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境”是李锐文学创作的核心词汇。他揭开覆盖于人身上的种种遮蔽,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的处境以及在这处境当中人独有的生命体验。李锐在“厚土”中对女性工具化、死亡诗意化的人的生命处境类型的描写,剖析了“理想”青年的现实困惑,揭示了革命志士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由于系列小说《厚土》的首批作品曾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对它的发展变化一直抱着很大的兴趣,就我的总印象而言,李锐通过最初几篇作品表现出来的娴熟自如的技巧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由此而产生的艺术魅力足以令人倾倒。正因为如此,当我又读到李锐发表在《人民文学》去年12期的《厚土》续篇的两个短篇《秋语》和《送葬》,便感到一种失望。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作品内容平淡,抓不住人(如果仅止于此,那更象是属于欣赏趣味的问题,别的读者可能持完全相反的意见。趣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本身不是文本,不是真实叙事,但如果历史文学家不借助历史文本的话,那么就无所依凭,创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悖论:历史文本不完全真实,可不借助历史文本创作就没有根据。历史文学家要把握历史精神完整地重建历史世界,不要为历史文本所束缚。第二层面是隐喻现实。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指某个言语过程中,此物被转移到彼物上面。尽管此物与彼物是不同的,但差异中又具有相似点。历史文学用言语写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精神,通过心理联想,被转移到现实,这现实就是“彼物”。第三层面是哲学意味。这哲学意味是自然的,是作者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生硬灌输进去的,更不是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  相似文献   

4.
从上古诗赋中可看出,同是面对短暂的人生,却产生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主张“及时行乐”;一是主张“汲汲立身”。这两种主张,在上古诗赋中又各有侧重,它们经历了一个聚散离合的发展过程。在《诗经》的部分篇章中,主要偏重于对“及时行乐”的张扬;而在《楚辞》的部分篇章中,又主要侧重于对“汲汲立身”的强调。到了汉代诗赋中,尤其是在《古诗十九首》中,这两种思想主张就趋向于融合。1在《诗经》中,同是张扬“及时行乐”的诗篇,又有一些不同的成份,有的主张“恣肆纵乐”;有的提倡“好乐无荒”。例如,《诗经·唐风·蟋蟀…  相似文献   

5.
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同是观看三峡库区蓄水,见证高峡出平湖,三峡人脸上大多数写的是凝重惊诧和无奈,而德国小伙子Axer不远万里,来到三峡,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时,在不经意间,成了看库区蓄水的另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小说林中,中国有长达一千几百年的写狐小说的历史。但是,对于这一独有的文学现象过去却没有人认真研究过。这里,对我国的写狐小说作一初步探索。 一、我国写狐小说的历史发展 我国写狐小说的历史发展,共分四个阶段。魏晋六朝时期是第一阶段。曹丕是我国最早写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在《列异传·刘伯  相似文献   

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写作总是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一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是我们理解诗人梁平的思想和写作的一把钥匙.从2005年出版的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开始,梁平的诗歌具有的地域文化色彩便集中显现出来.重庆与四川、巴与蜀,这两个地方以各自的方式融入了诗人梁平的文化血液,成为他诗意栖居的双重家园,这在《深呼吸》中表现明显.在对巴蜀大地进行诗性书写时,《深呼吸》将历史景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密集地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这种呈现绝不是巴蜀历史的机械出土和简单复述,而是敏感多思的诗人个体面对冰冷历史存在和多面历史陈述时的一种心灵沟通和今昔对话,通过这种沟通与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呼吸”中实现巴蜀大地的历史复活.  相似文献   

8.
李佩甫是地地道道中原说书人的角色。他完全用中原人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讲述着中原地区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店、一人一事,呈现着中原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原貌,以及中原文化的存在状态,从而形成了一种叙事学意义上的阐释,这也许就是李佩甫中原文化的叙述方式。简要言之,他的叙述脉络一般先从草的本性入手,继而叙讲人的故事,从人的故事中展现村庄的历史,进而再现多彩的中原民间风情,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自从历史学被划入科学的范畴之后,这个问题就尖锐起来,因为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允许虚构和幻想;而历史作为一门科学,“首要任务是研究和揭示生产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来不得半点虚伪。所以,他们在研究历史时总是尽量强调它与文学创作的不同,回避与文学的关系,因而历史与文学这一对本来是孪生的兄弟,现在的关系却变得愈来愈疏远了。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1.
李焱 《兰州学刊》2006,(11):57-58
为解决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则是直接进行土改。作为一种历史实践,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承认了历史现实并创造着历史。这种实践反映出对希望拥有国强民富的物质基础的执著追求———即经济上的近代化的历史脉络是一贯的。这也反映出我们在这一近代化的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缺乏理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第二国际时期,作为正统派考茨基和梅林从方法论的维度上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考茨基立足于"唯物主义",将之解释为考察一切事物的唯物主义辩证方法;梅林则立足于"历史",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解释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以此为基础,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适应范围及其与旧哲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不尽相同。两种阐释方式虽各有不足,但在当时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解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对当今学界重新思考与评价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和正确理解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易传》和《老子》同是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杰作,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有的学者主张《老子》辩证法是以贵柔为特点,《易传》辩证法却以自强不息为特征。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辩证法思想,无消极或积极可言,只是接近现实的两种不同途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觉得《易传》和《老子》辩证法的差别,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种认识途径,而是体现了它们对客观辩证法接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史上,为农民而写,写农民的作家中间,真正达到农民化的,除了赵树理,就是高晓声。他们同是农家子弟,都经历过农民生活。作为创作主体,他们的精神能够完全跟农民息息相通,完全进入农民的理念范畴,思考方式,完全进入农民的具体的视野之内、感情之内。赵树理与高晓声,是两株独立支撑的大树,他们形成了各自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他们之间不存在内在的联系,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表现出共同的原则和倾向。恰恰相反,两株大树绿荫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小说家都有自己的艺术世界。对这两位小说家的世界,我不打算全面考察;我所感兴趣的是通过比较而看到的交融或者相异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九叶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理论思考紧紧围绕"探索现代诗的中国道路"而展开。他们寻求诗与现实的多重平衡,这一"共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他们认为诗要扎根于现实,但又不能拘泥于现实,现实具有超出纯粹政治的复杂性与包容性;其二,他们认为诚挚的诗人应该融合社会意识与个人情感,成为沟通"群众的心"与"个人的心"的历史个体;其三,他们认为艺术有自身的价值与绵延的传统,好诗在反映现实之余理当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九叶诗派的"平衡"诗论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派诗论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6.
历史科学要不要为现实服务?如何为现实服务?近年来在史学界有的同志的言论中,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类问题。对此我想谈些个人的看法,想来不会是多余的。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祖国大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方面的建设成就辉煌,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在这10多年中,也存在着“左”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历史科学要不要为现实服务,以及这一提法的公诸于世,应该说是与这些年来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想泛滥这一历史背景相联系着的,或者说它是受这一影响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以史为鉴,既可以知兴衰,也可以知成败。这是中国的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的各类矛盾。在中国,实际上写一部现代中国历史是相当困难的;那么,如果写一部“文化大革命”历史,更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期争沦不休的复杂问题。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它的答案,这虽然并不正确,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很多现实问题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影子,却并不过分。所以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要了解它的过去,研究它的历史,从它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摸清其发展的趋向,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是认识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普遍采取的方法。中国进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以中国的国情为依据的,而“国情”中的最主要问题,是中国长期的历  相似文献   

19.
别林斯基曾说:"试拿三四位描写某一时代、某一历史人物的卓越历史家为例:这时代,这人物,在他们每一个人的笔下,不管多么相似,却还是会以特殊的显著的微细差异而有所区别.可见即使是历史,也包含有创作的因素,这就是说,历史家也给自己创造理想."和近代史著相比,中国古代史著的"创作因素"更明显一些. 为了尽可能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美的统一,中国古代史著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想象与虚构.如《国语·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写骊姬"夜半而泣",并与献公私语,行文委婉,曲尽其妙,刻划出骊姬狡诈、阴险的嘴脸.骊姬、献公枕边耳语,史官何以得知?此处已显出先秦史著中有作者想象、虚构的端倪.柳宗元有《非国语》一文,认为《国语》"文胜而言庞,好诡以反伦","务富  相似文献   

20.
张强 《江海学刊》2004,(5):123-130
司马迁撰写古代史时采取了三种做法 :一是在撰写古代史时注意把“略渐”与详写变化统一起来 ;二是“略古”的目的是删繁就简 ,突出“详变” ,以历史变化观来揭示社会运动中富有规律性的内容 ;三是把古代史研究的重点放到春秋、战国时期。司马迁提出“发愤说”与身受李陵之祸相关 ,这一价值评判体系虽然涉及到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 ,但关注的重点却是现实。在叙述古代史的过程中 ,司马迁关心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以帝王为中心改朝换代的情况 ;二是先秦学术思想发生和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