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培新 《今日南国》2006,(12):40-41
在外交活动中,到位的礼宾,会给外交活动增色不少,而欠妥的礼仪,也会给双方带来尴尬。外交礼仪既代表国家的形象,又是体现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一面镜子。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第一印象在外交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2年12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将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叶利钦作为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一次访华,对两国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为使接待工作做得网满,外交部礼宾司早早就做了周密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晚清中外约章对地方外交礼仪的规定包括三部分:与外国官员往来礼、与传教士往来礼及与其他外国人往来礼,其中与官员往来礼仪规定最详,涉及公文格式、称谓等方面。这些规定从礼仪方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局势的深刻变化。地方官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将其作为处理地方交涉的重要辅助手段,如借助外交礼仪抵制列强索取约定之外的外交特权,借助外交礼仪推动中外关系的发展等,都是他们重视和运用礼仪的表现。地方官对外交礼仪的重视和运用体现了他们对新的外交关系模式的应对和适应。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实地考察西方文化和理性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家。他秉持超越传统的爱国经世和思想开放的价值观,形成了理性的中西文化观和务实的和平外交策。他的思想和主张对近代中国人走出天朝迷梦,面向世界近代化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和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以及个人道德品行和基本素养的具体表现,文明礼仪文化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凸显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当前高校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不文明现象却有悖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初衷。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导致大学生文明礼仪文化意识、礼仪文化认同及礼仪文化教育缺失的成因作出分析和研究,以期从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国内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储量和产能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因此,中国不得不依赖海外油气资源来填补供需缺口。为了确保海外油气供应安全,中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这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争议。西方的学界围绕中国能源外交的性质展开争论,形成了中国能源外交重商主义论、自由主义论及中间论三派。虽然这三大派别对中国能源外交的目标及其对西方国家和资源国家的影响等方面的观点不同,但是,三派学者们给西方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致的,即,在能源问题上与中国合作而不是遏制中国。  相似文献   

7.
8.
对美藉华裔学者陈世骧的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世骧通过中西文学尤其是诗歌传统的比较,认为中国文学乃是抒情传统,它迥异于西方的叙事传统;微观方面,陈世骧对中西诗论中的字词作了深入的辨析比较,俾助于人们认识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表达上的异同。陈世骧的中西诗学研究,实际上并非宏微观绝然分割,而是两者有机地互为融合。通过剖析陈世骧的论著,能使读者充分认识中国诗学的抒情传统特色和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上的异同表述,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际传播中的新生力量及媒体外交的一种新手段,新媒体的话语优势通过社交网站、微博、新闻网站等多种形式脱颖而出.在传播策略上,它与传统媒体一样能够围绕某个媒介事件,聚集舆论,通过“意见领袖”或借助群体压力等进行议程设置,或进行文字、图片等的符号互动.与此同时,以微谣言为代表的新媒体谣言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能影响人们关于他国形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国籍原则是“中心”仲裁机制和外交保护制度的共有原则,但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存在重大差异。《外交保护条款草案》第17条在投资者外交保护事项上似乎确立了“中心”仲裁机制优先适用的特别法地位。然而,由于《关于解决一国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第27(1)条建立在投资者始终拥有单一国籍的假定前提之下,在多重国籍投资者以及投资者国籍发生变更的情况下,此类投资者的外交保护便会面临众多困境;同时,坚持ICSID仲裁机制的优先性将对外交保护制度形成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立本、教育有方和学习有法三个方面阐释了《礼记》的教育思想。教育立本主要论证了教育的三大意义 ,即教然后知困 ,玉不琢、不成器和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教育有方主要论证了教育的两大方法 ,即身教重于言教和因材施教 ;学习有法主要阐述了学习的两大方法 ,即实践出真知和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礼仪之争对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影响深远。通过研究来华的虔劳会会士马国贤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天主教各派在此一问题上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同。中国礼仪之争也表明中西文化的认同是何等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礼仪之争"是清初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一次大碰撞。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督教修会间的争论发展成为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政教之争。中西文化传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使二者之间的分歧无法调解,罗马教廷的武断强硬态度最终使矛盾激化为抗争,导致了清王朝的禁教政策。"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州十三行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透视中国的主要窗口,在中西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礼治"作为有效的社会调节系统,在"德治"与"法治"之间起着桥和纽带作用。"礼治"的方法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伦关系规范,完备了各种礼节礼仪,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我国目前处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在落实"以德治国"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软硬两套调节系统外,还应有一套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调节系统,儒家"礼治"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便是一种很好的系统。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为西方德育教育的发祥地,其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具有平等性;教育理论构建中注重学科整合;教育实施中注重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等特点,分析其背后的一些深层次机理,为我国德育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中许多卦爻辞包含易礼内容。《周易》与礼具有密切关系。易道包括天地人三才之道,而礼是沟通处理人与天神地祗人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系列规则与规范。易道包含易礼,易礼体现易道,仁是沟通易与礼关系的桥梁。趋吉避凶都是易与礼追求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调整所面对的结构性矛盾,决定调整的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调整的主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促进产业升级,不仅涉及以信息化为内容的工业化,还涉及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资本和市场向优势企业的集中,优化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移情"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移情"被正式引入英国历史教育领域的背景及其成为改革焦点的原因,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礼学思想与明代徽州女子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公阙里的徽州为研究模本,从徽州女子所受的教育入手,试图从中寻找礼学这一儒家传统思想浸透民间生活的历史轨迹,以求对明代徽州女子的生活状态做以下根源性的探讨。以应用伦理学的观点.去发现古代伦理观中有超时代意义的思想,古为今用,对创建新的社会核心伦理价值观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