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量刑的概念和特征、量刑的地位与作用、量刑的世界性趋势及量刑理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地位等四个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量刑是人民法院对具体的犯罪分子依法裁量决定具体的刑罚的审判活动,量刑在国家的刑事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量刑既是实现刑罚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前提,也是实现我国刑法任务的手段。目前量刑的世界性趋势是量开4缓和化”和虚无化。在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学体系中,量刑理论应与刑事立法论、定罪论和行刑论处于并列平行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刑罚目的问题是刑法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刑罚目的是刑法学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核心,对刑罚论和犯罪论的构建和发展以及刑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具有深刻的制约和影响意义。因此,重新反思刑罚目的在我国刑法学理论中的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刑罚目的与量刑基准关系密切,量刑时必须考虑预防犯罪的目的。积极的一般预防论在目的刑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试图从提升公民的法律信仰、发扬公众的守法精神、强化一般人的法律忠诚信念的角度正面论证一般预防的积极效果。但是,它所提倡的量刑基准可能不利于实现预防效果,无助于提供清晰的刑罚限度,导致处罚的扩大化和严厉化。通过反思积极的一般预防论中量刑基准的缺陷,可以给我国刑法理论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年我国刑法学界,刑罚个别化原则正日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刑罚个别化原则有其内在的合理根基它在方法论基础上得益于近代犯罪学对刑法学的推动;在伦理内涵方面体现了人性关怀;在价值追求中实现了公正圆满.刑罚个别化原则不仅仅是一个量刑原则或刑法原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刑事政策原则.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高铭暄教授为我国刑法学理论和刑事法治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其刑法学思想极具中国气派,又富有国际视野,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刑事立法思想。他强调立法应当立足中国本土的国情和实践,积极吸收现代法治文明的成果,并且不断推动刑事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第二,刑法理论思想。他倡导坚持和完善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建立相对独立的刑事责任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犯罪理论,实现刑罚理论的现代化。第三,国际刑法思想。他主张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措施、反腐败刑事规制以及刑事诉讼法的完善等方面,应当积极借鉴国际刑法的成果、回应国际人权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需要从刑事立法层面走向刑事司法,并在具体的刑罚裁量中发挥其现实作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内涵在于“区别对待”,其整体从宽的刑罚倾向并不能否定其内在的从严惩罚的必要性。累犯从重处罚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法定量刑情节但同样需要呼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在精神,并在对应刑罚更为严厉性处罚的同时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差异化内核贯彻其中,在具体的刑罚裁量中实现刑罚均衡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体与程序的一般关系、刑事和解的实体法缺位、刑法解释的张力不足以及实体方面的研究薄弱,必须转换视角,从程序转向实体。刑事和解的实体法定位路径存在责任中心与量刑中心之争,可依据能否发挥刑事和解的刑罚宽缓化功能、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大小以及是否与程序法相衔接等标准进行选择。应在刑法中确立刑事和解的法定量刑情节地位,并对刑事和解内涵、从宽处罚功能等进行完善。刑事和解全面入“刑”,对于实现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良性互动、推进刑事和解良性运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建设与刑罚轻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的价值观是刑罚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贯穿于制刑、量刑和行刑等整个刑罚制度的运作过程中。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实行刑罚轻缓化。刑罚轻缓化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加强刑罚轻缓化的宣传教育、提高法官素质、限制死刑适用、下放酌定刑的核准权、加大非监禁刑的适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刑事新派是刑语法学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刑事新派提出了刑罚的个别化、目的刑论、主观主义、社会责任论等刑法理论,推进了刑事法学领域的根本性变革。文章从主观主义、社会责任论、目的刑论三个方面,对刑事新派刑法学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0.
虽然目前倡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但从现行刑法典的刑罚体系上看,我国现行刑法在量刑上还是一部偏重的刑法.在刑罚轻缓化的世界大潮下,我国也应该充分考虑国情,摈弃重刑化思想,这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死刑的严格限制适用政策以及罚金的适用与刑罚轻缓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刑罚轻缓化、文明化、科学化.在刑罚轻缓化语境下修正盗窃罪刑罚之不足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这也是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刑罚轻缓化趋势及其价值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轻缓化,是体现刑罚人道性和不可避免性的制刑、量刑以及行刑方面的宽容、轻缓的一种价值理念和制度取向.刑罚轻缓化以人权保障与刑罚效益为价值基础.刑罚轻缓化是人权保障的平衡性和作为人权保障手段之法治运行的自发性的必然诉求,它有利于节约国家刑事司法资源,节省用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资源等社会资源,降低其制度化成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刑事政策的盛起,以及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拓展,损害赔偿被赋予更多的角色,在刑事法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此语境下,损害赔偿能否成为除刑罚、保安处分以外的“第三轨”的命题成为刑法学界争议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刑法中,损害赔偿功能比较单一,因此,拓展损害赔偿新路径,正是刑法学者与实务界探求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罚模糊裁量方法(即传统的综合估量的量刑方法)导致我国刑事审判长期存在着"重定罪轻量刑、重经验判断轻理性决策、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的弱点,导致相同案件因法官不同而量刑轻重悬殊的形式上"合法而不合理"以及在量刑的过程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现象,从而引发量刑擅断、司法腐败.在刑罚模糊裁量引入模糊集合中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可结合具体案件,把模糊的量刑情节和法定刑幅度数值化,从而为法官断案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相对客观的量刑参考,减少由于个人因素对断案带来的偏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现代刑法学的视角,分析了刑事古典学派罪刑均衡论的价值得失。认为罪刑均衡是报应论和功利论的必然结论。它蕴含着节制刑罚、维护刑罚公正和一般预防的价值。但是,也带有抑制刑罚特殊预防功能的弊病。  相似文献   

15.
我因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始终存在分歧,这根源于对刑事责任的本质的理解差异.在德、日刑法理论中,尽管存在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的争鸣,但其基本语境和犯罪论结构决定了"责任"表明的是一种由主观罪过引起的可谴责性,是否具备"责任"是犯罪成立评价中的重要阶段.立足于我国语境和刑法理论体系,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后,行为人应该承受刑罚惩罚的法律地位及价值评价.应受刑罚惩罚性是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宏大的刑法刑事政策化语境下,可罚性阶层的运用无疑是其中一条现实可行的进路。可罚性在刑法之内可以起到联结犯罪论与刑罚论的桥梁作用,能够有效地缓和犯罪论与刑罚论的紧张关系,平衡罪与刑的矛盾和脱节;在刑法之外可以起到刑法与刑事政策的沟通节点的效果,减轻刑法与刑事政策不同步性所造成的立法与司法损耗,是立法者根据某种刑法以外的公共政策目的例外地设置的犯罪成立要素。有鉴于此,应该赋予其犯罪论体系范畴的地位,作为有责性之后的独立阶层。这对于实现刑法预防犯罪的效果、控制刑事责任的范围、实现刑事政策的目的追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量刑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量刑不平衡的现状及成因量刑平衡是实现置刑均衡、抑制罪刑冲突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刑事法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审判实践巾’;规不平衡的情况还相当严重。例如,某种行为在这一地区认为是犯罪,在另一地区则认为处不犯罪;这个时期认为某种行为构成轻罪,另一时期则认为该种行为构成重W:犯罪性质相同,量刑情节类似的案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甚至不同审判人员之间,对犯罪人适用的刑罚却相差悬殊。刑事审判中日趋严重的量刑不平衡问题及其所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刑罚人道主义是刑法学的本源性问题和现代刑法学的三大原则之一,在刑法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刑罚人道主义的起源、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刑罚人道主义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在理性的视野下揭示刑罚人道主义这个基本命题在刑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王觐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刑法学家,其立足于新派刑法学的基本立场,对刑法学理论展开了系统研究。王觐的刑法学思想集中体现了犯罪论中主观主义与刑罚论中目的刑论的特色。对王觐的刑法学思想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刑事审判工作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确认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而当被告人被确认已经构成犯罪之后,就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有罪判决中的具体刑罚是人民法院以国家名义对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所作的一种否定评价,它既表明了国家同犯罪作斗争所持的严峻态度,又体现了刑罚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目的。定罪量刑是刑事审判的两个主要内容,定罪是量刑的前提,量刑是决定具体犯罪的法律后果。毫无疑问,正确的定罪为正确的量刑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定罪正确并不表明量刑适当,因为认定犯罪和处以刑罚有其各自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光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