级效果”与“性别化阶级结构”新概念来剖析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增加的国际婚姻现象,就会发现:第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数与该国男性和欠发达国家女性的国际婚姻比率成正比,而该国女性和欠发达国家男性的婚姻比率甚小。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国际婚姻过程中,跨境阶级效果与婚姻性别观念深层介入于此的缘故。第二,婚后女方随男方居住韩国时,因韩国保护本国男性国民为先的国籍政策,外国女性常受到家庭和社会文化上的阶级排斥,形成性别化阶级结构。 相似文献
18.
李玉坤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7-71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为语言游戏,二为生活形式。前者强调了语言的不确定性、非理性,后者则引入语用环境或是社会文化环境确定言语的意义。而性别语言研究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性别二元论到后期的后结构派女性主义的性别观,文章从维氏后期动态的语言观以及对待模糊自然的日常语言的方法出发,借助维氏后期哲学里的这两个关键概念讨论早期性别语言研究即性别二元论存在的诟病以及后结构派女性主义对相对二元论的一些优势之处。 相似文献
19.
黄冬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31-35
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所创立的“耗散结构论”(Dissipatric Structure)是继一般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之后产生的一门新兴系统理论。它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条件和机制,把系统科学提高到研究系统发展与演化的阶段。这理论现已作为一种“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应用于许多学科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心理系统特征的分析,认为心理系统与耗散结构系统呈同态性,心理系统具有形成耗散结构系统的条件。因此,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方法论,对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着变革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苹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对《印度之行》中的妇女形象 ,评论家的态度截然相反。有些人认为妇女体现了福斯特精心创造的“基督教人道主义者”的形象 ,有人却认为“福斯特经常把妇女视作敌人阵营中的一部分”。奎斯特小姐这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评论家对她较少关注甚至出现误读。本文从女性学角度出发 ,运用拉康 ,克里斯蒂娃的精神分析的理论 ,试图解读奎斯特小姐的形象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揭示福斯特对女性世界的探索和他复杂的男性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