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城镇化带来了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通过对安徽省八个县区1368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状况。结果显示,家庭权利归属、政治参与、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和女性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认为应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自我实现与身心健康的发展,从多方面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父母纷纷去城市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抚育。通过对湖北省浠水县L村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年妇女抚育角色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带来了农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的转变:祖辈与孙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家庭三角"和"跨代的拟核心家庭";祖孙两代关系密切;婆媳关系也有所改善。农村留守老年妇女"二度母亲"角色的再承担,虽然使年轻父母能安心顺利外出务工,但对儿童的养育有消极影响,对此,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正扮演着农副业生产的生力军和新生活创造者的重要角色.科技进步的力量使妇女在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方面与男性并驾齐驱,妇女的伦理智慧及生活品性使她们在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方面起主导作用.有碍于农村"留守妇女"充分发挥她们聪明才智和整体效应的因素莫过于世俗偏见及她们自身的心理惰性.全社会应引导她们积极克服这类消极因素的影响,激励她们努力实现自身从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式农民角色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就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即留守妇女群体。提出农村留守妇女所存在问题即生活质量差、社会地位较低、基本生活保障不足等,从社会二元体制、我国传统观念和农村妇女自身等方面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导,分别从间接和直接两方面进行介入路径的建构。以一个34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质量改善的具体实施过程为结尾,展示了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对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中,分别承担着组织创建者、生产技术提供者、销售市场开拓者、政府沟通者和人际关系协调者等多元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组成了一个"角色集"。这个"角色集"中的角色涵盖了现代农业经营者完成现代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现代农业经营者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对解决由"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农村空心化"等现象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省承德市天桥镇下方营村留守妇女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在长期承担家庭生产生活全部重任的过程中,其身体、心理、生产、生活、婚姻和家庭等方面都产生了各种问题.在农村有效地开展互助合作、组织开展科技培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社会治安情况、改革户籍制度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分割的局面,以及为留守家庭提供政策保障等,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村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留守妇女的信息接触和社交互动提供便利。本研究深入江苏省东部X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媒介依赖理论角度探析农村留守妇女使用短视频过程中的行为表征和心理诉求。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变化中农村留守妇女的“有闲”状态相对延长,劳动压力的增加和文化活动的转变对其短视频使用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从信息、心理以及娱乐三方面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农村留守妇女使用短视频增强自我认知,调整个人情感,从而改善日常生活,形成信息理解、心理定向和个体娱乐的特点。呈现出新特点与新问题的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刷”短视频了解自我和社会信息,缓解心理压力,并在短视频互动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男性为主的候鸟式的迁徙流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分离式家庭,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及其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远滞后于对农民工、流动妇女、留守儿童的研究.由叶敬忠、吴惠芳等在历时两年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基础上著就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系统、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该书不仅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窗户,而且为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城流动的影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日渐突出。而留守妇女群体生存状况也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容易被遗漏且棘手的社会问题,它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次有针对性的深入宁夏偏远南部山区调研;分析这些妻子们"留守"的原因及其她们所面临的生存状态、婚姻关系、健康状况与自我发展的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她们或外出打工,或返乡在农村独当一面,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许多女性农民工在城乡流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改变了她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入了新的血液。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农村妇女在城乡流动中所面临的困惑、无奈和牺牲。因此,应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努力为农村妇女营造更为公正的城乡流动环境,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及现状及留守儿童目前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指出要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础,通过继续保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监督活动等措施来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成员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在城镇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工已成为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主体。他们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仍属于弱势群体,因而较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科学应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理念,建立健康的心灵家园,使心理科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归纳为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且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自身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把子女、配偶和老人留在了农村,形成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大多正处于劳动力年龄的黄金阶段,她们留守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这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区的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其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广东是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家庭状况等条件的制约,在农村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而且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本调查从经济状况、政治权利、婚姻家庭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综合素质工程,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消除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阻碍,实现家庭团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其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出外务工男性越来越多,在农村中就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妇女,她们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立足这个群体的经济状况、婚姻家庭和精神生活,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其现状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妇女的主体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农村妇女通常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陕南两县8名农村女性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权力中心、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进行考察,在“资源-文化”视角下分析她们如何从经济精英转变为治理精英并探讨其参与村庄治理的意义。结果发现:经济地位的提高是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冲破传统性别文化束缚、改善不平等性别权力结构的关键。农村女性经济精英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性别优势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而推动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农业女性化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女性化的客观意义,总结了农村妇女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