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问题的评论,其概念是清晰的;而史评即关于史学自身如史家、史书、史学现象等问题的评论,其概念则显得模糊。为了推进史论与史评的深入研究,区分史论、史评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区分二者,我们可以把史评称之为史学批评,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时报·余兴》副刊和《余兴》杂志曾刊载传奇17种,全部为以往学术界未能知晓之作,是近代传奇杂剧文献的新发现。对这些剧本的作者生平、版本流传、故事本事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考证辨析,对其内容特点、体制特征和文献价值予以分析评论,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新见的第一手资料,披露了以往未为人知的戏曲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商鞅变法史事考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里的一个重大事件。学者们对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多有研讨,然而对其史事则所论甚稀。商鞅变法的不少史事,尚在若明若暗间。本文拟对《史记·商君列传》所载主要史事试作考析,进而探讨商鞅...  相似文献   

4.
马艳辉 《中州学刊》2007,(3):198-201
裴松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其所作《三国志注》不仅有对三国时期史料的归纳补充,更有裴松之本人对史事、人物及史家、史书的评论。但是,学人多关注其在史注发展上的价值。所以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三国志》裴注的史论特点和史评价值,对于深入认识和全面评价裴注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代史官称太史令,亦称太史公。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他自称太史公,又把自己的著作称为《太史公书》。(后世习称《史记》)因此,后人一直把《史记》中的“太史公曰”部分,看作是司马迁对史事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颇重《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近人称这四部"正史"为"前四史"。赵翼、王鸣盛对"前四史"的评论,对今人认识"前四史"多有裨益。赵翼对"前四史"批评的总的特点是重史事原委以及对史事的评价。王鸣盛则侧重于品评史书编纂及其得失。在对"前四史"的批评上,二人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赵翼举重舍轻,故简要而多解说。相比之下,王鸣盛则轻重并举,故繁冗而多训故。王鸣盛和赵翼都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评论"前四史",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一范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所撰的《后汉书》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范晔在《后汉书》中,不仅叙述了东汉的历史,而且评论人物和史事.所发的史论,主要是采取论、赞、序的形式,分散于各篇.比之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后汉书》的史论显得数量多些,文字长些,较为突出,范晔往往以其史论自负. 对待范晔的史论,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轻视,一种是推崇.范书问世不久,其史论就受到学术界重视,南朝梁萧统所编《昭明文  相似文献   

8.
陈曦 《天府新论》2011,(5):123-127
《风俗通义》受《汉书.地理志》、《方言》的影响,形成了博通的风俗视角与独特的论述体例。应劭在考辨名物、订正俗讹的基础上,关注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习俗,对士人的道德行为风尚进行了记述评论。同时继承"考信求实"的传统,梳理古史谱系、考辨史事传说。全书体现出应劭的史识。  相似文献   

9.
<正> 丘浚(1421—1495),字仲深,号深庵,广东海南琼台(今琼山)人.学者称为琼台先生.明孝宗时历官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著有《大学衍义补》等诸多著作,是我国十五世纪较杰出的地主阶级思想家,被时人誉为“谈经济者之宗”.近年来,丘浚其人及思想开始引起史学界关注,对其研究的工作有进一步深入下去的趋势.因而,搞清有关丘氏的一些基本史事,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各种原因,丘氏生前死后颇遭物议,甚而受到歪曲;并且,《明史》等关于丘氏纪载多语焉不详.凡此皆有碍对丘氏的研究,笔者拟据所见,对有涉丘氏的一些史事作考辨,其挂一漏万处,有盼于史学界教正.  相似文献   

10.
李丹阳  刘建一 《学术界》2006,2(4):104-121
曾业英在一篇评论中表示相信史学研究能够复原和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认为史学家可以断然肯定自己的历史认识;并对提出推测、写有较多“可能”的历史论文提出批评笔者针对该评论集中表达的一种史学观,从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等角度,指出历史发展呈多面性、复杂性、偶然性,且由于过去的事无法直接观察和检验,史家在历史认识上又难免有局限性,因而历史记载和历史构图很难做到客观、全面和准确无误。文中通过援引中外史著的例子来说明,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史家可以、而且应当就历史的若干未知环节及可能情况发挥想象力作出推论和假设,并使用“可能”、“大概”的语词来表述。此外,对史事这种经验知识的陈述进行论证只能用归纳法,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或然性的结论。因此那些充满“必然”、“确实”等用语和声称其结论是唯一正确的史著的真实可靠性反而值得怀疑。而对未确定的史事进行可能判断,则显示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史学研究上的可错性、开放性和选择性有助于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