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性行为。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控制与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本文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国内外关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假设,并对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析中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自残自虐倾向的攻击行为,表象或意愿上的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象征性的攻击行为以及犯罪性攻击行为等。究其原因,攻击性首先和自恋有关,第二和欲望有关,第三和自我否定有关。对精神分析中的攻击性表现进行分析,将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全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是幼儿的天性之一。“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潜隐状态的攻击性本能与后天的环境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的稚嫩尝试,因而,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在幼教实践上,要区别对待“主动攻击性行为”和“被动攻击性行为”,从合理排解情绪、鼓励与人友善、优化幼教环境和改进幼教方法等多种途径综合矫正之,以养成幼儿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从矫正策略的易操作性和效果的持久性考虑,为减少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应对教师、父母和幼儿的观念和行为进行综合矫正。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孤独感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共情和人际信任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孤独感量表、大学生攻击性量表、共情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孤独感、共情、人际信任和攻击性行为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孤独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3)共情在孤独感和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4)人际信任在孤独感和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5)共情和人际信任在孤独感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深入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及有效控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与亲子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家长和教师报告的测量法,使用学前和幼儿 园行为量表(PKBS)与亲子关系量表对180 名3~6 岁幼儿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与年龄上存在差 异,其中男孩的外部攻击强于女孩,女孩的关系攻击强于男孩;外部攻击随年龄增高而下降,而关系攻击逐渐增多。2)幼儿亲 子关系也表现出性别差异与年龄特征,其中女孩在亲密性、冲突性方面均好于男孩,且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3)幼儿亲子关系 与外部攻击及攻击总分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且前者能负向预测后者;亲子关系与关系攻击相关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幼 儿攻击性行为与亲子关系均具有年龄特征与性别差异;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幼儿亲子关系对攻 击行为的影响要借助于应付方式、同伴关系等中介物的作用。家长要深刻认识到亲子关系对于降低幼儿攻击性的重要性,注 意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高质量地陪伴幼儿;帮助幼儿建构与父母的安全型依恋关系等。同时,要注意 发挥幼儿教师的积极作用。只有多措并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74 名3-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追踪观察探究在园幼儿攻击性行为学期内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学期 初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时期和不稳定时期,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不显著,到了学期中期,幼儿的总体攻击、身体攻击开 始呈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幼儿攻击行为在学期内发展不稳定,学期初期的攻击性显著强于学期中期;幼儿攻击事件发生 的背景活动总体上集中在规则要求较高、个体间接触相对频繁以及活动空间相对较少的游戏活动、集体排队和结构性教学活 动,尤其是连座式的结构性教学活动中,各年龄组又有所差异;幼儿攻击性行为在学期内易发生在男孩之间,女孩攻击对象的 性别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幼儿攻击干预策略单一,以放任型策略为主,且在学期初期更甚。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在园幼 儿攻击干预,辩证看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性;基于空间特征适时有效定位幼儿攻击事发现场;合理把控攻击 事件形势,巧妙实施多主体、多形式干预;减少性别偏见,加强混性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文章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着手,对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以及新近研究成果做了梳理,试图使读者对攻击行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甘肃省为例,探讨不同区域居民的攻击性状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11个市域成人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攻击性问卷(AQ)进行测量。发现居民攻击性的表现形式以言语攻击和敌意认知为主。白银和庆阳男性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性,天水男性的言语攻击显著高于女性,武威、定西、平凉和酒泉女性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女性的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天水、白银农民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市民,天水、酒泉和庆阳农民的愤怒情绪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定西农民的敌意认知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文化程度低的居民攻击性显著高于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总之,区域是影响攻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物遗传原因、心理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可以采取通过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理解认知冲突的能力,提高交往技能,指导幼儿合理宣泄和训练幼儿移情的能力;创设非攻击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提高教育者的教育干预艺术等综合性的教育干预,以便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吸毒服刑人员攻击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心理控制之间关系,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父母心理控卷(PCS-YSR)、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对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戒毒所内300名吸毒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变量学统计结果显示:66.7%的被试者毒龄超过5年,67.8%的被试者第一次接触的毒品为冰毒,91%的被试者未接受过高等教育,92%的被试者第一次吸食的毒品从朋友处获得。问卷、控卷与量表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冷漠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自主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被试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过度保护、自主性因子和父母心理控制对被试者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有攻击行为的人,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客观了解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近十年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以Web of Science(WOS)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检索来源,利用共词分析软件Bicomb2.0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22.0对2007-2018年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1250篇文献进行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时序、研究力量、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知识图谱等方面比较比较,发现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幼儿社会化发展、攻击性行为表现及教师介入、幼儿个性化发展及干预方式四个主题领域,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攻击行为特征、幼儿攻击行为表现及影响、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研究、幼儿攻击行为发展因素探究、控制及预防五个主题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一般攻击模型(GAM)侧重考察暴力性电子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感、生理唤醒水平和攻击行为的影响,而一般学习模型(GLM)侧重探讨非暴力性电子游戏对个体成长的正面影响。两者的基本思想是:长期接触某种类型的电子游戏会导致个体人格特质的改变,并调节其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有关电子游戏对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如游戏者对现实暴力脱敏的内部机制、亲社会性电子游戏对游戏者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等,有待全面探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观察统计、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当下世界篮球运动高速发展的今天,攻击性防守更加流行,身体对抗越来越凶狠,越来越具攻击性;并且,新规则的出台,更加符合攻击性防守的技术特点,未来篮球运动将更加注重攻击性防守的技、战术运用。  相似文献   

19.
受整个心理学认知发展趋势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使这个领域重新成为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介绍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是如何分析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其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已有攻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形成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操作性定义。在对心理学本科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形成抑郁症状大学生的初始问卷,并对694名大学生进行初测,形成正式问卷,确定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正式问卷分为自我攻击和社会性攻击两个分问卷,随后对2 53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测量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的检验等,最终确定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包括自我攻击和社会性攻击两个分问卷。数据表明,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分问卷各因素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作为中国版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