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同我国先进文艺实践结合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既包括观念方面的成分,又包括形式方面的成分.在今天,我们努力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就应"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既不能变成教条地用马克思主义去"化"中国的文艺理论,也不能变成用所谓中国文艺理论去"化马克思主义",更不能变成中国文艺理论的"去马克思主义化".可以这样表述,通常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或者"在中国具体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化、时代化、民族化与创新化.  相似文献   

2.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思奇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把"生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拿过来"并"化"为"中国的"东西,实在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样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将之放在哲学层面上加以概念性的反思,以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业内惯用语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概念黑洞".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里面隐藏着诸多需要审视与明辨的关系,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特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内在结构问题,等等.只有对这些关系进行认真地剖析与反思,我们才能更有效地避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是歪曲化的倾向,才能更有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西学东渐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而且引发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向近代传统的转变,从而使得最初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对接上中国哲学传统和转化成中国哲学,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没有西学东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深入研究西学东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密切联系绝不意味着它是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并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西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由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着、关涉着许多不同的方面,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一种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区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其次,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可以区分为理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践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次,仅就理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它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就必须完整地把握以上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理解.大体上有三种: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形式、中国风格.基本共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外来文化本土化,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本土社会需要;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具有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除了适应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相融和相通之处,这些共同资源给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一个曲折性、前进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一个曲折性和前进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各阶段的制定的理论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现。它的向前发展、创新性及经历的挫折(即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向)都同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一样,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一个曲折性、前进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一个曲折性和前进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各阶段的制定的理论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现。它的向前发展、创新性及经历的挫折(即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向)都同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一样,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智广元 《学术论坛》2012,35(2):9-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即"三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延伸,是对其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与阶级特性的明确界定,是当前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路径依赖、高瞻远瞩,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问题意识、与时偕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依托、和谐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与中国化的产物,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实践导向、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践之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概念和类型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其规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式和必须在互动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证明,只有文化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化之间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都涵蕴着和谐文化精神;和谐文化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成功结合的纽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就是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三个理解重心,即重心在"中国"、重心在"化"、重心在"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三个重心中又是以"化"这个重心来统领其他两个理解重心的。"化"的本质就是实践,它不仅要求尊重中国的现实,也要求尊重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开放性、实践性品格,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且必须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积蓄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理论源泉和支持背景。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本文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路径和方法,强调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蓬勃生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苏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而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因循与超越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轨迹。经考察毛泽东半个多世纪对苏共的心路历程,就找到了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提法嬗变的锁钥。从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新话",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的弃而不用,再到"后中国化"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以及纪念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重新使用,苏共因素像一条金线贯穿始终。由此可以得到的启示有:对外学习要有一种平等心态;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坚持道路自信,跨过"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16.
杨昕 《理论界》2014,(6):1-3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其内涵可以界定为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依据其自身的理论特性与现实影响,拥有解释、规范和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与进程的资格、能力、身份与地位。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渗透性与非渗透性、历史性与动态性、排他性与开放性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焕云 《云梦学刊》2011,32(6):10-14
许多学者认为,异质文化的疆界难以逾越,文化冲突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成果,充分证明了异质文化的会通融合既可能又是必要.向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意义。基于人的类本质的共同性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不仅激活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基因,而且促进了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人类文化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中国”的建设中,让“斗争哲学”适当休息,让“和而不同”理念走向前台,学习“别人”、强化“自我”,无疑是比较意义上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国文化开始“破”中有“立”的转型,一个渗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和方法的适应中国现实国情的现代文化得以生成。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文化失范现象,影响着自身文化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在文化转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既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也有我国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个性,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对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解决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实际或国情,而且也离不开对世界历史大局与大势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也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终其一生,不仅注重了解中国,而且非常重视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世界历史意识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在他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课题的过程中,这种意识和视野处处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因为具有了既对中国社会实际的了解又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