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虚无主义本质上源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即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坍塌这样一个思想事件。晚期海德格尔在对这一事件的沉思中判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个判定源于两个错误的前提: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产—消费的人。这两个判定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根本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克服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而且还包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巨大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是指发端于古希腊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哲学传统,人类最古老的知识体系当属"形而上学".然而随着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在此一背景之下,身处转型期的国人也不加区分地追逐所谓的反"形而上学"潮流,致使转型期的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形而上学"之根,以至于百余年来的中国文化重建工作步履维艰,成效不大.笔者认为"形而上学"对于人、文化乃至文化的重建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对雅可比首先使用的现代"虚无主义"概念来说,"物的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构成一个根本问题。现代主体性哲学必然孕育着一种虚无主义的质素与倾向。"物"的现代发生依赖于现代主体性。由主体性奠基的物世界,在现代文化中承载着为意义世界进一步奠基的职能,而这就是乌托邦的现实化背景。在被设定的一致性关系中,物世界与人的基本价值世界、崇高价值世界之间也产生了麻烦和矛盾。据此,根据被否定的是古老诺斯替主义中的物世界,还是现代思想执著于的人的基本价值世界,抑或崇高价值世界,甚至最后可能是超人一切努力作为的根本意义,可以确立虚无主义的四个层次,厘定讨论虚无主义的基本范围。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法哲学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由"的法哲学。其哲学基础是被称之为"人本主义"或曰"个人主义"的事物,这正是当今西方世界观的核心与精神。在宏观的历史观看来,人本主义必然走向虚无主义。人本主义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由西方主导的近现代亦将结束,我们必须寻找新时代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之间建立起某种学科性关联,源于"文化"在我们时代爆发出的巨大力量和深刻影响。我们知道,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对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可经营性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市场价值转换赢得了合法性身份,也让文学艺术产品的商业潜能开发有了实现的合理空间。当"文学的商品性"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边缘话语,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学科融通也就开启了它的历史性征程。自此,文化产业之于  相似文献   

6.
尼采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对生命的意义作出解释 ,并揭示了时代所患的虚无主义病症 ,“上帝死了”是他用来概括欧洲虚无主义的基本命题。他进而对欧洲虚无主义的由来作了追根溯源的探究并得出结论 :其根源在于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 ,即柏拉图奠基的世界二分模式。这一模式把世界分为变动不羁的现象界和不变的本体界 ,尼采指出 ,所谓本体界是用逻辑手段虚构的道德化本体。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贡献 ,其中 ,有两个观点对于当代哲学尤具启迪意义 ,一是对于语言在传统形而上学形成中的作用的分析 ,二是透视主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遂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在此一背景之下,身处转型期的国人也不加区分地追逐所谓的反"形而上学"潮流.这种对于"形而上学"的态度是不公平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形而上学"对于人、文化特别是文化的重建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源于对现代性批判的共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相遇。二者既有相通之处,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前者指引人们向着自由、解放奋勇前进,后者的"消解"运动却最终导致虚无主义。但他们的相关理论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外交哲学的视角理解"和谐世界"理念能够使人们更深入地解释"和谐世界"的内涵.新中国的外交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进步思想三个来源,其中和合文化是其根源与核心.中国外交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这是外交哲学与外交实践互动的逻辑必然."和谐世界"是和合精神的时代反映,也是对"求同存异"思想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0.
自然科学在学科上的分化,西方近代哲学隐含着一个哲学与全部科学之间的论题,它表现为哲学面对科学的自我思考,这种思考在近代之末使哲学成了"科学之科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只是哲学."无定性"的哲学使其关于自身的观点处于恒久的变化中,并与科学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使命不在于使哲学站在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当代生存权辩护,而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世界的反思,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印度尼西亚的立国哲学基础,潘查希拉源于印尼的核心文化——爪哇文化——这一点无可非议。从苏加诺的"旧秩序"时代到苏哈托的"新秩序"时代,两个风格相异的统治时期对潘查希拉的解读也大相径庭。对同一建国哲学不同时期的不同解读,所折射出的是这一哲学根基的变迁,即爪哇文化随时代而发生的变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老的爪哇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在此状况下,政治层面的哲学基础解读自然会发生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就不难解释从苏加诺到苏哈托随政权的变迁,对潘查希拉从"国家哲学"到"个人哲学"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六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源头,它是价值和知识的共同体.中国哲学与文学都源于六经,两者有天然的关联.中国哲学重视"文以载道",认为文章的灵魂在宣示价值理想,同时通过对"文德"的强调,彰显人格修养对作品内容、形式的基础作用,为文学创作导正价值方向.中国哲学注重现象,重视体验,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呈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艺术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精练概括,更是哲学解释学在艺术中的体现.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境象表达,而精神世界是一种总体性文化积累,是艺术创造、欣赏活动背后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学研究如何伴随它的时代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回应具有前沿意义的三大追问:"道德哲学"如何"成哲学"?"伦理学"如何"有伦理"?"中国伦理"如何"是中国"?"不惑"之境的要义,是以认同与被认同为核心的现代中国伦理学的安身立命。"成哲学""有伦理"是在现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中的"安身",核心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中国"是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立命",核心是中国气派。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现代伦理学面临"哲学认同"的危机,危机源于两大学术误读:对于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哲学气质的误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关系的误读。现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回归"精神"的家园,透过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而"成哲学"。"无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研究最明显也是最具标志意义的"惑","道德"的话语独白导致"无伦理的伦理学",它根源于中国伦理学传统的断裂和康德主义的影响。"是中国"不仅是中国理论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中国问题意识,而且是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研究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天命;不仅关乎伦理学研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关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自立。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完成三个学术推进:由概念诠释系统到伦理道德一体的问题意识的推进;由学术气派到学术使命的推进;由"礼义之邦"到"伦理学故乡"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涵盖而颇广,它包括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建筑、文学、艺术、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等等,而哲学则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总和,或曰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且由文化素质所决定。 同时,文化也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同一时代的文化会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均有其基础精神,或谓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与自然科学构成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时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深层要求.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客观上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为当今世界所特别关注.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把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视为过时或根本无意义.笔者不赞同此观点,本文通过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历史考察,进而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主体性原则的消解,不同个体在后现代社会逐步失去存在的确定性根基,价值论上的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的一个精神困境。庄子哲学对语言系统的破解极具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但是,庄子哲学在解构名和言以后,却开辟了"道通为一"的生存之境。这种境界的存在使得庄子哲学在化解当代虚无主义、重建人类生存意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北美媒介生态学者保罗·莱文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的新知识进化理论知识—技术观在技术哲学、媒介生态学领域引起激烈争论。该理论既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非完美认识论影响,也受到坎贝尔的进化认识论启发,为我们管窥知识与技术在西方科学哲学中的新进展并对其进行跨学科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照。  相似文献   

19.
"直观"在康德数学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既是数学学科知识来源的基石,又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极大便利。然而,数学及一般自然科学需要超越感性直观,迈向知性建构,进而迫近理性的本体世界。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判断力"是连通科学与美学的重要桥梁,其深刻揭示了以美启真的可能性,也是解释科学美问题的极佳理论资源。"直观"源于感性而又超越感性,其在"判断力"的层面完成了向更高层次的复归。康德哲学以认识论为起点,以审美和目的论为纽带,最终指向道德伦理,营造了一个真善美一体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智慧在医学上的精妙运用,是非科学的.脱胎于近代西方哲学传统、崇尚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西医和源于"天人一体"哲学智慧、崇尚辩证治疗的中医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否定中医现象的屡屡发生,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和科学主义世界观在中国蔓延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