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职高专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专业自信以及学生对中医临床综合实训课程的感兴趣度,初步探讨了开设中医临床综合实训课程的必要性。方法 选择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20级中医临床专业的356名学生(包括中医学专业5班、6班,针灸推拿专业4班、5班,中医骨伤专业1班、2班)作为研究对象。课程实施前后,对比了各班学生的技能测试得分情况,测试以《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技能考试大纲》为标准,分为三个大类进行测试,评价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影响。以《高职高专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的心理状态调查量表》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临床自信”“行业信心”等多个维度评价各班学生学习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感兴趣度,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探讨中医临床综合实训课程在高职高专中医临床专业大二年级秋季学期开设的必要性。结果 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心理状态优于课程实施前(P<0.01),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度高于课程实施前(P<0.01),学生的技能测试成绩高于课程实施前(P<0.01)。结论 开设中医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能增强学生的临...  相似文献   

2.
平音 《经营管理者》2013,(23):348-348
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开设的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本文提出了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并就会计电算化课程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业会计、会计实训和外围事务课程的结合方式进行了设想。将各门课程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胜任财务工作打下基础是提出此方法的初衷。  相似文献   

3.
成飞 《科学咨询》2008,(14):13-13
小学德育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德育课程性质的具体体现、课程地位的落实、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有效的德育课程教学,而适度地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有机地、科学地把握好一个度.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相比,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间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施教机制。作为隐性课程施教主体之一的教师——教师的人格通过隐性课程施教机制(暗示、感染、模仿、认同等)对受教主体——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旨在以隐性课程施教机制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师人格通过暗示、感染、模仿、认同等方式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生活化的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创设情景,丰富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活动、体验、内化,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6.
瞿蔚 《经营管理者》2009,(20):310-3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融合临床实践的病理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方法 在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临床实践环节,并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9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临床实践环节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科研思维。87%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实施课程思政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结论 病理学实验课程通过增加临床实践环节并系统实施课程思政,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现代地方课程教学观认为,地方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注重学生进行探紊地方课程知识、学习方法、应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过程,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求学所必须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地方课程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地方课程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好可以有效推动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余正龙 《科学咨询》2023,(6):111-113
高校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服装工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教师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发挥专业课程引导优势,以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从课程知识点、专业技能、实践活动入手,探究服装工艺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耦合育人”的策略,实现“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思政建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服装工艺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是药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文深入挖掘了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思政元素,重点强调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赋予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新的德育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相比,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间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施教机制.作为隐性课程施教主体之一的教师——教师的人格通过隐性课程施教机制(暗示、感染、模仿、认同等)对受教主体——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旨在以隐性课程施教机制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师人格通过暗示、感染、模仿、认同等方式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德育课程性质的具体体现、课程地位的落实、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有效的德育课程教学,而适度地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课程的改革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本文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会计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会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能发挥灵活性强的优势,因材施教,成为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由学校自己开发的隐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可从不同角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阳光充满学生的心房。  相似文献   

16.
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够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到补充作用。较好地开发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加全面。但是,如何结合本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发好校本课程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我镇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深入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学生的思想品格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最后探究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路径,以期为促进高职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能够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到补充作用。较好地开发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加全面。但是,如何结合本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发好校本课程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我镇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ERP企业运营模拟课程是一门多专业开设、多学科交叉、多元化教学的实践类课程,极具课程思政开展价值。本文从ERP企业运营模拟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出发,挖掘与课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造性思维,以期能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廉洁守法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课程体现了全新的课程观念,以学生为本,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一、要真正搞好新课程教学,历史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1、树立课程目标意识。2、树立主体意识。3、树立发展意识。4、树立情感意识。5、树立创造意识。从"工程师"到"促进者",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推动学生有特色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