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宁夏城乡差距及二元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宁夏的二元结构是自然过渡性二元结构和制度约束性二元结构的混合体。在这两类二元结构的推动下,宁夏城乡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目前宁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进入高度不平等状态,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城乡收入差距为主来研究二元结构问题,首次测算出宁夏居民收入分配总体差距系数,并非常关注城乡在人文等诸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基层党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完善结构形态与自身功能发展、团结凝聚群众和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一元化领导方式为国家集中社会资源、实施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撑。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单位党建体制,使基层党组织在城市和农村各单位承担着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职能,发挥着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传统优势。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国家意志能够融入社会细胞,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均得到了高速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没有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而缩小,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扩大。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的非均衡发展问题非常突出,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刘爱梅 《兰州学刊》2004,(4):206-207
农村社会发展滞后是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 ,畸形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统筹城乡二元社会分割的状况 ,“转移剩余劳动力”比“反哺农业”更重要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艳 《北方论丛》2006,(5):133-135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社会怎样,城乡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因而研究转型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的城乡关系自然就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绕不开的深层矛盾。我国的城市化也是被广泛探讨的热点问题。通过回顾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化道路的演化进程,挖掘其阶段性的特点及内在原因,探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琼州学院学报》2017,(3):72-81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如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起点和起因、影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因素及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路径选择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问题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起点、起因和根源认识不清;把二元经济结构与"三农"问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混淆;在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思路上过度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分析二元经济结构跟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存在想当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与应有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变化轨迹的归纳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特定时期曾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逐步消解这种二元结构已势在必行。"嘉兴模式"和"晋江模式"在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尝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它们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未来演变的应有方向。  相似文献   

9.
杨健  关慧 《理论界》2009,(6):14-15
二元经济结构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本文对国外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相关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城乡平衡发展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乡平衡发展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区经济差距和城乡差距是当前国内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有观点认为地区经济差距等同于城乡差距,但此种观点既忽视了每个地区的城乡差距,也忽视了地区间城乡差距的对比.现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例,重点探讨边疆地区县(旗)际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分析指出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由来已久 ,它的实质是对农民最大的不公平 ,产生着有经济、政治、思想各方面的原因 ,它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我们对此必须要有全面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曾哲 《江汉论坛》2007,(6):56-60
中国农村问题关乎民族的治乱兴衰.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战略部署和既定目标,绩效依然难以彰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 "二元结构"制度即一纸户籍管理"条例"直接剥离了城乡居民均衡平等的发展权,遮蔽了广大农民的正当权利,阻却了城乡间公平正义、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科学管理和民主宪政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从双重管制到双重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帆 《学术月刊》2012,(6):71-79
城乡经济关系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理解城乡经济关系的演变逻辑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关键性意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政府—居民、中央—地方双重互动→资源配置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顺次决定机制。在该机制中,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本源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相应的城乡关系也就具有差异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地方的不完全分权与政府—居民的不完全分权相互叠加,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约束条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政府—居民、中央—地方的双重互动也面临着从不完全分权走向完全分权的使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经济差距收敛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各国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渐向一元经济结构过渡。我国提出的现代农业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破解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正确决策,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介绍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考虑转移成本以后,准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是刘易斯转折点的提前形态,这种提前形态与我国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会产生失衡效应和加速效应,从而促使刘易斯转折点提前到来.本文最后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提出了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7.
李瑶亭 《兰州学刊》2013,(1):99-108
随着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以旅游为重要功能的城市呈现出旅游化趋势,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主动对接旅游产业,出现了在城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城市资源、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旅游化.文章从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角度定义了城市旅游化,构建了综合衡量城市旅游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我国26个旅游城市的旅游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通过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这26个城市旅游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旅游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在城市旅游化进程中正确认识城市旅游化水平差异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缩小城乡收入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来主要出现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经济出现了刘易斯拐点,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工业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时期.但中国工业化远没有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现代部门转移,才是消除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在代内和代际的可持续 ,这种可持续不仅仅表现为人类经济社会各个要素系统之间的可持续 ,而且还表现为各个空间区域系统之间的可持续。区域经济从功能上来看 ,是由城市和乡村两大系统组成的 ,城乡经济布局的安排关系到经济增长的公平和效率 ,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我国过去所采取的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形成了妨碍可持发展的“城市病”、“农村病” ,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通过实施新的城乡产业分工和城市增长极布局 ,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城乡分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