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18
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性取向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以修身为本。对该论断的佐证,在先秦儒道两家文献中比比皆是。单就身体本身来说,道家身体观将其视为"道"之直接体现,故主张"顺性命之情"、"安时而处顺";儒家身体观视其为人文化成之展示场,故主张"克己复礼"、"修己以敬"。有趣的是,儒道旨趣虽然不同,但在成书时代接近的《庄子》、《孟子》中,皆有"辟杨墨"之文字被保存下来,所论皆与身体之对待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两家身体观之差异与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2.
沈顺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1):27-34
工夫或工夫论是宋明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工夫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气质之心与绝对天理的统一.最重要的工夫是敬,敬以心理合一为分界线.合一之前的敬叫做未发之敬,合一之后的敬叫已发之敬.未发之敬,虚心以待天理,这便是涵养.已发之敬,便是不断地省察,从而巩固心理联盟.心理合一的工夫,又分别叫做笃信、立志、诚意等.敬而生信,在笃信活动中,人们将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道理,从而实现由外向内的转折.信以发志,在立志活动中,人们将对天理的认知转化为践行,从而实现由知向行的转折.这些转折活动,实质上是变化气质.诚意便是变化气质的工夫,诚意的内容是将不可靠的气质改变为可靠的气质,气质活动因此合理.人类行为因为符合天理而获得了合法性.心理合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自然性生存转化为超越性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闰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
在张载哲学中,心具有客观存在与主观活动、体和用这样的心性两重的辨证结构。张载的大心,就是"复其性"、"复其初"的"心"回复为"性"和"气"的方法,此乃一切工夫的核心。在张载看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正是通过大心实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5.
杨家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6
《庄子·人间世》要论述的是君子百官如何参与世界的问题,并对为何参与世界进行了分析。在指出"名"为乱世之源后,庄子认为,入世与避世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游世才是处世的高策。政治上的限制性困境和生命的悲剧性事实,使庄子认识到,只有回归于道才能实现游世,而实现游世的根本途径是心斋,只有心斋才能虚己,虚己才能游世,从而实现无用之大用。 相似文献
6.
黄若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94
作为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心斋和坐忘虽不是专门性的艺术理论,却包含着独特的艺术精神,如虚静、非感官、超功利、物我同一等。这些艺术精神不仅常出现在各类艺术中,还作为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体现于中国古筝的音乐作品中。除了作为艺术构思的灵感,它们更和音乐理论相结合,要求审美主体超越个人的感知并且用心灵去体察和想像,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些都对中国筝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等方面起到了一系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汪频高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47-51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以"艺术精神"诠释庄子,发前人所未发,也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实,只有了解了徐复观对中国文化做"现代的疏释"的整体理路,才可能进入徐复观的语境和思想世界。徐复观所谓对庄子的"再发现"的实质是将庄子所成就的"虚静的人生"推进到"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准确把握了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一实质,通过会通庄子精神与艺术精神而悟到庄子的心就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之道的精神正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之所"成"实乃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对庄子的这一"再发现"并没有误读庄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是"瞥见庄生真面目",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9.
“浩然之气”孟与“大丈夫”之德——孟子“勇”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尚勇,他认为真正的大勇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反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是合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孟子以气养勇,以义配勇,崇尚‘啥生取站’,其勇与“心”、“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德性。勇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其理想人格——“大丈夫”。 相似文献
10.
周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2):133-141
在《庄子·人间世》首章中,颜回自恃“君子”,力图通过救世责任的主动担当,把自身所拥有的道德资本、智识资本及孔门集团的政治资源转化为劝诫的权力,并把劝诫权的合理性与劝诫方法的有效性建基于孔门集团的核心价值——仁与礼之上,以此教化卫君、救民水火。在孔子看来,颜回以这样的方式去劝诫,只可能遭遇失败,而失败的原因不仅来自双方不对等的权力地位,还有其自身强烈的求名之心。面对孔子的质疑,颜回从仁与礼的原则出发,两次调整劝诫方法,都不被孔子认可,孔子甚至认为,颜回在名利心的刺激下,对道德劝诫的执持可能异化为道德暴力,成为“新暴君”。在孔子看来,最好的劝诫不在于植入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于劝诫者的自我修养。只有彻底放下“师心”成见,解除道德理性对自我的宰制,复归虚静的内心,才可能启发劝诫对象反省自我、改变自我,从而达成劝诫的目的,这便是“心斋”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9,(4):24-29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家,不断用德、才等标准对君子作出新的诠释,建立起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君子观。孔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仁、礼是孔子所论君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将道德修养和仁、义、礼、智、信等品质作为君子所应具备的首要条件,同时孟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治国用兵、教育英才等卓越的能力,其君子观的内涵更加丰富。荀子所说的君子,似为战国时期士人的代名词。荀子君子观的隆礼特色非常明显,他更加强调了学而后行对于君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因而其君子观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孔、孟、荀的君子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和积极性意义,因而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主导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新文化的基本走向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建。他们的君子观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其中包含一些迄今已失去合理性、积极性的内容。剔除此类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糟粕性的内容,不断吸收积极向上、合理进步的文化因素,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与非人相区别的、以"不忍人之心"为核心、沿着"四端"向"四德"不断充扩的向善之心。孟子的不动心是指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向度不可动摇。此心虽然生而具有,但并非圆满自足,须通过意识自由和行为自觉缓慢培养,令其渐次成长,连续不断,由小到大,以止于至善。心之所向叫志,坚持此志不变,叫"持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二者互为制约,须"持其志,勿暴其气",所以孟子主张养气。告子的不动心是指接受了某种外在律令,将心托付于此,从而信念坚定,不再改变。这种外在律令缺少人性基础,往往以"言"的形式出现,是非曲直难辨,所以孟子提倡知言。知言以持志为依据,养气以至善为目标,持志为心之所向,至善为心之所成,如此,则心、言、气之关系明矣。 相似文献
13.
14.
探究孟子动物伦理思想,可得出其主要观点有: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否经过道德教化是动物与人的区别所在;对待动物的态度是爱护,但无需上升到"仁""德"和"亲""爱"的高度;宰杀动物需要讲求不忍之心,而君子远庖厨是一种仁术;动物保护和管理对于环境具有经济、美学上的价值等。庄子和孟子的动物伦理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庄子借动物阐述自己的自由理想,可以看做是一种动物伦理的元哲学;而孟子借动物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做是一种动物政治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宁新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6)
16.
李智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0-22,26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孟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孟子和庄子的天人观,既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同一性在于都认可“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天人合一”。其差异性则有三:一是对“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二是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有不同;三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7.
张瑞元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20-24,29
张载论“心”,重点不在认识论,而主要是把“心”作为落实修养工夫的枢纽。张载修养工夫的学者、大人、圣人三阶段都由“心”贯穿;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心统性情,大其心,虚心、无心的修养工夫,都离不开“心”。由“心”来觉解太虚本体赋予人的天地之性,通过涵养“心”而体悟“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世界万物一体同源的宇宙意识,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张载论“心”的要义。张载论心有认识论意义,但以“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定位张载的论“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的结论是不妥的。因为“因物为心”恰恰是张载要克服的,而“无心”却正是圣人修养工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潘立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1):129-134
阳明心学注重"心上工夫",即通过本心对"良知"的缘机体认和直觉领悟,使良知在本心直觉中真体朗显,活泼澄明.这种"心上工夫"使其心学美学带有生命直觉和现象直观精神:其审美把握的角度是境域中的时机化体认,其审美体认的方式是无现成、无绝对、无理障的直觉领悟,其美学形态则是由伦理思辨美学转向心性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19.
吴成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6):89-93
孔子、孟子、荀子礼的起源观分别是“天道说”、“本心说”、“制欲治乱说”,并由后世不同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他们礼的起源观是各自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在思想理论上的反映,但又都未能给礼的起源以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任慧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1):31-35,127
先秦传统礼典中的斋戒是在祭祀以前十天的时间,通过散斋与致斋两个阶段,采取禁酒禁荤等形式达到身体的净化与精神的集中,为的是与神灵相沟通.庄子的“心斋”则全然摆脱了时间、地点、形式的束缚,强调用“气”的作用与对“心”的调整,达到与气化宇宙的统一.这与儒家对传统祭祀的新诠有异有同,但都共同体现了“轴心突破”的中国特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