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说张爱玲是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其实,张爱玲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50年代之前,而且大多写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理当归人“中国作家”之列。可是,“张爱玲在一般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列名的”。这也实在太过冷淡了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台港及旅美作家倒是挺看重张爱玲,不但出版了她的主要作品,而且把她的创作成就摆在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著名作家“等高”的位置上。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甚至称张爱玲为“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①;“中国当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o。他还认为,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  相似文献   

2.
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的新热点如果从《当代》1979年第一期首次发表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算起,大陆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迄今已经十年.在这十年里,随着一阵又一阵港台文学热的浪潮涌过,对台湾文学进行学术本位的严肃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进入1989年以来,已经举行的和拟议中即将举行的各种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一个普遍的趋向是,把当代中国文学(不仅是大陆文学,还包括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等)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上来进行整体的考察.这不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我们过去习惯于只指  相似文献   

3.
商潮与文学三题——梁凤仪小说谈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博士,在繁忙的商务活动间隙辛勤笔耕,七八年间,创作了50多部“财经小说”。这些作品,无论在港台、海外华人社会还是中国大陆都成了畅销书。我总以为,这些作品不但给我们提供了香港这个发达的自由商业社会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图,而且还向我们呈现着一种文学的存在方式,提示着这种发达商业社会文学发展与创作的某种态势。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思考以至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走红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近二十年来在中国大陆又掀起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的“张爱玲热”,至今没完全消退。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并逐渐边缘化的文化背景下,张爱玲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离不开作家自身的个人魅力,以及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受众的选择与满足,正是传播者、媒体、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共同作用,打造出这一华丽的文化盛宴,为市场经济下的文学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卢芳 《理论界》2013,(10):124-126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沦陷区文坛的代表女作家,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后来,张爱玲离开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沦陷区作家逐步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他们犹如出土文物般受到特别的重视.张爱玲的小说先在港台兴起,继而在内地火爆,她的小说重新被整理、出版,以致于产生了不少“张迷”,目前在文学界不知道张爱玲的人很少.为了探求这一文学现象,本文拟通过文化审视、女性主义批评、文艺心理分析等方法的使用来进行考察并论述.  相似文献   

6.
大陆在制定吸收境外投资政策和港台投资者在考虑向大陆投资时,都视大陆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因素。虽然在十年来的投资过程中,双方都实在地感受到了这种因素的影响,但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往往被估计过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涉及到对大陆和港台合作前景的评价,因而有必要对大陆经济体制现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审美趣味多样化的时代,文学也自然地展露了她自身丰富多姿的本来面目。“严肃文学”在中国大陆也已不再是占据文坛的唯一主角,港台大量言情、武侠等通俗文学作品畅销图书市场,风靡着许多不同层次的读者。在香港众多的所谓非“严肃文学”作品中,亦舒的言情小说因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而赢得香港本土及大陆广大读者的欣赏和痴迷。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创作生命力和经典化过程是研究者瞩目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双语创作、港台文学、翻译文学及海外文学角度立体眺望,藉助女性主义、文化消费等理论视角,以发现张爱玲文学世界的多重价值。文本内外的阅读、观看、聆听,复杂、参差、跳跃,得失成败之间,为汉语写作的世界化道路留下了探索的印记。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本文从她的独特人生际遇与生命体验出发,认为悲剧生命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决定了张爱玲认同凡俗人生的求真求美的文学观.她把写出"人生味"(也即"人生安稳的一面")视作衡量作品真实性的准绳,对小说艺术性更是孜孜追求,由此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张爱玲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创作的雅俗方式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认为张爱玲小说首先关注与市民大众的阅读沟通,其作品以写"世俗"生活为主,接近通俗文学文体和载体,流行于市民之中,即写俗近俗通于俗.但她并未沉湎于"俗",而是在"俗"的基础上,化入她独到的才情哲思,终于使作品能从俗中见雅,有时能以俗为雅,显示出独到的创作路子,也代表了现代高雅文学适应文化市场时所表现出的成熟姿态.张爱玲作品对当下文学文艺和文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港台与大陆往来的频繁,港台词语也大量涌进大陆,使大陆词语产生了某些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2.
流言的世界     
吕丽娜 《兰州学刊》2008,(Z1):180-181
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孤岛上海,张爱玲的作品明显区别于当时上海两大文学派别:抗战文学和闲适文学,张爱玲以独特的语言,描写一个个突兀的故事,在中国习以为常、入世近俗的故事里,却浸透着无边的绝望,张爱玲记录下那个时代本真的生活和感受,这为后人留下了从各种角度阐释的空间,文章从张爱玲文本的情感世界入手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赵启鹏 《东岳论丛》2006,27(4):105-109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革命英雄叙事和港台的侠客英雄叙事作品都深受其影响。在叙事表层,此两类英雄叙事的小说在英雄人物的成长道路上往往都设置了“极限情境”的模式;而这种表层的相似性昭示了二者深层的文化相通性,具有神话学上的仪式象征意义及民族文化上的同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的浸染和西文文学的影响如此深刻地集于一身,使众多读者对她的作品深感痴迷.其作品从创作题材、创作方法到表现技巧等诸多方面,都显示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简要评述杨若萍博士<台湾与大陆文学关系简史>一书,指出:杨著以详实的史料勾勒两岸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并将大陆文学看作是台湾文学的母体,以批驳强行将两岸文学分割开来的"本土文学论"者的错误论调,其立论之平实,论证之谨严,足为细辨"巢痕"之力作,也使我们这些置身岛外的人们对台湾文学的发展与走向有了相当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两岸文评界都常可听到这样的说法;“搞港台文学的都不是一流学者”,“其实台湾文学由台湾学者来研究最合适”。对前一句话,我们不妨将它作为一种激励和鞭策;但后一句话,却不能不引起我的诸多联想和思索。台湾文学由台湾学者来研究,自然是合适的,但如果说台湾文学只能靠台湾学者来研究,即不尽然。这正像北京文学未必全靠北京学者来研究,上海文学也未必是上海学者的专属领地一样,何况俗话还说“旁观者清”呢。其实,大陆学者在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存在着海峡两岸研究界的…  相似文献   

17.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张爱玲在拟定这个书名时,她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作品将讲述一段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但是,读完了张爱玲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使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①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吐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相似文献   

18.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本文结合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观,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张爱玲文学卓然不群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哲学视阈的隐喻研究与文学领域的隐喻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试图结合语言哲学领域及文学领域关于隐喻研究的共性,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基础,对隐喻的多重功效进行具体分析。通感的融入、意象的提炼及跨领域映射是张爱玲作品中隐喻的重要特征。其文中出现的隐喻符合现代隐喻观对隐喻的界定,即:隐喻能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价值,使之具备一种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20.
还是在以二元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学批评原则独尊地位遭到挑战、怀疑之际,我们就觉察到,类似“百家争鸣”的本世纪上半叶应该存在这样一个阶层,一批作品,其立场、观念、价值等不能以“进步──反动”这一简单构架加以衡量。带着这一疑问,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1949年左右离开大陆赴海外卜居的作家: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林海音、琦君、徐钟等,果然从他们的创作中发现了别一番天地,别一种美学形态。随后,大陆上徐志摩、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也相继热了起来,一直被进步文艺视作暗潮的“鸳鸯蝴蝶派”也重新整理面世,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