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哲男 《日本学刊》2008,(1):111-115
在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因其侵略性和好战性而恶名昭彰. 日本军国主义特有的好战性,扎根于在日本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明治维新,自诞生之日起就已成为其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以来,苏联、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历史学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比较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部分成果,民主德国的历史学家W.马尔科夫、M.科苏克、G.希尔费尔特、W.施密特等在1974年和1982年先后编辑出版T《1500—1917年比较革命史研究》和《1500—1917年近代革命》两部论文集,此外在《历史科学》杂志上还发表了一些论文。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研究包括的历史时期是从十六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的资产  相似文献   

3.
在1870—1871年期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波拿巴主义结束,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建立新帝国而告终。巴黎公社的失败结束了革命时期。半个世纪以来,在中欧和西欧再看不到战争,也看不到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气势消散了,适合于发展和现代战争技术的国家政权的加强消除了采取暴力革命的任何意图和各种希望。总之,半个世纪来,无产阶级没有进行革命攻势的任何可能性。这是奥托·鲍威尔在1936年的《现在是处于两次大战之间吗?》这篇重要论文中对恩格斯在1895  相似文献   

4.
试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西欧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波及日本,形成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迎来了近代日本文学的历史转折时期。 日本自然主义形成一种文学思潮,是有其历史、社会和文学上的原因的。 就其历史、社会原因来说,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并没有因此从王统国家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羁绊中完全解放出来,获得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相反地,在政治上逐步建立和维持天皇制极权主义,在思想上极权主义限制了个人  相似文献   

5.
1945年,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50年后的今天,法西斯主义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法西斯主义为什么兴起在20世纪上半期?它的性质是什么?对此,史家依旧各执一辞,众说纷法。笔者仅就日本法西斯主义略陈己见。一、现代化与法西斯主义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兴起,究其根源可追溯到明治维新,国内外学者对明治维新的性质评价不一,但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它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国和前苏联学者十分强调明治维新作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中以改良和立宪为职志的梁启超,1898年流亡日本后,思想出现明显的离异倾向。他不断发表政论性文章,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主张,郭沫若称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①。然而,1903年下半年初,梁启超的立场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张反清革命和民主共和回归到主张改良和君主立宪。探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两次重大转变,有助于加深对梁启超及其所处时代一些问题的认识。1898年9月,慈超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本,展现在梁启超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天地,不论从客观环境、人际交往,还是从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7.
拿破仑与欧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拿破仑是国内外史学界最感兴趣和议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百余年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拿破仑与欧洲什么关系?如何评价?本文拟作如下探讨。一 拿破仑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骄子。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人类从此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世纪后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欧洲大陆上一个人口最多的大国,其胜利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在论述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时指出:这两次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  相似文献   

8.
赵德宇 《日本学刊》2001,(5):95-107
史学界在对日本近代化的研究中 ,对诸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做了大量的考察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 ,有关自 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对日本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 ,却鲜有论及。笔者以为 ,在亚洲日本率先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固然有诸多历史原因 ,但明治维新之前 30 0年间西方科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本文将对西方科学初传日本的“南蛮科学”阶段做一考察 ,谬误之处 ,敬请斥正。一   15 43年 ,一艘载有葡萄牙人的帆船因遭暴风雨袭击 ,漂流到日本南端的种子岛 1 ,揭开了日…  相似文献   

9.
今年,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时候,不由得要想起当年“破颡裂喉”热情宣传革命的“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想起他轰动一时的名著《革命军》。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邹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宣传家。他的《革命军》是第一部系统阐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著作。《革命军》对划清革命和改良的界限,阐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宗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曾起了巨大作用。 《革命军》自一九○三年五月在上海刊印后,“凡摹印二十有余反”,前后销售逾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数第一位。它 “不翼不胫而飞走海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日本文学的百年历史,是在明治维新后初步完成文学的近代转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即将迎来21世纪之际,回顾日本文学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历程,有许多课题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本文重点探讨日本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上自我的确立、审美理念的传承等三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三个问题都与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主要课题密切相关。文学观念的更新明治维新这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造成了日本政治文化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上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性,一方面带来政治上的某些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动摇了旧的信仰和…  相似文献   

11.
“神圣同盟”的产生,不是欧洲封建势力强大的表现、而是它们虚弱的表现。十八世纪末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广泛发展和取得胜利的新阶段。这次革命,继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再次更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它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直接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大风暴。在这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三、四十年来,西方出版的研究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数量猛增.不同学派的历史学家常常试图用新的方法就十七世纪的一些历史事件解释整个英国革命及其实质、起因和动力.对三百年前的事件的兴趣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对自由民权党把十七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解释为"清教徒革命"这一概念普遍感到不满.这一概念直到十九世纪末在史学中仍居于统治地位,而且至今仍有不少的信徒.这一概念的创始人是民权党历史学家T.麦克莱、S.卡尔德纳、Ch.费斯,他们把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的国内战争,仅仅看作是没有社会经济内容的"立宪冲突";把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归结为王权同国会  相似文献   

13.
把受压迫者的权利要求归结于要求人权,应归功于十八世纪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革命基本上同时爆发在北美(1776年)和法国(1789年)。提出要求人权的革命口号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人类进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贡献。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思想》杂志1989年第11期报道,1989年8月1—5日,由国际科学史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史分会在西德主持召开了第18届国际科学史讨论会,会议主题是“科学与政治体制”。来自英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国的科学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自然科学家等出席了会议。该届会议所发表的主要论文有:《科学与教育制度的改革》;《意识形态与科学》;《强制移民与科学的变化——1933年以后的德国科学家们》;《科学技术与斯大林主义》;《美国的科学与国家——从殖  相似文献   

15.
历史科学是门基础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从古至今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领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学生从中学到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德育和美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坚持讲解“精”和“活”,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历史课(含中国史、世界史)内容丰富,头绪繁纷,以世界近代史为例,若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开…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院1979年的年度报告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一直认为,如果没有科学上的进展,技术也就不能进步,因此美国拼命在科学上花费力量。然而,有的国家在科学上并没有花费多大力量,却利用技术赚了大钱,这个国家就是日本。”这段话道破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技术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日本发展产业技术,获取经济效益的非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国家政权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正萍 《浙江学刊》2002,(5):190-193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是章太炎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奋斗目标。但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具体方案上 ,章太炎却与其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观点不一 ,尤其是对西方的代议制 ,章太炎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并提出了独特的国家政权理论。本文从章太炎对代议制的批判以及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构想中 ,分析了章太炎国家政权思想的合理性、进步性和消极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日本在十九世纪成功赶上技术先进的西方,随后又取得经济上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对日本社会影响最大、使日本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教育制度”。日本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就对教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的指导下,日本全面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教育制度。1893年,日本成立了  相似文献   

19.
科技政策问题是当前国外科学学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日本科学技术的进展,举世瞩目,其所以如此,科技政策的作用可以说是主要的关键.这里根据美国兰德公司1975年11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日本的科学与技术——简要分析调查》)、日本学术会议1975年发表的《日本学术会议1974年度报告》、日本科学技术会议1977年5月对政府关于科技发展谘问的答案三个材料,就有关日本科技政策问题摘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的现代化是在吸取欧洲的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它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也不例外,始终是一种外来的进口科学。但日本现代史的发展证明它是在吸取西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日本化”的加工。在社会科学方面,同样地也出现了社会科学的“日本化”的消化过程,“大塚史学”就是在西洋经济史学方面“日本化”的一个重大成就。这里所说的“日本化”意思是指日本学者在西方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科学体系,使外来的进口科学完全变成了日本自己的社会科学,并立于世界现代社会科学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