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意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视野和视角,即世界性的眼光,从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中对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作出理论和实践的回应,印证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科学普世性,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气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球意识经历了摸索、转折、发展、创新的不同时期,不同时期的内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逐渐从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中走出来,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演变来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发展不过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惯性下降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反弹:政治立场日益多元,理论逻辑日益分散,创新能力日益贫乏,实践效果日益式微。由于欧美中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隐性强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尚未形成对当代资本主义演变趋势、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和世界潮流的科学判断,未能在新的时代大势和时代精神的引领下,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思维模式、研究范式或理论偏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到,今天我们已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是"同时代的人",决不能再带着"跟跑者"和"学徒"的心态来看待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基于当代中国实践,不断强化中国立场,积极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神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让人信服;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让人信服。从结构体系看,马克思主义是"内在完备"、"顶天立地"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从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是"顶天立地"、"动态开放"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和发展过程看,马克思主义是"通古论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彻底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值得党和人民自信的科学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自信"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源和基础,"三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崭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是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建设的新价值觇标.新价值觇标必须落实为科学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过科学的论述,已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关系,理论基石是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与自然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优化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等。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仅能为人类破解当今世界性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撑,更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创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所在,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区别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标志。具体言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逻辑结果,是当代中国文明成就的世界性体现。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生态问题,马克思早期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论点及其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理论中言及,而在<资本论>中又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阐述,并在生产方式的层面上从"人与人的活动互换"为中介来论述它的社会过程,进而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包括了维护生态的主张."生态文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的当代引申和运用,是谋求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把工业文明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环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发展探索.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本文着重探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科学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科学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协同学是研究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协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思想的创新:第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结构的内涵;第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第三,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第四,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的内涵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徐平 《理论界》2010,(7):18-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前提是必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进行准确的理论定位,并从总体上理清实现大众化之大众主体的层次内容,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途径的方法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走入群众、深入人心并具体指导人民的生活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思考与阐发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展开的全过程。习近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从多个层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正本清源的回答,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既奠定了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础,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中国生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代中国国家生活主题的变迁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解析中国当代生活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百年中国国家生活主题变迁的理论提升.由此,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生活第一性"原则,杜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化、超历史、超民族化的错误思维.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为了有效地使人民群众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始终遵循科学理论传播和教育的基本原理,坚决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8-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能够击穿当代现实问题的思想闪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理论紧迫性与现实可能性。新时代迫切呼唤理论创新,这既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新时代的新特点提出的理论诉求。同时,坚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依托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实践经验,秉持执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搭建了坚实平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必须坚持"三重原则"的理论导向,即坚持并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本质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践的现实原则,坚持时代眼光、宽广视野的开放原则。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求解实践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之间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对改革、开放和发展所进行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固有的实践原则和唯物辨证原则,实现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正确把握、积极反思和科学预见,从理论的层面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科学世界观的伟大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视角,观照当代科技的社会研究理论的新发展,能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特别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创新构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机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建立在社会关系分析基础上,在理解科技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比社会学、政治学理论更具有针对性。从交叉学科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从历史与地域等大尺度背景中统摄马克思科技思想研究,对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学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概括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术影响力,对阐释不同制度下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深化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解释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理论思维能力、文明发展程度和总体成熟状况的重要尺度。从理论上升华中国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提升当代中国的理论解释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发展实践的双重需要。实现理论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化,形成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主体,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基本条件。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重要内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并对中国实践作出深度总结和科学阐发,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关键环节。深入分析和科学回答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是提升理论解释力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现实境遇和理论条件的交互作用下得以出场,其实质在于寻求从过程哲学的视阈建构一种建设性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特征、价值、坚持、应用、发展等问题的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开拓了一种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对中国较有亲和感的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另类"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这种理论定位驳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怀特海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国际风格的新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等种种不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的领导干部的头脑,这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以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保证党的正确领导的必然选择,是广大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他们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对新进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要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更要下决心解决学风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富国、强民的科学理论。推动当代中国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宣传主体、理论自身等一些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只有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才能为探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