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宏观上,"枫桥经验"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在中观上,"枫桥经验"是预防犯罪的经验。预防犯罪观是可从"枫桥经验"中予以深度挖掘的一种"智识矿藏"。而类型化预防犯罪观、适度控制性预防犯罪观、融合性预防犯罪观和理性交往预防犯罪观及前述预防犯罪观所引申出来的"软法预防犯罪观"与"恢复性预防犯罪观",是"枫桥经验"在预防犯罪上能够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在社会转型快速纵深发展时期和社会价值观越发多元化和冲突加剧化的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所启发出来的预防犯罪观,有着响应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且将大大丰富现有的犯罪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纠纷主要是基于物质利益的矛盾,呈现出广泛性、暴力性、群体性的趋势;而政府和司法机关公信力不足,又严重影响干群关系。“枫桥经验”是以坚持群众路线为基础、坚持群防群治来控制犯罪的一种社会控制模式,且着眼于矛盾调解,与当前转型期处置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有内在的契合。借鉴“枫桥经验”,分析我国转型期社会纠纷的特点,可以理出当前我国犯罪控制的一般路径: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建立以人民调解制度为核心的预防体系,避免矛盾的扩大和纠纷的升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分配制度;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进服务意识,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普法教育,构建良好的社区法治氛围,为刑满释放人员创造回归社会的机会,开辟悔过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创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枫桥经验”,经过近六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由改造“四类分子”的样板——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的典范——社会管理的范例——社会治理的典型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在不同历史时期,“枫桥经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基层治理领域攻坚克难、铸造辉煌的一个缩影。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不但传承了“枫桥经验”的优良传统,而且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调解”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大调解”,“大调解”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法.以“大调解”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枫桥经验”是典范.“枫桥经验”以“大调解”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构建调解网络,构建“大调解”平台与机制,建立以调解人为品牌的专业调解中心.从“枫桥经验”以“大调解”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我们可有如下启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必须坚持专群结合,必须重视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自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并且不断发展的宝贵经验,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新时代"枫桥经验"蕴含着群众路线、党建引领、源头治理、"三治融合"、科技支撑等社会治理优势。这些治理优势在治理民主、治理决策、治理成本、治理规则、治理效率方面的优化,是"枫桥经验"治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转轨时期四川农村社会不稳定的现状、原因及其制度上的障碍,从社会的犯罪预防的法律分析路径入手.提出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及其预防措施:(一)加强预防犯罪.从意识建设入手.继续深化普法建设;(二)加强中国特色的预防犯罪的措施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用;(三)注重对农村社会的特殊刑事政策的运用,区别对待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四)注重农村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结构和犯罪现象的关系;(五)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政治经济状况,消除犯罪的谤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开放节奏的加快,各种新旧矛盾纠纷和不安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交替频繁出现.基层公安机关必须顺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按照"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掌握主动、强化联动、抓住重点、依法教育,有效破解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调解"难"、化解"难"的瓶颈,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健康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港南区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剖析了犯罪原因,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一是应从家庭抓起,优化家庭环境;二是从学校抓起,优化学校环境;三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是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危害极大的犯罪。理论界就此罪的预防和治理的著述很多。本文拟在深入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发展的成因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反黑"斗争的经验,探索预防和治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良方,以期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综合为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它主张全方位、多种手段防治犯罪;主张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中央、地方、基层、家族的力量,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手段,实施预防、教育、惩罚相结合的全面社会治安管理,达到社会犯罪综合为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项目进村”是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也是重塑国家资源分配体制的重要渠道。现行资源下乡体制下,乡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构筑了一整套“精细化”的公共产品分配、管理和输送体系。这在确保国家意图高效率投射乡村的同时,也因过度技术性的流程把控削减了对乡村实际面向的关照,从而出现产品供需脱节、服务目标替代、内生服务能力削弱等“公共服务弱化”的意外后果。对此,厘清涉及“需求识别”“定向配置”“长效管理”等价值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逻辑,对改善“项目进村”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时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不仅应推动现有服务资源供给评价方式和多元参与模式的改良,也应促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和内生机制的革新,实现“过程精细”和“结果精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问题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因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的障碍而产生的特有社会现象."城中村"给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任务是改革现行与农村城市化不相适应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大量新的"城中村"产生.其次,对已成型的"城中村",应从物质形态改造入手,以关乎村民根本利益的房屋清理确权为切入点,均衡各方利益,多渠道筹资,统一征地拆迁、规划建设、落实安置,推进"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本文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认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是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切实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以“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是解决其目前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社区化推进农村“六大员”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六大员"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六大员"与农村社区化建设进行对接,提高"六大员"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小人物的研究在批评界长久缺失.透过宏大叙事和典型化原则理论,可以洞见到作家在避讳许多文艺禁忌的同时对小人物的语言、爱情和吃喝描写达到自由纵情的狂欢境界.狂欢式写作揭示十七年时期小人物的生存本相和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产权房"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争论的热点,但是各种有关"小产权房"的观点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对"小产权房"命名不准确、分类不合理,提出建立"集体用地流转制度"时忽略了其应有一定的限制。通过分析"小产权房"法律特征,赋予其法律意义上的名称"村镇集体土地商业住宅",进一步界定其为"建筑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销售给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住宅"。通过对"村镇集体土地商业住宅"的重新分类,提出对"小产权房"进行"分类规制"的建议,并提倡建立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同时强调给予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化现实模式的一种。目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现状离市民化的目标体系甚远一影响“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素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权利、生活质量.据此,提出推进“城中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安全和弱势群体社会保护长期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农村社区和少量制度安排。但在转型期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传统保障已陷入困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缺失带来的影响已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安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安全”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安全网,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南宁市“城中村”———淡村、新屋村改造中涉及的问题属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土房管、户籍治安、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社区结构等多方面的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情理"之干中国人,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且是一种正义观。农村基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经常遭遇法与情理的冲突。为了防止矛盾激化,法官不得不在法与情理之间采取沟通策略:在具体案件中利用情理地方性知识,采取当事人容易接受的语言与行为进行说服,甚至用非正式的方式操作法定制度,用法官的话说就是"乡下锣鼓乡下敲",其实质是把审判的合法性转化为道德上的合理性,从而使审判获得当事人和社会的承认。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中的法律与政治分化程度低下,司法往往成为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