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里的一个本质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献中有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超越性创见,在于对"人的需要"的现实性、社会性、目的性的整合贯穿。  相似文献   

2.
本文批判了把需要作为决定生产发展的动力和根据的观点,认为在需要与生产的相互关系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它决定着需要,创造着需要,而需要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它只是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不能决定生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人性、人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人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及其社会性,而不能笼统地把需要当作人的本质。主张“需要即人的本质”,并以需要为根据去说明人的劳动及其社会性,其实质就是要从个人出发去说明社会,势必导致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3.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4.
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人的需要特征新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内在固有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的最高存在形式,因而,需要是人的本性,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根本区别,表现出独有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为本源性、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需要的结构方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缺一不可的;在需要的主体方面,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在需要的层次方面,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不断上升的。相应地,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观照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要引导人们实现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就要协调人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就要为人民需要层次的上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思想家们从人相对于动物的尊严出发,区分了人具有的需要和人的需要。马克思则从人与动物不同的存在方式出发,指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人的这一本质需要被遮蔽,使人囿于占有的、粗陋的实际需要,人的本质需要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形成新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由此形成新的能力、新的感觉和新的需要。它内在地包含着使劳动成为人们乐生需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理想社会不仅是合规律的,也是合目的的,它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就多有学者探讨。本文以人自身最进本的要素出发,探讨了人的基本属性问题,继而引发对人的特殊属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思索,以加深对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如宗教、科学、艺术等等都产生于人类的需要,是人们生理、心理、精神等层面的需要的外现,"文化"是人类面临自身和外部环境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需要是体育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对体育的需要及其满足,有其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内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特征。人对体育的需要和满足之间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互协调的历史过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过程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综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来源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 ,人依赖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翻译选择的三个方面——文本内容、翻译方法、意识形态之选择——论证了只有社会需求才是译者多维选择的依据。这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生态学理论并不矛盾。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就是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选择与适应。本文认为,只有社会需求才是译者多维选择的决定因素,只有依据社会需求作出的选择,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译作才能被社会接受。  相似文献   

15.
西方近代哲学总体上是在解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中,诉求于人与动物的区别而又严密遮蔽人最核心的生存问题来论说人的本质的,如此势必导致对人的本质的逻辑推演和构造,"人"最后也就成了一种绝对化、实体化和逻辑化的规定。马克思深入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揭示出对人另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人应当怎样生存?"从而展露了考察人的本质问题的真正可能性和价值路径。在价值的视域中,人的本质就是不断追寻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论精神需要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贯彻这个发展观时,人的精神需要问题应该被予以高度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从精神需要对于人的重要性、满足精神需要的途径和当今我国转型期精神需要出现的问题及其几个方面来解决精神需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是人的社会,探究人所组成的社会的发展问题必须以人为起点。正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没有需要,人们也就不可能去从事实践活动。离开对人的需要的考察,人的一切行为都会使我们感到神秘莫测,因而也就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内含着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上升性规律,每一种需要的实现都有它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其中,内部机制包括需要——行为的转化、主体差异性和主体需要的优势选择;外部机制则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环境的激励与约束和不同主体需要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这些规律和机制在不同层次和范围上影响着人的需要的发展,构成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学界对人的主体性、价值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合理性特别是实践合理性问题凸显出来。人的本质、需要和实践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需要的合理性是实践合理性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需要和实践的合理化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状态的题中之意,也是摆脱现代人类生存困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人的社会化悖论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技术所铸造的网络时代导致了人的社会化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人的社会化悖论。主要有七个方面:创造力的发挥与智能的耗费;欲望的满足与判断力的丧失;孤独性的消解与固化;善性的张扬与恶性的膨胀;自由的获得与丧失;平等的欢笑与哭泣;个人整体社会化的提升与个人民族社会化的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