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研究者认为在舍勒思想的发展中展现着三个“谜”:⑴为什么舍勒没有为他关于价值和人格的明察提供现象学的基础?⑵为什么舍勒在《形式主义》之后转向宗教、形而上学的研究,而未完成其伦理学?⑶为什么舍勒会从一神论的立场突然转向泛神论的立场?斯佩德的《舍勒的伦理学人格主义》针对这三个谜,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体现了一种追寻舍勒思想发展的连贯性的努力。结合斯佩德的论述来分析这三个“谜”及其解决,并检讨之或补充之。  相似文献   

2.
3.
4.
我们从舍勒研究中有关人格是否是实体的争论开始,进而将人格存在规定为“行为实体”,并通过对作为“爱的秩序”的“行为实体”的进一步讨论来规定人格的存在样式,即“人格生成”.这种“人格生成”与人格的“个体规定”和“自身之爱”紧密关联在一起,或者说,只有通过人格的“自身之爱”和“个体规定”,“人格生成”才得以可能.人格最本真的存在样式,并非某种静态的“人格存在”,而是动态的“人格生成”.  相似文献   

5.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文化人格最能体现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人自身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存在传统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与后现代生态文化三阶段文化观念并存的状况,文化建设要求实现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转型。与此相应,人自身的建设也包含着现代主体性人格的建设和生态文化人格的建设两方面课题。文章还具体论述了现代主体性人格与生态人格塑造的具体方式,认为文化人格的塑造应从社会环境建设与主体自身修养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德"在上古文献中不仅有相当高的复现率,而且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政治、伦理、宗教、民俗诸多领域常常处在核心位置。两千年来经学阐释学一直把它囿于伦理界域内。本文希望正确的词义破解能够纠正这一偏见,以便为其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格的形成与发展 ,固然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道德环境密切相关 ,但是直接决定人格倾向和人格水平的是社会法治状况。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越高 ,人格就越完善。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 ,加快现代化进程 ,就必须注重和加强人格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 ,法治的推进也是不可懈怠的  相似文献   

8.
知识社会学是舍勒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舍勒明确区分和论述了知识的三种类型:宗教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和实证知识。在批判孔德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舍勒阐明了知识三种类型的关系:三者是一种同步性关联而不是延续性关联,因此,知识类型的关系是共存与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运用知识类型的相关理论,舍勒详尽探讨了谐调时代这一时代主题:首先,人类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谐调;其次,谐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谐调;最后,对于种族谐调与政治谐调,舍勒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但总体而言,他认为谐调是人类未来的必然趋势。舍勒关于谐调时代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舍勒的位格主义伦理学具有生存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首先,懊悔行为揭示出位格作为负罪之在的生存论本质;其次,价值偏好行为认识到先天价值秩序的存在,而价值实现行为说明只有位格才是道德价值的担负者;最后,爱在情感行为中的本原性地位说明位格在本体论上首先是爱的存在,而观念的爱的秩序则为位格实际的爱的秩序指明了方向。舍勒的位格主义伦理学是伦理学理论中的一种新范式,但对于作为其方法论基础的现象学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康德哲学里,先验与后验的区分对应于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康德认为,只有形式的东西才是先验的东西,而质料则一定是经验的东西.但是,在舍勒看来,这种对应性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错误.因为先验与后验的区分是绝对的,而形式与质料的区分则是相对的.真正先验的东西是不借助于包括形式在内的一切在先条件而直接被给予的东西,也只有这种没有在先条件而直接被给予的东西才是先验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质料作为直接被给予的东西,就是先验的东西.作为直接的被给予物,先验质料物也就是被给予的自身物.相对于各种普遍定理而言,这种质料反而是构成它们之规定与前提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知己”、“知彼”与“抉择”是生涯规划的三要素。在假定已知“知彼”、“抉择”的条件下,“知己”应涵盖的内容与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是同一的。认识自己与认识客观世界是无法剥离的。生涯规划中的认识自我,就是要研究自己的人格并加以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金和 《东方论坛》2011,(2):44-47,63
物质文明取得丰硕成果后,和谐人格的培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日常生活的生存实践逻辑表征为场域、资本、惯习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社会主义和谐人格的培育,即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日常生活实践场域出发,基于作为惯习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化的世界文明成果的文化资本作用力,促进和谐人格的生成及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图为人类行为提供正当性基础的伦理学究竟是基于理性还是情感,一直争讼不已。如果说的确有一种情感伦理学,那么也就意味着必定存在一种有序的情感以及相关的事实域。马克斯·舍勒通过严格区分意向性感受活动与非意向性的感受状态,确立了一种与表象、知觉、判断等那些具有客观化功能的意向性行为并行而独立的意向性行为类别,这就是意向性感受活动。人类最直接的情感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是这种意向性感受活动。在这种意向性感受活动中,直接被给予的是价值事实,或者说,价值在这里作为一种本原事实直接被给予。不仅如此,由于意向性感受行为是以偏好和爱这两种意向性行为为基础,而偏好与爱则具有揭示与打开秩序的功能,因此在意向性感受行为中被直接给予的价值不仅是一个事实领域,而且是一个有级序的事实领域。如果说价值及其秩序构成了伦理学的事实基础,那么打开这种秩序的爱则是伦理学的本原基础。不过,这种爱实乃一种理性之爱。  相似文献   

14.
播音感受是播音主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经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认知,产生并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现象。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成方式,即线性循环式生成和直觉式生成。播音感受属于播音创作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既涉及播音创作本质性问题,又寓于播音创作的基本创作环节之中,在传播层面、创作层面、表达层面、审美层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教化功能对发展健全人格起主导作用。"人格面具"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一个方面。从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分析人格健全发展有三条路径:一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外部条件与自身条件的和谐统一;二是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匹配;三是应用人格"大五"模型将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条件下所期望于人们的各种理想人格品质,是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这种人格范型具备和谐人格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标志特征.和谐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保证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其条件是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伟大的风景画家柯罗的绘画感悟入手,以感受自然风景、感受人文风景和直观感受与分析三个方面阐述了感受在风景写生中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理性分析对于写生绘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本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格建构"其实是个体"自我品质"与"自我行为"的不断建构过程,由于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榜样群体"、"教养方式"、"人格典范"不同,导致了儿童在社会化中所获得的"人格烙印"也就不同。笔者根据长期的跟踪调查与行为研究,将儿童社会化"人格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烙印"分为:类植物"人格烙印"、类动物"人格烙印"、传统"人格烙印"及理想"人格烙印"。  相似文献   

19.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度关注“预设”而淡漠了“生成”,这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自由空间的缩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简化“预设”,而突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并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近几年中国的各大美展上,不难看出当代中国具象油画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那就是在这些油画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感受后的真实"。这些带有真实感受的油画作品所带给观者的震撼和感动是十分强烈的,同时画面中鲜明的个性表现方式,使得画展上的油画面貌更为丰富。一幅幅带有明显表现意味的具象油画作品在一次次刺激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