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鲁民 《社区》2009,(14):1-1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齐白石都是一个有争议的画家,对他的画风和成就,有人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百年难见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但也有人或出于偏见,对他进行攻讦,或出于嫉妒,给他泼污水,或出于无知,对他妄加评论,老人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2.
摘要: 晁衡在华的神奇经历和他的汉诗及和歌创作都是值得记述的。他的一首著名和歌的两种中译,竟然被人误作他的“汉诗”。江户时代日本有人污蔑他“叛国”,也有人为他驳诬,如今中日两国人民都深情纪念他。  相似文献   

3.
简论王铎及其书法艺术孙小平王铎无论在政治上和书法艺术上,都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惟其有争议,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地去加以探讨研究。在安邦治国上,不少人认为他无所建树,“为翰林学士则有余,为宰相则不足”①。亦有人斥他香聩误国,“以翰墨有声,然略不知经济,既入...  相似文献   

4.
“多读深思,虚静而非无为”解思忠是山西万荣人。一位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道出了人们的共识:“从农村到城市,从学工到文事,从专业技术人员到政府高官,有胆识而又不失其本色,置身宦海却又能秉笔直书,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既富有激情又充满理性,多读深思,虚静而非无为,所以才有了思想的高度和文字的多产。”解思忠巧妙地将建筑的理念融入到人文素质的建设中去,20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光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就出版了8部,他的代表作———“国民素质三部曲”,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由此称他为“国…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1837—1929),广东新会人。他作为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学术界对其评价亦颇有分歧:或认为他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勇士,是“言论界的骄子”,是近代史上的“王安石”、“张居正”,或认为他是戊戍变法后步步下滑于堕落道路的革命绊脚石,是声名狼籍、反复无常的政客和小人;等等。如果我们从表面上粗略一看,梁启超确实充满着矛盾和反复:师从康有为后又反康;支持孙中山而又泼孙冷水;拥护袁世凯却又倒袁……。但一旦透过现象从深一层次去考察,就不难发现,有一根主线自始至终地贯串…  相似文献   

6.
某电视台出了一道别开生面的智力测试题。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儿,问在座的各位:“请问大家这是什么?”一位观众说:“是足球。”主持人摇摇头示意他坐下。又一位观众回答:“是某歌星唱歌时的嘴巴”。众哄笑,主持人也示意他坐下。另一位观众接着又回答:“是零。”主持人还是摇摇头让她坐下。此时现场开始变得安静,没有人再次举手。主持人直接走下台去,到某大学学生组成的方阵中间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人说是西瓜,有人说是鸡蛋……,众说不一,但始终没有人答对。主持人又走到某行政机关干部组成的方阵中间…  相似文献   

7.
语气·语调·语气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语气、语调?语调和语气是什么关系?有人说语调就是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贯穿于全句,有人则认为是一种语流的调子,主要表现在句尾。有人说语气就是口气,有人则认为是全句所包含的情绪。至于二者的关系,多数人主张语调是表现语气的手段,但也有人提出语气是语调里所包含的一部分内容。①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认为语调是一种“没有自己的成段的音素”的“助词”。②这些意见虽然没有展开论争,但分歧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以为,要全面展开本文的论题,对这些分歧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相似文献   

8.
[刨根问底]古典小说《歧路灯》第十一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公子非常狡猾,善于见风使舵,看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于是,有人讽刺他,说:“这大相公聪明得很,他是照猫画虎,一见到什么人就会套上什么话。”后来,从这句话里诞生了一个成语:“照猫画虎”。这个成语比喻只从外表模仿,实际上并不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路阳 《21世纪》2001,(8):56-56
朋友,如果有人手中拿着一只活鸽子问你:“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你如何作答? 我就曾就此引用过一则机智人物故事:有个国王想对一个聪明人发难,手中拿了一只活鸽子问道:“你说,这鸽子是活的,还是死的?”聪明人说:“国王,这答案就在你手中,请你把手张开,答案就出来了。”国王只估计到聪明人的回答不是死就是活,如果说是活的、他就一掐,让它死掉;如果说是死的,他就松手放飞鸽子。可他没想到聪明人还有第三种回答,而这第三种回答恰恰是极智慧的,悟到了根本。 智慧者比一般人高明,就在于他善于开发自己,善于从自身去找…  相似文献   

10.
心与眼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心迹。一次,有位下属献给他一本名贵碑帖,冯原封不动退回,有人劝他打开看看无妨,冯志圻说:“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可能爱不释手,不打开,还可想象它是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相似文献   

11.
吴汝纶的思想及其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关系密切,但又和严复的思想大相径庭的古文家,他就是清代文坛上后期桐城派的领袖吴汝纶。由于他在晚清文坛上的影响,所以学术界在论及近代文学时,常常提到他。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提倡西学的“新人物”;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欲废尽中国典籍”的“崇洋分子”;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云云。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未必恰当,或不太全面。本文试从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中,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创意家,一直给人悠闲无事的感觉,但收入不少。有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做时间的主人,别让时间做你的主人。”这话听起来有些玄妙,意思是说,你可以决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不是让时间来决定你应该做什么事。时间对他而言只是桥梁,通过它,可以找到更合适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谋取财富。在他看来,时间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有时间的人是活人,没有时间的人是死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价值观初探赵守运,邵希梅(阜新矿院社科部)邓小平同志曾引用过一句民谚:“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就有人认为“猫论”或“实惠论”是他的价值观。其实这不是科学的概括,全面研究他的思想就会发现,“一切为人民”是他终身不渝的价值追求,无论...  相似文献   

14.
品味时尚     
从前有位王子,他走到了外面的世界,只见他心事重重,面带忧伤。他抬头看着天空,天是那般的碧蓝,他叹息道:“一个人能在天堂上该有多好啊!”这时他看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向他走来,样子十分可怜。他和老人打了声招呼,并问:“我怎样才能进天堂呢?”那人答道:“通过贫穷和谦卑!穿上我的破衣服,到人间去游荡七年,去尝贫困的滋味;不要钱,如果饿了,就向有同情心的人要点东西来充饥,这样你就接近天堂了。”  相似文献   

15.
古风 《社区》2013,(2):10-10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如果忙碌浮躁的现代人多读书,无疑会增添一份清雅。 清雅的气质来自于书香熏染,发源于腹内诗书,是一种内在气质自然流露.是内心学养情怀外在彰显,更是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书卷气形成于博览群书。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在饱读诗书后形成的一种气质。“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书是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天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到世界各地美丽山水、风土人情,开阔视野,积淀底蕴:书是一个时间穿梭机,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洋中社区,提起王金怀,人们赞不绝口。他是一位“资深社工”:为社区服务多年,却从未拿过报酬,居民们说他是“编外社工”。邻居说他是个好人:只要有人请他帮忙,无论早晚他都乐意。他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头花白发,身形略瘦,总是笑眯眯的,说话声音不大,让人觉得和蔼可亲,邻居亲切地称他“王爹爹”。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三”常被用来表示多数,这点自清人汪中首倡以来,已无人怀疑,后人甚而进一步确认“三”的倍数亦可表示多数。“三”为什么会被用来表示多数,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心态,又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及当今学者作过许多有益的探讨。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一、三进位说。认为三进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惯,在世界文化史上表现的一种独特风格。”“’二、极限说。田少林认为“社会学家言原始仅识三数。””’“三”是数的极限,所以用“三”表示多数。三、括约观念说。樊沙认为:“‘民间大众对于繁多的数目,大概有几种括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时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关于对李密的评价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多数人对李密持肯定态度,认为李密参加杨玄感起兵标志着他“脱离了隋朝统治阶级”;参加瓦岗军表明他“突破了原来的阶级界限,已成为农民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一位“卓越的农民起义领袖”。有人虽然也承认李密有“缺点”和“错误”,但又认为他作为农民起义领袖还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少数人根据李密曾投降越王侗,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记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卢山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中国籍外国老人,把一生中60年的光阴献给了中国。邓小平、江泽民先后亲临他的寿辰庆祝会向他表示祝贺。他说:“我的家就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外国老人,七十年前就来到中国,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比喻是语言中的盐。试想,一锅鸡汤里,倘若没有一点儿盐,这鸡汤肯定索然无味,难以下咽。有人说,比喻是语言中的春风,它能在光秃的枝条上,突然绽开一朵蓓蕾,使人们的眼前顿时明亮。譬如,人们把贪官污吏比喻为“蛀虫”,就非常形象。“蠹侵嘉树,蛀耗米珠”(《又后风赋》),人们引申它以喻侵蚀或消耗国家财富的人。譬如,人们用《诗经》中的“硕鼠”比喻贪官污吏,就非常传神。“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痛恨、厌恶这些吸取民脂民膏的墨吏。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