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2.
何梅琴 《社科纵横》2014,(4):98-101
《诗经·国风》中的伏牛山地域民歌,主要集中在《周南》、《召南》、《王风》、《郑风》和《桧风》中。其中,既有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又有率真奔放的爱情诗歌,还有缠绵悱恻的忧思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伏牛山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及文化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李红艳 《生存》2020,(9):0001-0002
中国素以诗国著称于世,在其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诗苑中,《诗经》是其最先开放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出现拉开了中国文学的序幕,标志着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鼎盛时期。对《郑风》的解读,不仅仅局限在经学的学理层面,而是要探寻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诗情诗思的共鸣与契合。这就直接促成了人们对《郑风》的情感层面的思考,以及对《郑风》“缘情”本质,也 可以称作“情本”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5.
赵玉敏 《学术交流》2007,(6):154-156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并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对"思无邪"的解释,自古至今多有歧义。"思无邪"是孔子对《诗》具有广泛社会文化功能的总结,是其"诗教"思想的具体体现。《诗·鲁颂·?》中的"思无邪",其意为赞美马匹之多。孔子引来评价《诗》,用的是其文字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既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概括,也不是强调学《诗》、读《诗》之法,而是指称《诗》全面而广泛的社会文化功能,实质是强调学《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创作及其评论中,诗歌的意象简直成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被许多诗人称为意象思维。诚如艾青所说:“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和璀灿的颜色,便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诗论》)这说明从生活实感中产生的精致而奇警的意象,经常构成诗歌艺术肌体的基本细胞。因此,进一步开展诗歌的意象的讨论无疑是必要的。一 所谓“意象”一词并非来自国外,我国古典诗论多有所论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过“神与象通”;胡应麟在 《诗薮》中也指出古诗“专求意象”,注重“兴象风神”。他们所说的“神”、 “意”等,都是指…  相似文献   

7.
传统诗体的文化透析──《泳史》组诗与类书编纂及蒙学的关系张晨本文为历来罕有论述的唐代《泳史》大型组诗溯源,揭示了这一诗体与蒙训教育的关系,从一个方面考察了诗体形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文中又提出敦煌本《编年诗》是起嘏所作,为唐诗辑佚提供了新见。作者张晨,...  相似文献   

8.
王瑞玲 《社科纵横》2011,(12):82-85
"温柔敦厚"既是诗的特点,又是诗教的方式方法特点,还是诗教的结果的集中概括。《诗》的实用化始于文本意义的使用,后经历了以义理为用和移风化俗两个阶段。"温柔敦厚"内涵的变化与用《诗》的过程有关联,它们相伴相随,互为因果,厘清这种关系,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诗》从实用化趋势出现到实用化正式开始,再到完成走上了实用化的道路这一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诗美学的“意象”这一审美概念的文化学渊源进行了言之有据的探讨,对它的诗美学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作者认为,把“象”加以“意”化并形成审美状态,其动态化的建构,是经历了选择、困惑、解脱,进而获取的流程。它的功能扩大,成为实际的或具体而微的审美评价标准,转而成为诗美学的创作规范——建构了中国诗美学特有的意象型思维模型,并经过延展、深化,“意象”论内涵趋于丰富、具体,其范畴建构形成多兄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赵棚鸽 《唐都学刊》2010,26(3):114-119
"孔子删《诗》"由司马迁提出,《毛诗正义》开始置疑,后世多有论说。《正义》总体赞成此说,但又认为孔子之前已有亡诗、今本《毛诗》部分篇目由太师及国史编定,古诗非皆由孔子删编。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正义》延续前代成说、根据事实立论、反对司马迁等。它在唐代仍能被普遍接受,则是因为这一说法与其时孔子地位下降的社会思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星系: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思考》(Castells,Manuel,2001,TheInternetGalaxy:ReflectionsontheInternet,BusinessandSociet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一书研究了互联网对商业与社会的影响。曼纽尔·卡斯特用11个章节对在线经营、文化、政治、多媒体和数字鸿沟等多个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曼纽尔·卡斯特教授出生于西班牙,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共撰写有20多部关于信息时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论著。他也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和联合国的顾问。对网络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网络的广泛影响已经导致学术研究新…  相似文献   

13.
勘比众说自成体系一一评《唐诗艺术技巧》下乃宽师长泰同志著《唐诗艺术技产彩一书很有特色.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空间所形成的大量诗骇俗品.以及历史上不同时代许许多多具有不同审美追求的研究鉴赏家的论述,重新进行了一香认真...  相似文献   

14.
张海楠 《社科纵横》2005,20(1):119-120
《七月》一诗应该是编定《七月》一诗的人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关于豳地的农事诗加以整合的结果。对《七月》中不同来源部分的创作时间应分别加以分析。经过参照《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等文献 ,以及结合古代历法知识 ,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七月》原始内容的创作时间不晚于夏代 ,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 ,其内容历经后人的充实与改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七月》也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谷响集”谈起林祖藻1994年4月20日,日本龙谷大学副教授金子真也先生在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的陪同下,参观、阅览了浙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澜阁《四库全书》。金子真也教授正在研究《四库全书》的"谷响集"(元代诗...  相似文献   

16.
诗中说梦令狐楚《长相思》其二: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是在辽西。作者又有《从军行》其四说: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这两首诗均于诗中说梦,如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所评:“前首(指《长相思》)写征人妇念征人,后首写征人思家。两首皆从梦说,征人妇梦醒犹似梦中,征人则梦中犹闻出塞声,均善体人情之作。”诗中说梦,借助梦境以抒情言志,是诗人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段。梦,是在无意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马:名目、功能及意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阳货》曰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六义 ,赋比兴为文学技巧 ,作者多以鸟兽草木起兴入诗 ,学诗者宜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经》是文学作品之祖 ,包含许多的草木鸟兽意象 ,以某种动植物传达所彰内容、情志 ,必然与引譬连类之物特性有关 ,在明了诗意之前 ,首先应认识动植物名实与特色。诗三百 ,记录的动植物种类博杂 ,本文选取人们熟悉的马为例 ,析加讨论 ,不仅博物穷理 ,考名究实 ,还归纳畜养目的 ,和马于诗作中展现的意涵。透过仔细地爬梳董理 ,除了厘清各色马匹 ,重要的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家畜 ,不只提供实用上的价值 ,它们更深入文学创作当中 ,影响文学意象的呈现 ,由此 ,也证实孔子叮咛后学的用意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文化特征与汉大赋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汉大赋的形成问题,历来争论颇烈,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倡《诗》源者往 往列其与《诗》之同,主楚说者则又陈其与《骚》之近,他如荀赋之问答、纵横之挥 洒、铺陈之演进、诵读之变比……常常被论者升发开去,构成大赋形成的基本观点①。它们都从某一方面揭示出汉赋与前代的关系,但既各执一端,又都滞留在汉赋的某些表层特征和外部价值上,终不能给人以满意的答案。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每一艺术形式的形成既包含着文学自身要素的因革,又有许多中介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则由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从这些方面入手考察,我们感到辞赋艺术从一开始形…  相似文献   

19.
王妍 《学习与探索》2005,42(2):108-111
生存实践创造了人类和用以交流的语言,语言的发展逐渐分化出特殊的表达方式——诗。诗在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周代统治者编《诗》的深远的文化背景。《诗》源起于周代的礼乐制度.是诗与王权结合的产物。明教化、宣扬经邦济世的思想,是周代统治者编《诗》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陈中 《社科纵横》2014,(3):111-1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观念极其普及,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以爱物惜命、敬畏自然为标的,由此衍射出的文化观则以、兼容并蓄、以异存同为旨归。儒家文献《礼记·王制》篇便很好地体现了此自然、文化两种生态观,其中所透显出的现代性与普世性价值,对治理当今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