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853年初太平軍攻克了武汉,随即于二月全师下江南,攻克南京。軍势軍烕,极为雄壮。在一般著作中,都以为这时太平軍有百万之众。但据近年陆續发現的資料来看,却頗有值得怀疑之处。辩明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太平軍的动向、战略方針和敌对双方势力的对比,都有一定的意义。說太平軍克南京时有众百万的史料中,比較  相似文献   

2.
武昌首义后,为了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扩大首义后的革命影响,宋教仁先后在上海、武汉、南京等地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工作,先后参加并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实现资产阶级法制的开创者和具体实行者。  相似文献   

3.
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去向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档案》1985年第二期,刊载了崔之清同志的《太平军进军桂林决策的形成与实践考略》一文(以下简称《考略》),认为太平军1852年从永安突围北上时,并没有攻取金陵为都的计  相似文献   

4.
犬养毅(1865—1982)号木堂,是近代日本的一位重要政治活动家。在辛亥时期,他始终注目于中国政治事态的演变,与中国资产阶级各派都有联系。武昌起义爆发。他亟欲使中国的事态按照其夙愿发展,抱病赶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与同时期日本其他来华人士的言行有同有异,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意愿有投合也有异趋。弄清并且剖视这一活动及其反应,对我们了解日本同辛亥革命、革命党人的关系将有所增进。  相似文献   

5.
牧惠 《学术研究》2001,3(11):96-101
太平军在攻占南京后不久便迅速腐化的问题,已有学者作过研究.本文另辟蹊径,选取普遍存在于太平军中四个典型事例来深化论证这一主题,即太平军诸王大兴土木,兴建豪华的王府;王府中极尽铺张,大搞排场;品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领导层上下贿赂成风.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人物,袁世凯得以经过洹上三年的隐居生活东山再起,并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出任民国大总统,此中因由,就外部而论,主要来自于北洋集团、资产阶级立宪派、西方列强及部分革命派分子的支持,以及满汉矛盾尖锐复杂这一有利的政治局面;就内部而论,主要是基于袁世凯的个人能力,他喜好结交、仗义疏财,广结姻亲,且政绩突出:编练新军、重视教育、兴办实业、禁毒禁赌等。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出任大总统,开创北洋政府,并非学界所谓的侥幸"窃取",而是权利搏弈中的实力体现。  相似文献   

7.
《西部观察》2004,(4):44-45
一个国家存在贫富差距是正常的现象,对此不必讳言.问题是,作为国家和政府对贫富差距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并要着重研究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同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切实解决,促进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1984年秋,西林县志办在岩茶乡等地采访,发现了一则太平军告示,全文如下: “安民告示英雄必有难。洒血为良民。本乃太平天国之兵也。威风凛凛。旌旗飘飘。率众出城。兵强将勇。确数难之定也。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印泥红爪。全遍神州。顷时。翻江倒海。关出渡岳。鞋断袜烂。未料今日。莅之那羊亭。特此挥笔。此之告示。太平天国之兵。原是  相似文献   

9.
贾熟村 《河北学刊》2004,24(5):155-160
太平军在早年 ,分别男营女营 ,实行圣库制度 ,纪律严明 ,战斗力甚强。后来 ,成员日益复杂 ,粮食供应困难 ,男女混杂 ,纪律日坏。太平军兵由将招 ,饷由将筹 ,形成以家族为核心、以同乡为外围的大大小小的集团 ,较清军的绿营兵有较强的战斗力。久而久之 ,其弊端也突出显现 ,各集团之间互争雄长 ,互相仇杀 ,损失惨重 ,成了太平天国终归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10年代“共和”是时代的潮流,有关“首义”的报道依时间顺序依次为武昌起义、云南首义、马厂首义,首义的归属不具有指向性。1920年代之后有关武昌首义的报道升至首位,延续至80年代,云南首义在20-40年代与武昌首义相伴随,作为国家纪念日延续到40年代,马厂首义则仅见于20年代初期,武昌首义地位凸显。新中国成立后,武昌首义的报道占据主导地位,云南起义与马厂誓师则湮没不闻。整体来看,从舆论界对“首义”的报道变化中,可以看出武昌首义的地位历经了1910年代的首义“之一”,20-40年代的首义“第一”及之后的首义“唯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从1883年5月自浦口出发,征战在安徽、河南、山西、直隶等省。这支部队攻占河北深州后,却没有北攻清京,而是挥兵东进,10月攻占天津附近的静海、独流两地,并改变了原来打运动战的战略,在静海、独流驻扎。此后,北伐军军势军威一落千丈,而清军则从疲于奔命、防不胜防的狼狈局面中解脱出来,从容调动各路大军,包围扎驻在静海、独流的太平军,并最后消灭了这支军队。对这一历史现象,太平天国历史研究者众说纷纭,其中很少对北伐军战略的转  相似文献   

12.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开始了历史上发展的新时期;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又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热烈庆祝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衷心祝贺大会的胜利成功。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坚持独立自主,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决不屈服于大国压力;中国坚决同第三世界其它国家一起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外交战略决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为依据,从中国人民和  相似文献   

13.
李秀成战败被俘,沉痛地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著名的“十悮”——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十大错误。其中第四悮,便是“不该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可见,李秀成认为太平军湘潭战败,对太平天国政局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作为太平军后期主帅的李秀成,他在  相似文献   

14.
15.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杜德风、瘳信春教授主持的《近代江西省情研究》,是江西省“八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之一。这里发表的是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它从多个角度对近代江西的许多基本史实作了概括与说明,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深入研究江西近代历史是很有价值的。今后,本刊打算继续开辟此类专栏,选登各学科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服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对于这样一个肯定的判断实在是屡见不鲜,并且自然而然地在观念上承认这样一个结论。但是,一俟我们接触了有关这次革命的原始材料,便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所有太平天国的政策律令中,反对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东西到处可见(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天朝田亩制度》),而反帝的条文却寥寥无几。这就不得不使人们对太平军的反帝性质或多或少生产了“疑惑”。列宁说:“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重要的。既  相似文献   

17.
<正> 太平军北伐的主将是林凤祥还是李开芳?目前史学界颇有争论。有的说是李,有的说是林。二说各有所据,争持不下。原因之一,为李、林二人名次先后的排列,史料记载不一。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金陵杂记》、《畿辅平贼纪略》等书,将李排在林前,《畿辅平贼纪略》载: “初,粤匪洪秀泉、杨秀清等窜居江宁,连陷镇江、扬州,乃遣伪丞相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等渡江,自浦口窜扰皖豫两省。”(《太平天国资料》第67页)相反,咸丰朝《东华续录》、《戴经堂日钞》等则将林放在李前。《戴经堂日钞》云:  相似文献   

18.
盲目建设的问题,是我国三十余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最严重的教训之一。流弊所及,时至今日还未得到有效的克服和纠正,给当前经济的调整和今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我们不仅要从我国近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而且更要从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深刻地认识和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伐军从困守独流静海到退据连镇阶段,兵力总数急剧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内部大批量的出逃所导致。那么,为什么在北伐后期太平军内部会出现大量逃跑现象?北伐太平军对此采取了什么态度和措施?史学界对此尚无充分注意,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北伐后期太平军内部之所以出现了,大量逃跑现象,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伐军沿途盲目扩军,致使士兵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性,这是日后大量出逃的潜在原因。 沿途群众参加北伐军的方式,大致有两种情况,即自愿投入和裹胁,“裹胁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其中,“怕杀跟随”的数量大大超过自投的数量。由此形成过“将兵日日加增”的高潮,但是,这种剧增的数量却是一个“不稳定量”,因为参加者并非出自真心。特别是在宗教信仰上与太平军存在着差异,北伐军沿途焚烧庙宇,使北方农民在思想感情上与其又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一八六二年太平军攻打上海是上海史上的大事件,它的失败原因近年来中外学者颇为重视,但许多论著有偏重于军事方面加以总结的倾向,对其它方面的分析似嫌不足。本文拟兼及政治、外交、经济等因素,从整体与多重的角度作一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