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沫若自己多次说,他早期接受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并认为他以前喜欢的庄子、伽比尔和后来喜欢的雪莱、歌德等人都是泛神论者。在郭沫若研究中,“泛神论”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了很多进展。有些研究者指出,郭沫若认为庄子、伽比尔等人是泛神论者,不一定符合实际。郭沫若对泛神论的理解,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泛神论的原意。本文想进一步指出,郭沫若是从自己的美学需要出发,对西方泛神论思想有所选择和改造的,他着眼于泛神论中符合他美学追求和艺术个性的部分,并从泛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以其诗歌和历史剧创作的巨大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但他的小说也写得很有特色。本文对郭沫若小说的开创之功和独特的认识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史学家、史剧家。他的历史剧创作和他的新诗创作,同是发端于“五四”,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他在达两个创作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过程还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历史剧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旣是继承过去中外戏剧家、理论家的传统,又有所发扬,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史剧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评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对于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以及他根据自己创作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却沒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当前戏剧界、学术界正在开展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比较系统地研究郭沫若的戏剧理论和主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而且对目前这个领域的探讨向纵深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揭示郭沫若这一“球型天才”的创造之谜。郭沫若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泛神论”与其说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 ,不如说是他的诗性思维方式。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生长点 ,“返祖”意识与当代意识构成郭沫若创造性思维体系中“叩其两端”的运思方式。从创造学的角度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它呈现出整体性、运动性、开放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对歌德的批评有多次的变化,考察郭沫若笔下歌德的四重形象,对歌德和郭沫若的认知是大有裨益的。郭沫若翻译了歌德的24首诗歌及诗片段,这些译诗成功的极少,但是他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至今犹为一些读者喜爱。这部作品的翻译,表现出郭沫若独特的翻译风格,也是现代白话的翻译经典。  相似文献   

6.
《电火光中》是《女神》中尚未引起充分关注的重要诗作。诗人郭沫若在该诗的前两部分通过对米勒画作的创造性解读,以苏武和他的"弃妻"为镜像,表达了他在家国民族观念牵扯缠绕中的困境。他思念他的祖国,但他娶了敌国的女人。当时在日本留学生界盛行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要求有日本女人的留学生就地离婚,郭沫若的爱国资格受到审查和质疑。郭沫若在这一困境中伸张"国境之外,也还有人道,也还有同胞存在!"的理念,以超克当时的民族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7.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作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卓越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不朽著作是博大精深的。我在这里仅就他早期思想和诗歌创作作一初步的探讨,以悼念我国伟大的诗人郭沫若同志。一郭沫若诞生在一八九二年。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正是我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变革相继而生的时期。一八九八年发生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政变。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年,又发生义和团反对外国侵略的农民运动。一九一一年则爆发了酝酿已久的资产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以自己的风格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有巨大的成就,也有明显的弱点。这些,同他对史学理论及方法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从郭沫若丰富的史学成果中,探求他成功的道路,了解他弱点产生的原因,对今天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郭沫若一生的创作和研究工作都表现出人民性的特色.他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史学研究和文艺研究中提出了“人民本位”的思想.作者对“人民本位”观的实质、作用及其在郭沫若研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人民本位”观是郭沫若学术思想的精华.文中首次披露郭沫若与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最后一次会见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郭沫若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爱情诗集《瓶》,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抒情长诗。在郭沫若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评论界对《瓶》的研究,却大都是站在"革命"二字的立场上,不是"充分肯定",就是"基本否定",走向两个极端。这都是没有准确把握《瓶》的创作动机的结果。其实,《瓶》是一部纯粹的抒情诗,是不能用"革命诗"的标准来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文化批评的方法,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和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和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若将郭沫若早期戏剧与日本歌舞伎进行比较 ,不难看出 ,郭沫若早期戏剧具有日本歌舞伎的四情变化范式、舞台节奏多“间”、舞台解说有“点”、舞台布景多层次等特点。所以 ,要很好地欣赏郭沫若早期戏剧 ,应该掌握日本歌舞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郭沫若深受中国古代"士"的"以天下为己任"传统使命的影响,导致缺乏实际生活能力以及他与安娜的恋爱、同居,忽视了经济条件这一爱情殿堂的基石两方面来探讨造成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生存困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郭枫的抒情散文《空山鸟语》记叙了自己在远离尘嚣的空山里聆听鸟呜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思乡念国之情。作者把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表达出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令人久久回味。《空山乌语》在艺术上充分表现了郭枫散文的结构严谨、抒情真挚、语言生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在诗歌、戏剧、历史小说的创作中存在诸多相逆现象 :诗歌形式与内容相悖、抒情性与蕴藉性相逆 ,戏剧中仆人与主人、生与死、“为艺术”与“为政治”、“人情”与“人性”相逆 ,历史小说中呈现混沌性与清晰性相逆现象。这些逆现象是时代的相逆与个人的相逆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曾风靡东西方许多国家,吸引着众多的读者阶层,并在世界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其强大的魅力环。歌德刻骨铭心的切身经历从心中喷发而出,在最适合宣泄内心的书信日记里尽情倾诉,倾诉中重温昔日恋人的完美,而梦想、爱情和无情的现实一起被高度碾压成满腔的爱恨烦恼。绝望的一枪,凄惨而悲壮,了结了维特的烦恼,留给读者的是愁绪和心结。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曾就其历史剧<孔雀胆>的主题提出过三次看法,这三次看法实质上都是为了突出"民族团结"的主题.郭沫若是把段功和阿盖的爱情放到民族团结的背景中来描写的,是放在民族矛盾的冲突中来展现的,爱情矛盾中贯穿了民族矛盾.段功和阿盖的爱情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写段功和阿盖的爱情是"表",表现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是"里".郭沫若是借爱情矛盾揭示民族矛盾,从而表现民族团结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路遥对现实人生一直怀有深深的爱与感悟。爱情作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路遥小说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意识到现实人生的不完美,也就敢于直面爱情的缺憾。路遥笔下的爱情主体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这些差距就是导致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但路遥不只是展示悲剧,就像他想通过笔下的"奋斗"给读者以激励一样,他还想通过爱情悲剧以及对悲剧的抗争传达给读者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盲恋》宣称,“世上没有爱情,只有盲目才配有爱情。”当主人公以爱的名义走上死亡时,无爱的人生悲剧再次被凸现出来。徐言于对现实人生的无望可见一斑,而徐言于小说的现代性、先锋性也可由此管窥。徐言于通过“盲恋”的矛盾把人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孤独无奈、漂泊无依的现代主义情绪表现了出来,在人物特殊的人生遭遇中深切地传达出一种现代主义图式的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